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一课一练”:4.7升华与凝华【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一课一练”:4.7升华与凝华【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01 14:2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科学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科学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雾”是汽化形成的 B.“露”是升华形成的
C.“霜”是凝华形成的 D.“雪”是熔化形成的
2.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返回大气时,跟空气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返回舱外表面涂一层能吸收大量的热量的特殊的固体材料,防止返回舱烧坏。在此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可能是( )
A.熔化,液化,升华 B.凝固,汽化,升华
C.凝固,液化,凝华 D.熔化,汽化,升华
3.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4.下面是小红的“物理笔记”部分摘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北海的春天,常出现墙壁“冒汗”是液化现象
B. 用水来冷却汽车发动机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C. 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利用了蒸发吸热
D.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属于凝华现象
5.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关于以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 B.“冰花”变小是由于冰升华
C.“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D.“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
6.暑假小金去同学家,同学在一杯饮料中放入一种晶体颗粒,饮料瞬间“沸腾”起来,杯口雾气腾腾,小金拿起杯子时却又感觉凉凉的,同学告诉他放入的是干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饮料“沸腾”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
B.“沸腾”时饮料的温度保持不变
C.拿杯子的手感觉凉凉主要是因为蒸发吸收热量
D.杯口的白色雾气是水蒸气
7.寒假期间,我校九年级学生宋楠、吴栋到滨州缤彩蝶园滑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进行人工造雪,他俩发现造雪机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将水吸入,并持续地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而在“白雾”下方,已经沉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如图所示,对于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沉积的“白雪”和喷出“白雾”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凝固 液化 B. 凝华 汽化 C. 升华 汽化 D. 熔化 液化
8.“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因中葵,朝露待日晞。”露在目由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9.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10.亲爱的同学,学习物理是从观察事物、探求事理开始。如图,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
A.露的形成 B.雾的形成 C.冰化成水 D.霜打枝头
11.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管内钨丝中的钨先 、后 (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 410 ℃,则它的凝固点为 ℃。
12.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固的是________;属于升华的是________;其中⑤中的冰花是形成在窗户的________(填“外”或“内”)表面上.
①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
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
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户玻璃上有一层冰花
⑥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
13.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她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要求写出实验方案并作简要说明。
物质 水 酒精 煤油 碘 铜 铁 金
熔点/℃ 0 -117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14.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________(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高度固定的。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据此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雾和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成液体发生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成在空气中则为雾,成在物体表面为露,故A、B错误;
霜和雪,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故C正确,D错误。
2.D
【解析】
固体材料吸热后会先熔化,继续吸热后会汽化,固体材料也可能在吸热后直接从固体变为气态,即升华。
3.C
【解析】
A.“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A错误;
B.“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空中小尘埃上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附着在草叶上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正确;
D.“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错误。
4. D
【解析】解:A、北海的春天,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墙壁,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所以出现墙壁“冒汗”现象,故A正确;
B、水的比热容较大,与相同质量的气体物质相比,升高相同温度时可以吸收较多的热量,所以用来冷却汽车发动机,故B正确;
C、夏天把水洒在地面上时,水蒸发时吸热,起到降低室温的作用,故C正确;
D、樟脑球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故D错误.
故选D.
(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2)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常用来做冷却物质;
(3)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吸热;
(4)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5.B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化固态叫凝固,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据此分析判断。
水管喷出来的水在空气中迅速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的冰发生凝固现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冰花”。“冰花”从空气中吸收热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升华现象,这就是“冰花”变小的原因。
A.“冰花”是水发生的凝固现象,故A错误;
B.“冰花”变小是由于冰的升华,故B正确;
C.水的凝固点为0℃,因为水凝固时要向空气中放热,所以“冰花”形成时的气温应该低于0℃,故C错误;
D.“冰花”变小的过程要吸热,故D错误。
故B正确,而A、C、D错误。
6.A
【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放入空气中时,会由固态迅速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而吸热,导致周围温度下降,据此分析判断。
干冰放入饮料中时,迅速从饮料中吸热而升华,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饮料沸腾,故A正确;
“沸腾”时,饮料的热量被干冰吸收而降低温度,故B错误;
拿杯子的手感觉凉凉的是因为干冰升华吸收热量,故C错误;
杯口的白色雾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7. A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解答】解:人工造雪过程中,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固现象;
“白雾”水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
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为凝固和液化.
故选A.
8.A
【解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A正确;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植被表面,故B错误;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错误。故选:A
9.A
【解析】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熔点;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温度低于0℃时,冰与盐水的混合物中,冰仍然没有熔化,说明冰的熔点肯定低于0℃;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易拉罐后,在其表面迅速放热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故A正确,而B、C、D错误。
10.C
【解析】
A.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会是放出热量,故B错误;
C.冰化成水是固态的冰雪变成了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故C正确;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出热量,故D错误。
11.升华;凝华;3 410
【解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解答】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管内钨丝中的钨在高温下先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又凝华为固态的钨附着在灯管的内壁上造成的。钨是晶体,凝固点与熔点相同,即它的凝固点为3410℃。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3410。
12.③;④;内
【解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物体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解答】解:①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过程,属于汽化现象;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是液态水凝固形成的;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户玻璃上有一层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⑥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窗户上的冰花是凝华形成的,寒冷的冬天,屋内较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窗玻璃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冰花,附着在玻璃的内侧.
13.(1)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2)采用的方法是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体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解析】(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2)根据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来设计实验。可以将试管浸入沸水槽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分析】本题考查了碘的升华实验,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过程的掌握情况,更进一步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2)采用的方法是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体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14.(1)酒精灯及其火焰
(2)碘粉和棉线
(3)锥形瓶底的固态碘粉变少,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
(4)升华和凝华
【解析】(1)在安装器材时,应该安装从下到上的顺序。首先在铁架台的底座上放上酒精灯并点燃,然后根据火焰的高度确定铁圈的高度,接下来在铁圈上分别放上石棉网和装有碘粉的锥形瓶,最后将悬挂起来的棉线放入锥形瓶内即可,因此铁圈的位置是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的高度固定的。
(2)原来棉线是光秃秃的,碘粉堆积在锥形瓶底部;加热一段时间后,碘粉减少,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如同雾凇一样,据此判断碘粉发生的物态变化,因此观察对象是:碘粉和棉线。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锥形瓶底的固态碘粉变少,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
(4)实验中,碘粉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然后放热发生凝华现象。
4.7升华与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