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岗学校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月考
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20分)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切”就是用手指把脉,根据脉象诊断疾病,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家独创的诊法。如图所示,每次把脉的时间,古人强调不应少于脉跳五十次,据此可知中医把脉一次至少约多长时间( )
A.50min B.10min C.1min D.1s
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出现误差,说明一定是出了差错
B.误差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减小误差是不可能的
C.测量时,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改进实验方法和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能避免误差
3.小芳同学用一刻度尺测量一只铅笔的长度记录为17.27cm、17.82cm、17.82cm、17.83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度应为( )
A.17.685cm B.17.69cm C.17.823cm D.17.82cm
4.“神舟十二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舟十二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运动的
B.“神舟十二号”和“天和核心舱”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神舟十二号”和“天和核心舱”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神舟十二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和核心舱”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5.如图是甲、乙两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B.以乙为参照物甲向左运动
C.甲运动4s的距离等于乙运动2s的距离
D.4s末乙在甲前方8m处
6.第一次测定铸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实验是在法国巴黎用下述的方法进行:在铸铁管的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两次声音间隔为2.6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铁管的长度为972m,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声是在空气传来的声音,第二声是在铸铁传来的声音
B.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铸铁振动产生的
C.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速约为3700m/s
D.听到的第二次声音是第一次声音的回音
7.如图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 B.乙、丙的音调相同
C.乙、丙的音色相同 D.甲、丁的响度相同
8.如图所示是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
B.我们说某歌手能够发出美妙的海豚音,是形容他(她)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大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声音只能传递信息,不能传递能量
9.下列事例中,主要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新闻报道介绍抗疫期间中国发生的感人事迹
B.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科学家们努力探索宇宙的秘密
C.医生利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洁牙齿
D.火车进站时会提前鸣笛示警
10.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
B.乙图: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时,编钟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
C.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D.丁图: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二、填空题(共8小题,20分)
11.如图所示,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为了让读数更精确,应选择刻度尺 ,则所测物块的长度为 cm。
12.如图所示,图中秒表的分度值为 ,此时的读数是 s。
1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若他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 。
14.在生物实践活动中,小聪测量一只小虫爬行的速度,将小虫放在铅笔的左端,并驱赶小虫爬到右端,测得小虫用时5s;再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如图所示。则测量铅笔的长度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铅笔的长度是 cm;小虫爬行的平均速度是 m/s。
15.如图所示是教室上课时常用的一种便携式扩音器,教师使用它讲课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声音特性中的 ,但使用这种设备会造成声音的“失真”,这是因为声音的 发生了变化。在体育课上同学跳绳,绳子转动越快,声音的 越高。(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6.冬季天气干燥,人们常用如图所示的增湿器,它是采用超声波将水粉粹成小微粒来使空气更湿润的,这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 。过一会儿增湿器上方的白雾会消散,这是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17.如图甲所示是甲骨文中的“殸”(古代打击乐器),其意思是手拿木槌(字左部)敲打三角形石块(字右部),使石块 而发出声音。居民小区多植树种草是在 减弱噪声;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乙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8.如图,南京长江五桥是世界首座轻型钢混组合结构斜拉桥,全长10.3km,如图所示,其中包括4400m的主汉跨江大桥,1800m的夹江隧道,4100m的两岸接线,某汽车以72km/h通过夹江隧道,需要 min。在桥的两旁设有板墙,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20分)
19.如图所示,在进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时,李明和王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①当李明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②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 的作用,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王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由此推理可知: 。
2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时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sAB=4.00cm,tBC= s,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 (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
21.近几年,一些城市道路由从前的水泥路面变成了沥青路面,如图所示。小明发现汽车走过时产生的噪声比从前小多了,那么汽车行驶的噪声是否与路面的材料有关呢?
