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计算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周长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周长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周的长度
1.情境导入:
(1)小朋友,秋天一到,校园里的树叶开始飘落。一只小蜗牛爬上了这片美丽的树叶,你们看:小蜗牛是怎样爬的呢?(课件出示爬一周)
小蜗牛沿树叶边线爬一周。
小蜗牛是个爱运动的小家伙,它又爬了一次,你们看:这次是一周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它没有爬到开始(或起点的地方)。
小蜗牛又爬了一次,你们看:这次是一周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它爬过了头。
(2)提问: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一周的长度呢? (板书)
演示:一点一点显示树叶一周边线轨迹,再闪边线。
小结:从叶子的一个起点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起点这就是一周的长度。
2.揭示课题:
小蜗牛刚才正好沿树叶边线爬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
二、建立周长的概念
1、摸一摸
我们已经找到了树叶面的周长,老师请你来找一找乒乓球拍的周长,告诉大家摸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小朋友都有数学书,请你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告诉大家摸的时候你注意了什么?
2、找一找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请大家在自己身边或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有周长?并跟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描一描
孩子们真了不起,,我们找到了身边这么多的物体表面的周长。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形,你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吗?你能把它们的周长描下来吗
独立完成——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描的?从起点出发,绕一圈再回到起点)
4、记一记
小朋友你们真棒,不但找到了周长,而且还能用笔描下来。下面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周长放在脑中,请大家拿出食指,闭上眼睛,把这些图形的周长在脑子里描一遍。
5、辩一辩:
下面图形是否有周长?用手势表示。
交流:×号图形为什么没周长?谁能想办法使它变得有周长?
小结: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才叫周长。
三、计算周长
这些图形都有周长了,那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你们现在知道吗?怎样才能求出周长呢?(用尺量一量)
1、下面的图形周长分别是多少?(单位:cm)
小结:一个图形中所有线段加起来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圆形的周长如何测量呢?
用老师提供的工具想想办法,看哪组第一个想出来。
(1)用绳子围一圈(2)用皮尺量(3)圆在尺上滚动
四、应用周长
不同图形可用不同方法来计算周长,在生活中用到周长的地方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五、总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叫什么名字呢?
2、如果你是周长,怎样和大家作自我介绍?
3、回家后,把这个新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小朋友,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叫周长。更可贵的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大家能积极动脑,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真了不起。老师祝贺你们.
教学说明:
“认识周长”的教学设计凸显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赋予教学内容更丰富的内涵,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开拓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把对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分解为认识边线、认识周长两个阶段,并创造性地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的图形中,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丰富的感知过程。摸一摸、找一找、描一描、记一记、说一说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探索活动中充分地实践着、思考着、感受着……如此丰富的感受之后,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课堂的生命活力体现在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教师设计了算一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和测一测圆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在这样开放的探索空间中,教学过程呈现出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师生分享着发展的快乐,成长的愉悦。
课堂生命的活力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本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安排了“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片欣赏,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使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进一步得到深化,学习数学的情感也由此被进一步激发。
5
7
6
3
5
5
3
6
3
3
6
6
6
2
2
6
2
6
2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