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B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据记载,西周在分封诸侯和新诸侯即位时,要举行盟誓活动,周天子每隔十二年还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盟誓活动。西周盟誓活动的目的是( )
A.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 B.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
C.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 D.强化诸侯的归从意识
2.东周时期,中原列国纷纷改革图强,中国的中心文化随着秦国、晋国和燕国的向北扩张而不断传播,吴、越两国也努力把自己融入三代中心文化体系。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转型速度加快 B.诸侯争战日趋频繁
C.周王室影响的扩大 D.中原文化区的扩大
3.秦《徭律》规定:估算工程量时,必须有主管官员与匠人一起计算,再按工程量算出所需民工徒众的数量。《关市律》规定:“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必辄人其钱中,令市者见其人,不从令者赀(罚)一甲(铠甲)。”这表明当时( )
A.官营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 B.国家全面推行国有经济
C.工商业发展受到严厉打击 D.政府注重经济管理职能
4.东汉时,“父老”作为关注地方利益的重要社会力量,可以对各种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往往能够得到当政者的积极回应与采纳,如南顿父老向光武帝进言免除十年田租,光武帝虽然没同意,但还是免除了两年的田租。由此可知,汉代( )
A.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地方豪强干政
C.社会治理协调互动 D.农民负担沉重
5.南朝宋建立后,皇子宗王纷纷出镇荆、扬、徐、江、雍州等要藩;齐高帝甫一即位,便让皇子萧嶷都督荆州、萧子良都督会稽。这些做法旨在(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
C.复兴周代宗法分封制度 D.维护士族的经济地位
6.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的使臣到魏博镇(藩镇)强令魏博节度使田悦“罢其(军士)四万,令还农”。田悦“集应罢者,激怒之曰:‘汝曹久在军中,有父母妻子,今一旦为黜陟使所罢,将何资以自衣食乎!’”后田悦自出家财,重新安排军土回归部伍,于是“军士皆德悦而怨朝廷”。此事可用于说明( )
A.安史之乱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B.唐代中央集权遭到巨大威胁
C.各地节度使均有抗旨的倾向 D.唐德宗有效打击了藩镇势力
7.在宋代州试时,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现任官员和不属本籍的寓居士人,不得参加州试,而由转运使主持另行考试。州试后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以供查核。这些措施( )
A.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 B.反映了科举制日趋规范化
C.杜绝了科场舞弊的发生 D.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8.627年,唐太宗封孔子为“先圣”;666年,唐高宗封孔子为“太师”;739年,唐玄宗颁发诏书,授孔子以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上行下效,全国各地纷纷修建孔庙,一时孔庙林立,随处可祭拜孔子。这反映出唐代( )
A.儒学正统地位得以恢复 B.社会尊儒氛围较为浓厚
C.“三教合一”局面已结束 D.借助孔子加强文化专制
9.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作者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 )
A.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B.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
C.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D.涉及面广百姓莫安其居
10.元朝建立后,一方面设置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掌印者),坚持蒙古人为正官的原则,保留蓄奴制和军事长官世袭制;另一方面,改元建号,吸收汉族王朝组织形式,采用汉族典章制度,形成了南北异制的政治特点。据此可知,元代的南北异制( )
A.强调蒙汉民族间的平等 B.客观上促进了汉蒙民族交融
C.重视维护中央政府权威 D.开启了蒙古族封建化的进程
11.南宋和元朝都没有抑制商业发展,相反,两朝均重视商业。宋元时代商人的地位已经非常之高,宋代的商人已经不再被视为低人一等,而在元代,商人参政终于成为普遍的现象。这是由于( )
A.统治者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 B.重农抑商观念的彻底改变
C.少数民族较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D.国家收入主要来源于商业
12.唐代服饰具有追求自由多样且高贵奢华的特点。在宋代,上至贵族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皆以儒雅素净为风尚,反对过度的装饰与造型。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宋明理学影响社会生活 B.积贫积弱导致民众贫困
C.思想文化影响审美风尚 D.社会成员身份日趋平等
13.钱穆说:“(明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阁臣权力等同于宰相 B.宦官通过票拟掌握事权
C.政务决策服从于君主 D.皇帝怠政削弱君主专制
14.如表所示为明清时期,长江下游省份的虎患情况。表中信息可以用于说明明清时期( )
(单位:次)
省别 明代虎患发生数 清代虎患发生数 合计
江苏(含上海) 32 39 71
浙江 49 86 135
安徽 24 37 61
总计 105 162 267
A.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水平高 B.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C.人地矛盾激化影响生态平衡 D.政府重视虎患问题
15.下图来自一部据14世纪中国戏曲《琵琶记》改编的晚明小说插图。这在一定程度上( )
A.反映了古代社会安宁的情景 B.体现出关注民生的治理理念
C.说明了当时农业经济的衰退 D.凸显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封邦建国”虽然以姬姓贵族为主,但是为了稳定大局,也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控制东、北、南三方的戎狄蛮夷部落。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7分)
17.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贵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
材料二: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玄学美学研》
材料三: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表现。(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宋代江南地区与全国农村劳动力变动情况表(单位:户、人)
时间 江南地区 全国 江南地区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率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户数 农村劳动力人数
太平兴国五年 349283 890672 6418500 16367125 5.40﹪
元丰元年 1120331 2856844 16603954 42340082 6.70﹪
崇宁元年 1265762 3227693 18113945 46190560 6.90﹪
——摘编自武建国、张锦鹏《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利用与流动分析》
材料二:宋代人均耕地为4.4亩在南方却不足这个平均数,苏州地区亩产可达四石,但江南其他地方的亩产在二石左右。伴随着宋代人口及人口密度的增加,要求的耕地面积也相应扩大,于是开发梯田、围湖造田、围海造田相继加速。“烧畲山于山岗”“教民焚燎而种”,但山林破坏后,雨则山洪暴发,旱则无水灌溉。宋以后,江南每岁漕运额由三四百万石增至六百万石,以致江南谷贵民贫。漕运的发展反映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分离,使得中央王朝不能不仰赖江南经济上的支持。
——摘编自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格内容反映的问题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在文化上采取特别优容的态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担任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
——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
材料二 廷议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由秦始皇确立的朝议制度演变而来,明代更加规范和完备。明代凡遇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廷议的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参加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包括阁臣、九卿、科道,以及与所议内容有关的文武官员等,皇帝一般不参加廷议。确定廷议时,依据所议事项的内容归六部中哪个部主管,廷议的举行就由该部尚书主持。廷议有一般固定在左阁门举行,人们称之为东阁议事、东阁会议。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
