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2022-2023统编版七上历史实用备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2022-2023统编版七上历史实用备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1 09:3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
②知道丝绸之路的开通,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③学习张骞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踏上一条路,它绵延千里,山水迢迢,苍凉而又壮美;它历史悠久,征途漫漫,繁华又归沉寂;弃笔从戎,出使西域的班超走的是它;不辞辛苦,天竺取经的玄奘走的是它;它是这个世界上最长的,独一无二的道路,它就是...
答案提示:丝绸之路
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环节二: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本课共分为几个子目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提示:三个子目录,因果关系。张骞通西域后,一方面形成了后来的丝绸之路,理工一方面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版图,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描述西域的地理位置。
答案提示:阳关、玉门关; 新疆
自主学习: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67思考,匈奴与西汉、西域各国的关系如何,对此汉武帝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答案提示:匈奴袭扰,威胁大汉边境;西域各国受匈奴控制和奴役。
派使者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指导: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的事件。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里,采取"和亲"政策便成为笼络匈奴的主要手段。匈奴打败了月氏王,用月氏王的头骨作饮酒器具。月氏人逃跑了,时常仇恨匈奴,却没有人与他们一起去攻打匈奴。由此可见匈奴是西汉和月氏国共同的仇敌,因此汉武帝想派使者和月氏国相通联合攻击匈奴。
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8-69页,填充表格
答案提示:
教师指导: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发,至元朔三年(前126年)归汉,共历十三年。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子二人。张骞这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但是张骞第一次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 大宛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在张骞通使西域返回长安后,汉朝抗击匈奴侵扰的战争,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出击漠北。当时,汉朝军队行进于千里塞外,在茫茫黄沙和无际草原中,给养相当困难。张骞发挥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作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由于他“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事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
4、问题探究: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的依据。
《汉书 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答案提示:是因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
教师指导:“凿空”即探索未知的邻域,在这里指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西交流之路,成为丝路上的第一人。
5、问题探究:依据材料,概括张骞通西域的历史作用?这条“通道”体现了在交流方面的哪些特点?并指出汉代丝织品沿该“通道”大量远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张骞出使西城后,大量丝帛锦绣、茶叶、瓷器沿着这条通道远销各地,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遥远的西方,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这条通道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答案提示:①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②双向交流、交流内容丰富。③汉代纺织技术先进,丝织品质量高,品种多样。
教师指导: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培养学生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落实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6、核心素养:观看视频思考,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张骞身上看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提示:①环境险恶;被匈奴扣押。②勇于探索、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忠贞爱国。
核心素养
教师指导:图一解读:右半边有一人骑高头大马带队送行,为汉武帝,身旁七人或服侍或作揖送别,左半边有一人跪在地上拜别,为张骞,其后有数人数马整装待发,这是汉武帝送别张骞的场景。图二解读:张骞出使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
1、教师指导:看图思考,你知道沟通东西方的这条道路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么?
答案提示: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各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将她称为“丝绸之路”。
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9页,找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在课本地图中标出。
答案提示: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教师指导:借助地图,明确丝绸之路的路线,落实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培养。
3、问题探究:阅读教材p69,找一找,中西方往来的物品都有哪些?对比思考有什么特点,由此可见丝绸之路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①交流物品: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②特点:西方输出品以物种和文化为主;中原输出品以手工业品和技术为主、③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问题探究:小组讨论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其他的往来物品么?
答案提示:西域传入中原地区:胡饼、胡椒、胡豆、胡萝卜、西瓜、黄瓜;中原传入西域:茶叶、瓷器、四大发明。
教师指导:两汉时期,“胡”常指匈奴,后又被引申为“古代北方和西方的其他少数民族”。两汉、两晋直至隋唐,从陆路引入的作物种类,多数用“胡”字标明。
5、自主学习:请你在课本上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主要航线。
答案提示:a山东—朝鲜、日本
b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6、核心素养:从材料看,丝绸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的认识。
答案提示:①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②今天的一带一路也会促进各国互学互鉴,带动沿线地区的大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教师指导:通过解读史料,进行本课情感升华,落实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目标导学三:对西域的管理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充表格内容
答案提示:
①机构:西域都护
②时间:公元前60年
③职责:颁行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
④管辖范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⑤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教师指导:由此可知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1,思考东汉时期是如何管理西域的?
答案提示:①派班超出使西域 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③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3、问题探究:依据材料,概述汉朝政权经略西域的意义。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36国。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为了扶持东西交通的发展,西域都护府不仅“稍筑列亭,连成而西”,还对于往来使者、商旅供应食宿,提供安全保护,还陆续清理和增辟新的通道。
答案提示: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东西方商贸往来。
核心素养:从这两则小故事中可以感受到班超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提示:有理想,有抱负,机智果断,英勇,他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教师指导: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召请一位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班彪死了以后,汉明帝又召来班固做兰台令史,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历史书籍,班固的弟弟班超也来帮忙,但是他不愿意老伏在案头写东西。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笔,气愤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就这样,他决心抛弃他的案头工作去从军。公元73年,大将军窦固出兵打匈奴,班超在他手下担任过代理司马,立了战功。窦固很赏识班超的才干,派班超担任使者到西域去。班超带着随从人员三十六个先到了鄯善。鄯善原来是归附汉朝的,只是迫于匈奴威势,只好听从匈奴的命令,这次看到汉朝派了使者来,于是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过了几天,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冷淡起来。他起了疑心,他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这儿。班超愤然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夜袭匈奴大营!”到了半夜,班超率领三十六个壮士偷袭匈奴的帐篷。杀了匈奴的使者,放火烧了匈奴营帐。鄯善王这才决心与匈奴断绝往来,一心归附汉朝。班超用智慧和谋略,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彪炳史册的丝绸之路,极大的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我们体会到了张骞、班超的精神和我国古代泱泱大国的风范。
【巩固练习】
1.(2022年辽宁营口)这是一条沟通中外商贸的繁华之路,这是一条串联东西方文化的文明之路。汉朝的丝调、漆器和西域的乐器、歌舞等成为这条路上往来的“常客”。这条路是( )
A.陆上丝绸之路 B.瓷器之路 C.海上丝绸之路 D.一带一路
2.(2022年福建)“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他”指的是( )
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3. (2022年四川泸州)下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A. 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 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 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4.(2022年山东东营)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往西域的海上交通要道 B.连接亚非之间的陆上通道
C.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 D.贯穿南北地区的水上通道
答案提示:ABDC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