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1 10:1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制度与商朝大有不同,一是封建子弟之制,二是立子立嫡之制。两个制度分别对应的是
A.宗法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
C.分封制和宗法制
D.郡县制和宗法制
2.《诗经·大雅·瞻卯》记录了当时贵族们牢骚:“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造成这种土地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A.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诸侯士大夫们的富有
D.礼崩乐坏等级混乱
3.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农战”思想的内涵是
A.政府承认土地的私有并按亩纳税
B.推行小家庭经营政策
C.农民安心生产国家才能对外攻战
D.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此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教育上私学的兴起
C.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B.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
D.社会大动荡与大变革
5.秦始皇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服饰也颇为讲究。秦天子所穿的朝衣称为冕服,上面有十二种图案,如图1所示,各代表不同的含义,而且颜色是黑色。材料说明
A.黑色服饰成为秦朝男子的主要色调
B.“冕旒挡住视线”体现了独断专行
C.清楚的服色划分是地域统一的理念
D.丝带经过两耳提醒皇帝“勿听谗言”
6.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7.秦代设置三公九卿,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位九卿之首: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宗正举皇族与宗室事务,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等。据此可知
A.诸卿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B.职能分化行政效率提高
C.九卿服务帝王家国同构
D.皇帝任免官员不再世袭
8.观察图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废除郡国并行制度
B.将诸侯王与郡守并列
C.封国制改为郡县制
D.增加封国以削弱封国
9.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材料说明了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
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
C.汉武帝利用中朝加强皇权
D.就任中朝的官员功勋卓著
10.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制度,进行了市与坊的划分,设置了专门的市(东市、西市)。经考古勘测,长安城面积约为83平方公里,东西两市分别为0.924平方公里、0.956平方公里。这说明
A.唐朝政府对待商业的重视
B.唐政府对市的管理规范
C.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限制市
D.商业贸易活动范围有限
11.《魏书》记载:“魏孝文帝,生本北俗。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
A.说明统治者缺乏坚定地政治立场
B.反映了国家文化政策不断变迁
C.标志着儒学再次确立了正统地位
D.反映了文化发展格局的多元化
12.历史学家钱穆曾评价某项制度:“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层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向上…….”据此推断,该制度应为
A.郡国并行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13.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价丞相工导与叛乱的王敦:“情好甚密,既不阻其称兵,反欲借敦以诛除异己……王氏兄弟布列中外,其势甚大。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谣。”反映了
A.东晋时统治者爱惜人才
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到皇权
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强大
D.两晋时期出现政治民主化倾向
14.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导致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标志着政治中心的南移
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说明人地矛盾非常尖锐
15.《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窃议武则天而引其不悦,后被诬治罪。敕文到达,刘祎之拒受,曰:“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终被赐死于家。由此可知
A.唐代中书门下是当时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B.武则天时期相权占据上风
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程序
D.三省六部制已经名存实亡
16.《资治通鉴》这样概括某种赋税制度:“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它反映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B.土地兼并严重是实行原因之一
C.征税的标准从人厂为主转为财产为主D.男子不服徭役纳绢代役称为庸
17.有学者认为“唐之官制,莫不善于节度使”。安禄山以节度使起兵,几覆天下。及安史既平,节度使成尾大不掉之势。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以邀命于朝。天子力不能制,则含羞忍耻,因而抚之。该学者认为
A.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
B.政权存亡依赖藩镇的势力
C.唐后期皇权专制受到严重冲击
D.唐后期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18.贞观中百谏者,首推魏征。唐太宗对朝臣说:“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魏征因病辞官,太宗挽留。材料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吸取教训,调整策略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D.戒奢从简,与民休息
19.关于行省的权力和职能,《元史·百官志七》云:“凡钱粮、兵甲运、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柳贯也讲,行省的职司包括“外廷之谋议,庶府之秉承,兵民之号令,财赋之简稽”。据此可知,行省制度
A.有利于边远地区开发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了民族交融
20.辽朝统治制度的特点是“因俗而治”,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其统治机构的设置也是与此相适应的。辽朝这一统治方式
A.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B.完成了辽政权的封建化
C.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
D.推动了经济中心的南移