——摘编自马静茹《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一以俺答封贡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博士议政制度建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廷议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仅新诸侯即位时盟誓,而且周天子每隔十二年还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盟誓活动,周天子通过经常性的盟誓活动让诸侯宣誓效忠,目的是增强诸侯的责任意识,强化诸侯的认同和归从意识,D项正确;异姓诸侯不属于宗族内部,排除A项;西周的分封制没有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排除B项;盟誓活动并不能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东周时期中原列国的改革使得中原文化向北和南传播,这有利于中原文化区的扩大,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东周时期中原文化区的扩大,不能说明“社会转型速度加快”,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故B项错误;东周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在逐渐削弱,而且材料反映的是中原文化区的扩大,故C项错误。故选:D。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估算工程量时,必须有主管官员与匠人一起计算,再按工程量算出所需民工徒众的数量”可知,政府在估算工程量时,由官员和匠人一起计算,在根据工程量确定召集民工的数量,防止官员的弄虚作假,体现了政府注重经济管理职能,D项正确;官营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国家全面推行国有经济,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工商业发展受到严厉打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只是对工商业的规范,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统治者在社会治理方面注重倾听“父老”的意见,说明的是汉代社会治理的协调互动,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危机无关,“父老”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排除A项;材料与地方豪强干政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关农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期,中央出于自我维护的需要,采取打击世家大族,以皇族子弟镇守关键地区的做法。因此材料中的做法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不是“复兴周代宗法分封制度”,排除BC两项;材料中的做法打击了士族的地位,而非维护,排除D项。故选:A。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可知,节度使对于军士的笼络较为有效,军士更拥护节度使,对朝廷的认可度不高,这意味着藩镇有很强的号召力,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巨大威胁,B项正确;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是在755年,排除A项;材料只列举了魏博镇,不能证明所有节度使都有抗旨倾向,排除C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唐德宗对于藩镇的打击效果有限,排除D项。故选:B。
7.答案:B
解析:材料“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州试后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以供查核”体现的是宋朝严格规范科举考试程序,说明的是科举制日趋规范化,B项正确;材料与“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C项错在“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错在“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
8.答案:B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统治者先后给予孔子尊号,推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孔庙。这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尊儒氛围较为浓厚,故选B项;汉武帝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虽然在某些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遭到冲击,但是儒学一直是正统思想,故排除A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唐代统治者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尊儒达到现固统治,而不是加强文化专制,故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可以看出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因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因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不是强调王安石变法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而且青苗法属于理财措施,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王安石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因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并没有涉及百姓的安居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改元建号,吸收汉族王朝组织形式,采用汉族典章制度”可以得出“客观上促进了汉蒙民族交融”,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设置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掌印者)”、“坚持蒙古人为正官的原则”可以得出元朝统治者还是突出蒙古人的权益,在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下“强调蒙汉民族间的平等”是不可能的,排除A项;材料主旨探讨的是蒙古族与汉族的相处关系,并未讲到中央政府(权威)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形成了南北异制的政治特点”根本就看不出“开启了蒙古族封建化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B。
11.答案:A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根据材料可知,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受到统治者重视,结合所学可知,商业发展可以促进宋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这样可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巩固统治,故A项说法正确;B项中的“彻底改变”说法错误,排除;较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是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宋元时期的商业税还不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12.答案:C
解析:材料主旨强调宋明理学影响审美风尚,而不是整个社会生活,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宋明理学影响审美风尚,无法得出积贫积弱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在宋代,上至贵族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皆以儒雅素净为风尚,反对过度的装饰与造型”并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主张可知,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奢靡之风,影响了宋代民众的审美风尚,C项正确;宋代依然是阶级社会,社会成员身份日趋平等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
13.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的信息说明皇帝通过利用太监运作权力,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可见太监所做的一切事务均是服务于皇权,C正确;内阁大臣并不等同于宰相,A错误;内阁首辅大臣拥有票拟权,B错误;材料中并不是说明皇帝的怠政,D错误。
14.答案:C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南方地区虎患发生次数较多,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明清时期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化,为了养活更多的人,过渡开发山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得虎患发生频繁,C项正确;表格只是涉及了明清时期长江下游省份的虎患情况,没有长三角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比较,无法得出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水平高,排除A项;材料中的虎患属于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社会治安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行为,无法得出政府重视虎患问题,排除D项。故选:C。
