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音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课
教材分析
素质教育舞蹈课指的是面向普通学校的舞蹈教育,是创建“面向全体学生”的新型舞蹈课程体系。它紧紧围绕学生五项能力的培养,即“观察模仿能力、即兴表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造求新能力、综合融化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教育对象为全体学生,希望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体现了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多智能开发;教育内容以素质培育为主,体现舞蹈的人文性、愉悦性、整合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为真正构建学生自主课堂搭建良好的平台。
学情分析
素质教育舞蹈课通过肢体语言、律动等表现音乐,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小学生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也能够加深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孩子们羞于表现一方面是缺乏肢体动作上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鲜有机会用更加专业的舞蹈律动来展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因此,本课希望通过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渗透,来调动学生对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体现美、表现美,来激发他们积极展现个性的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素质教育舞蹈课面向全体学生训练良好的体态,培养对动作的观察模仿能力、即兴表现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 从音乐中来,到音乐中去,让学生体会音乐要素的变化带来身体律动的改变。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感受钢琴弹奏的音乐,训练人对音乐的本能感知。
2. 通过视频展示了解提线木偶在舞蹈中的动作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舞蹈律动学习,激发每一个学生对舞蹈的热情。
2. 适当地训练孩子体态律动美的感知。
教学重点
分析了解音乐要素,并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做出不同的律动反应,在尝试、判断、反思中感受舞蹈带来的快乐。
教学难点
利用音乐的特性创编集体舞并小组合作创生音乐小品。
教学策略
1.生活与课堂的有效结合
2.建构学生自主学习
3.引导关注音乐本身
教学资源
电影原声影像、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观影入情
1.播放影片《音乐之声》的视频片段,引导孩子跟随音乐与动画做出律动反应。
2.生观看视频,体会提线木偶的人物形象,并简单的模仿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影像资料,给孩子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从身体到思想逐步进入课堂的状态。
二、乐动其身
1. 钢琴逐句弹奏歌曲,琴声停止时用一个木偶造型静止。
(请学生用提线木偶的动作在空间里走动,步伐吻合钢琴弹奏出的节奏。)
2.钢琴分段弹奏歌曲,挖掘音乐元素的特点,进行律动教学。
(感受音乐速度、节奏、旋律的变化做出不同的律动反应)
3. 从学生的创设中挑出较有特点的动作,同学们共同学习
(集体学习同学创编的动作,围成圆圈,表演集体舞。)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本能感知,在音乐中体验,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与记忆能力。
三、新生创意
1. 要求:队形变化、空间位置、造型设计、卡农等多种手法表现
2. 分小组创编舞蹈小品,可以在已知舞蹈动作上进行拓展,也可以小组创编新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建立在音乐本身和集体舞基础上的突破与释放。
四、思考总结
分析音乐的特点,群议舞蹈的动作,体现集体舞的意义。
板书设计
孤独的牧羊人
卡农 队形 方位
空间 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