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十四课
目 录
CONTENT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疆域的奠定
三、统治危机和盛衰之鉴
壹
贰
叁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清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康乾盛世
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这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最后一个“盛世”。
盛世表现: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
论财力,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2.君主专制的加强
(1)皇帝勤政
材料一: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康熙
时间 事项 时间 事项
04:00 起床、请安 13:00 会见臣工
05:00 早课 15:00 批阅奏章
07:00 御门听政 16:00 会见臣工
09:00 批阅奏章 17:00 鉴赏文物
11:00 经筵日讲 20:00 就寝
2.君主专制的加强
(2)奏折制度
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奏折制度。
清朝
明朝
特点:
迅速、机密
作用:
①使皇帝能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②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材料二: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报……故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
——(日)佐伯富
(3)设立军机处
材料四: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相关史料
设立:
职责:
雍正皇帝
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特点:
简:
2.君主专制的加强
原因:
督办西北军务(直接)
加强君主专制(根本)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暴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
速:
密:
保密性好,外界干扰少
办事效率高
机构简单,朝臣兼职
材料五:军机处结构简练,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层;奏折多至百余件者,皆于当天办完,没有过一日者。军机值庐,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
(3)设立军机处
相关史料
设立:
职责:
特点:
2.君主专制的加强
原因:
性质:
中枢秘书机构,没有决策权
作用:
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材料五:军机处结构简练,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层;奏折多至百余件者,皆于当天办完,没有过一日者。军机值庐,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
(4)大兴文字狱
2.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义:
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的刑狱。
实质:
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
影响:
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造成社会恐怖;
维护了专制统治。
材料六:世宗(雍正八年)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稗类抄·狱讼类八》
材料七:文字狱,是指打击异己分子,镇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思想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言论而获罪的案件。清朝的文字狱案件多样,纵观有清一代,尤以清初顺治,乾隆时期最甚。仅乾隆时期文字狱就发生了一百三十余次。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之马不可控制。
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
秦
西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
确立
三公九卿制
巩固
中外朝制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二府三司制
发展
一省两院制
顶峰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立军机处
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乃至废除。
如何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材料一:明清两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顶峰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摘编自于旭峰《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材料二:明清随着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文人士大夫彻底被皇权所压迫,成为真正的奴才。中国社会日益暮气沉沉,究其根源就在于科举制度的僵化、死板。
——摘编自钟冲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论析》
影响:
积极: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消极:
统治日益腐败,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进步,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1、边疆地区
(1)
二、清朝疆域的奠定
治理措施
地区 主要威胁 措施
台湾
东北黑龙江流域
蒙古及 新疆
西南及 西藏
中央
郑氏后裔占据台湾
康熙1683年派施琅率军远征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
沙俄侵略势力
康熙时,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中国”首次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称。
1757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1759年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乾隆出兵平叛;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任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雍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金瓶挚签制度
土司制度具有一定割据性;藏区不稳定
设立理藩院,掌管民族事务
1、边疆地区
(1)
治理措施
(2)
措施特点
恩威并施,剿抚并用;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2、内地
(1)分设18省;
(2)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督抚制度
设立:明初设立,清朝完善
特点:
分省设抚,跨省设督;由监察到统领一方;从临时派遣到专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总结:清朝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意义。
政治: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巩固。
经济: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边疆与内地经济往来。
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强文化认同感。
+
材料一:清朝中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时间 人口数量/亿人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 1.84 4901.50 4.00
1766年 2.08 5204.89 3.75
1784年 2.86 5070.49 2.66
1812年 3.34 5259.53 2.36
1851年 4.32 5041.93 1.75
据材料并结合课本80页,思考清朝中期面临怎样的内部危机?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材料二:和珅在乾隆朝柄政凡二十年,高宗崩,仁宗赐自尽,籍没家产,至八兆有奇。时人为之语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清稗类钞》
1、内部危机
(1)社会矛盾:人口膨胀,引发资源危机(人地矛盾)。
(2)阶级矛盾: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引发农民起义(白莲教支派天理教起义)。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2、外部危机
材料四:“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事,安于现状,认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16页
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81页,分析清朝中期面临怎样的外部危机?清政府的对策是什么?有何影响?
乾隆接见马戛尔尼
外部危机:
应对策略:
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及其交往,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闭关锁国原因:
政治:
统治者惧怕沿海渔民同台湾郑氏集团、西方侵略者勾结,危及领土主权及统治。
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客观: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扰。
主观:
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政治:
进一步强化专制统治,统治日益腐败。
思考: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材料四:清前期治国者立足于承袭两千多年农耕文明运势的惯习,“持盈保泰”;为维护满足贵族统治而采取的一些列措施使专制集权极度膨胀,厉行文字狱更是导致“万马齐喑究可衰”的沉闷的局面,使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因素难以发育,遏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阻碍社会变革等方面带来严重恶果...清朝闭关自守的消极防卫政策...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更加远离世界潮流。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经济:
固守农耕经济,遏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思想:
大兴文字狱,压制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
外交:
闭关自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小结
康雍乾时期
的专制集权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统治危机
的初显
皇帝勤政
推行奏折制度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经略边疆
治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反击沙俄:《尼布楚条约》等
管辖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等
共治西藏:册封达赖班禅、(改土归流)等
内部危机
外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