如表是小明在互联网上查到同一辆轿车在不同路面行驶时噪声的试验数据:
试验次数 试验车型 车速km/h 水泥路面噪声 沥青路面噪声
1 桑塔纳轿车 72 85.4 78.5
2 桑塔纳轿车 108 92.6 80.6
(1)由表格信息填空,轿车速度72km/h= m/s。在表格中出现了一个不足之处:没有写出噪声的单位;人们以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汽车通过路面产生的噪声大小除了与路面材料有关外,还与 有关,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请你猜想:除上述因素外,汽车行驶路面上产生噪声的大小还可能跟 有关。(写出一个因素)
四、计算题(共3小题,40分)
22.(12分)一列长150m的火车匀速行驶,一名观察者站在路基旁测出整列火车通过他用时5s。求:
(1)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
(2)已知A地与B地相距54km,如果这列火车以上述速度匀速行驶,火车从A地到B地需用多少小时?
(3)如果火车以这个速度完全通过一条隧道需要1min,则这条隧道长多少?
23.(14分)2020年1月10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一万多米深的海底,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在完成某次深潜任务时,“奋斗者号”用时3h,正好下潜到了10.8km深的海底。请你计算:
(1)奋斗者号潜水器下潜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2)若完成科研任务后,抛掉2块压载铁,“奋斗者号”以1m/s的速度匀速上浮,1h后离海面还有多远?
24.(14分)某市区快速路段限速80km/h,并在原地架设了固定测速仪,其原理如图所示,汽车向测速仪的方向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8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有多远?
(2)汽车接收到两次信号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距离?
(3)汽车经过上述路段的速度是多少?是否超速?
(4)若汽车速度保持不变,测速仪在发出第二个信号后,再隔0.9s发出第三个信号,则第三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多久?
答案
1. C 2. C 3. D 4. C 5. B 6. C 7. A 8. A 9. C 10. C
11. 5;1;乙;2.80。
12. 0.5s;335。
13. 9:2;2:9。
14. 1mm;18.00;0.036。
15.响度;音色;音调。
16.能量;汽化。
17.振动;传播过程中;响度。
18. 1.5;传播过程中。
19.(1)①乒乓球被多次弹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②音叉微小振动放大;转换法;(2)在桌子上放一些纸屑;(3)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20.(1)v=;(2)小;(3)1;0.03;(4)大;(5)变速直线。
21.(1)20;分贝;
(2)车速;同一辆车在相同路面上行驶,车速越大,噪声越大。
(3)车轮的粗糙程度。
22.解:(1)由题意可知,火车在5s内经过的路程是150m(即等于火车的长度),
则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v===30m/s=108km/h;
(2)火车从A地到B地需用时间:t2===0.5h;
(3)火车1min通过的路程;s3=vt3=30m/s×1×60s=1800m,
则这条隧道长L隧道=s3﹣L车=1800m﹣150m=1650m。
23.解:(1)奋斗者号潜水器下潜的深度:s=10.8km,平均速度是:v===3.6km/h;
(2)奋斗者号以1m/s的速度匀速上浮,1h后上升的高度为:h=v″t″=1m/s×3600s=3600m,
距离海面:h′=s﹣h=10800m﹣3600m=7200m。
24.解:(1)第一次发出的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t声1=×0.6s=0.3s,
由v=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s1=v声t声1=340m/s×0.3s=102m;
(2)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t声2=×0.4s=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s2=v声t声2=340m/s×0.2s=68m;
所以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距离:s车=s1﹣s2=102m﹣68m=34m,
(3)汽车行驶时间:t车=Δt﹣t声1+t声2=1.8s﹣0.3s+0.2s=1.7s,
汽车的速度:v车===20m/s=72km/h<80km/h,所以不超速;
(4)当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离距测速仪是68m,汽车前进时间:t′=Δt′﹣t声2=0.9s﹣0.2s=0.7s,
在0.7s以后,测速仪发出第三个信号,此时汽车前进距
s′=v车t′=20m/s×0.7s=14m,
所以在测速仪发出第三个信号的瞬间,汽车距离测速仪的距离:
s″=s2﹣s′=68m﹣14m=54m,
则超声波信号与汽车相遇的时间:
t3===0.15s,
所以第三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的总时间:s=2t3=2×0.15s=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