21.针对宋初采取的集权措施,苏洵说:“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范祖禹说:“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以上材料说明宋代这些措施
A.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稳定统治
C.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中央
D.根本上杜绝了割据存在的隐患
22.图3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纸币),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由此推知宋代
A.纸币的使用体现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
B.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通用货币
C.纸币印制权经历了从官府到民间的过程
D.会子的出现推动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3.宋元时期,文学艺术出现了繁荣景象,如诗、词、话本,元代散曲和杂剧等众多的文学表现形式。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市民阶层的需求
C.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D.科举制度的推动
24.1793年,清朝颁行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监督办理西藏政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务。地方政府文武官员及喇嘛一律由驻藏大臣同达赖喇嘛拣选,奏请中央任命。这一章程
A.体现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确立了驻藏大臣在西藏的统治地位
C.削弱了达赖喇嘛的政治宗教地位
D.从法律上强化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
25.有学者对元明清“海禁”政策实施的时间进行了统计。元朝海禁时间约占13%,开海时间约占87%;明朝海禁时间约占25%,开海时间约占75%;清朝(到鸦片战争前)海禁时间约占15%,开海时间约占85%。材料反映了该时期
A.政府对海禁政策执行不力
B.朝贡贸易未曾完全中断过
C.对海外贸易管理相对宽松
D.外来侵略影响着贸易政策
26.表1是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数据统计表。由此可以推知,清朝时期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80.73 3.75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22 3.73 756.21 2.03
A.高产作物引进促进人口增加
B.社会统治危机逐渐显现
C.资本主义早期形态缓慢发展
D.人口优势助推社会转型
27.中国在科技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是近两千年来震撼世界的发明,下列有关四大发明表述错误的是
A.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火药在隋朝末年被用于战争
C.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D.指南针在宋朝被应用于航海
28.史料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 sūn)计。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表明
A.资本主义早期形态出现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社会贫富分化现象加剧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29.图4和图5是清朝前期的经济状况图。这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可以说明
A.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B.城市经济与外贸活动的互动
C.农业发展助推工商业市镇崛起
D.传统经济结构出现质的突破
30.表2是明清思想家提出的部分观点归纳表。他们的思想都
思想家 主张
王阳明 心外无理;至良知; 知行合一
李贽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
B.受到西学东渐现象的影响
C.是对明朝空谈亡国的反思
D.使传统儒学焕发新的生机
二、非选择题(31题24分,32题16分,共40分)
31.(24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长城,又称为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湖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材料二
(1)填写材料二地图中秦、明长城的具体地点。(4分)
A
B
C
D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长城、秦长城、明长城的特点及各自反映的时代背景。(12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长城进行评价。(8分)
32.(16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材料二
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如商帮、票号等……“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责者声明的侵权行为,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
——摘编自刘建生《明清晋商制度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商业发展变化的作用。(6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商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晋商衰败的原因。(10分)
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10 CACDD ACDCD 11-20 DCBCC DDCCA 21-30 BAADB BBACD
31答案:
(1)辽东(辽东郡)、临洮、山海关、嘉峪关(书写正确、顺序正确)
(2)战国时期:特点:①战国时期长度都比较短;②功能具有双重性:既是列国争霸,互相防守的防御工事也是防御匈奴的防御工事;说明: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秦朝:特点:①秦长城是对战国时期长城的增修扩建连成一线,长度较长;②功能:内部防御虚化,主要是防御匈奴;说明:国家完成统一。
明朝:特点:长城更长、向南推移;说明:汉族政权活动空间缩小,少数民族活动空间扩大。(少数民族南下)(一个特点对应一个说明各2分,共12分。)
(3)①阻挡了少数民族的进攻,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原文明;②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③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还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④对民族交流有一定的阻碍作用;⑤劳民伤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8分)
32.答案:
(1)作用: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②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④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6分)
(2)特点:地域性;东伙合作;担保制;信誉性。(4分,每点1分)
衰落的原因:封建经济根深蒂固;晋商资本运行的落后性;晋商经营模式存在漏洞。(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