15.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知,这是反映晚明时期地方政府在荒年开仓赈济灾民的情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社会关注民生的治国理念,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夸大,排除。图中情景不能说明农业经济的衰退,排除C项。也不能反映出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排除D项。
16.答案:(1)特点: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
(2)主要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级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3)说明: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以姬姓贵族为主”“分封一些异姓贵族”可知,以姬姓贵族为主,异姓贵族为辅;根据“姬姓诸侯国的封国沿着殷周交通路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农业生产区相吻合”可知,姬姓贵族封国分布于交通要道和黄河流域;根据“异姓诸侯国封地集中在边远地区”可知,异姓贵族封国集中于边远地区,根据“周朝也分封了一些旁系姬姓贵族到较远地区,深入到原来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可知,部分旁系姬姓贵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2)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二中“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可知,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根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可知,郡级官员分工负责;根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可知,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根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可知,定期实行分级考核。(3)说明:根据材料三中“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可知,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根据“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知,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作为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表现还包括,行省拥有大权,受中央节制,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17.答案:(1)表现:从专注于鬼神到专注于人事;从依靠宗族国家到依靠自己生存发展;对人性的探讨逐步深入。
(2)时代背景:汉末以来的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佛道的传播;儒学伦理受到冲击;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门阀政治)士大夫转求个性自由和自我意识。
(3)特点:领域宽,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
解析:(1)依据材料一“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知从专注于鬼神到专注于人事;依据材料一“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可知从依靠宗族国家到依靠自己生存发展;依据材料一“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可知对人性的探讨逐步深入。(2)依据材料二“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可知汉末以来的政治黑暗;依据材料二“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可知士大夫转求个性自由和自我意识;结合所学从战乱频繁、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佛道的传播以及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等回答。(3)第一小问,可以依据材料中的“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蕃坊”等信息概括归纳,可以看出有领域宽、范围广、时间长、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对外事务等特点。第二小问,应当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交通等角度进行分析。
18.答案:(1)问题:宋代江南地区劳动力人口快速增长且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促进宋代江南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2)简评: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与民族交融;南北经济联系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人地矛盾激化;过分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江南地区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人民负担持续加重;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
解析:(1)据材料数据可知宋代江南地区和全国劳动力人口都呈上升趋势,江南地区劳动力人口增速较快,并且在全国劳动力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故反映的问题是宋代江南地区劳动力人口快速增长且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江南农业不断发展并超过北方成为国家财赋重地;农业生产离不开劳动力的投入,江南农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以农村劳动力的快速增长为支撑,也成为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2)根据材料“伴随着宋代人口及人口密度的增加,要求的耕地面积也相应扩大”可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南方地区人口增多、土地压力增大;根据材料“山林破坏后,雨则山洪暴发,早则无水灌溉”可得出:人地矛盾下过分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据材料“江南每岁漕运额由三四百万石增至六百万石”可得出:江南地区重赋现象;根据材料“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可得出: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再结合所学知识,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南北经济联系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阅读时应认识到:对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注意一分为二辩证分析,不能忽略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如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
19.答案:
(1)原因:西周和西北诸戎制度的影响;笼络东方六国知识分子、消弭六国反抗意识的需要;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2)特点:规范完备;议题广泛,主要讨论国家重大事务;参加廷议人员有明确规定;地点相对固定。
评价:廷议制度具有民主议事的形式,对专制皇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为君主决断提供参考,提高决策科学性;明代以后皇权的强化决定了其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后期逐渐沦为党争的工具。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可归纳出西周和西北诸戎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可归纳出笼络东方六国知识分子、消弭六国反抗意识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2)特点:根据材料“明代凡遇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可归纳出规范完备;根据材料“廷议的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可归纳出议题广泛,主要讨论国家重大事务;根据材料“参加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可归纳出参加廷议人员有明确规定;根据材料“廷议有一般固定在左阁门举行”可归纳出地点相对固定。评价:根据材料“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际作用有限及党争工具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