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六校联考”高2013级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 完成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
A、舸(gě)舰迷津 浪遏(jié)飞舟 五岭逶(wēi)迤 颓圮(pǐ)
B、软泥青荇(xìn) 默默彳(chì)亍 星辉斑斓(nán) 漫溯(sù)
C、秦军氾(fán)南 夜缒(zhuì)而出 切齿拊(fǔ)心 笙(sēng)箫
D、凄婉(wǎn)?? 火钵(bō)??? 惆(chóu)怅?? 岁月稠(chó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寂寥 揉埣 峥嵘岁月 天轮叙乐 B、琉璃 荡漾 忸昵不安 迷茫彷徨
C、陪邻 戮没 变徵之声 悲歌击筑? D、彘肩 披维 破釜沉舟 妇人之人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那是一张我校军训中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教官,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次班委选举,在新同学中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本期开学不久,学校在高一开设了“国画”赏析课,选课的同学趋之若鹜。
D、今年学校高一六班五十多位同学,来自于我省不同地区,兴趣爱好各异,学习成绩良莠不齐!
4、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B、《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卷,约12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D、《史记》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家训指古代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影响很大。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宋代的家训,专著加上单篇计百余种,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这些家训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可分为宋代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等类型。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又有发展,如《集事诗鉴》将散文与诗歌融合于一体。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则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的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者相关的家庭规范的活动汇集在一起,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如司马光《家范》等。
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宋代由以前的门阀政治时期转变到官僚政治时代。选官以科举为主,宋代长久不衰的世家大族已经很少,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家族尤其是仕宦家族积极地纂述家训,以期通过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家庭成员修身、齐家,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达到兴旺、繁荣的目的。
宋代家训都有治生、制用的内容。其中,治生方面,以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最为详尽;制用方面,以陆九韶《居家制用》更为具体。宋人重视家庭治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维持大家族的正常运作所必备的经济基础。此外,科举也需要经济支持。宋代家训一方面提倡家庭治生,另一方面提倡辩证的节俭,量入为出是其基本原则。宋人把俭朴当做自家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对公益事业,则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如“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航者,宜随力助之”(袁采《袁氏世范》)。宋代家训注重道德教育,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即通过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的规范,将儒家思想贯彻其中。除了道德教育外,宋代家训还重视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宋人家训中也涉及许多教育原则,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这两点对今天来说仍有借鉴意义。家族对子孙等家庭成员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首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当好言相劝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其他的惩罚方式,如庭训、笞、杖、役、经济惩罚、不承认身份、告官、驱逐、移乡等。
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兴旺长久,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有的宋代家训如范氏的《义庄规矩》及后续规矩还得到朝廷的许可与支持。家训、法律中都有儒家思想的渗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家训在强调修身、治家之后,仍然怀抱治国与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天下也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繁荣。所以在礼、法社会之中,家训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家训与法律的出发点和目的还是略有侧重的,家训更侧重家庭的发展,而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改编自马泓波《宋代家训的特点》)
5、下列对宋代家训的特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宋代家训专著与单篇计百余种,是家训史上数量最多的,有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等。
B、注重家庭经济管理。治生、制用是宋代家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叶梦得的《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与陆九韶的《居家制用》分别是其代表。
C、注重家庭教育。宋代家训通过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令其家庭成员修身、齐家,以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
D、与法律有相互依赖之处。宋代家训的内容基本上都谨守法律的规定,支持法律;在礼、法社会之中,家训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一些家族尤其是仕宦家族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为了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积极地纂述家训,家训因此而繁荣。
B、宋代家训把俭朴当做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提倡辩证的节俭,以量入为出为基本原则,但对公益事业则要求尽力而为,不能吝惜财产。
C、宋代家训重视道德教育,尤其重视科举教育,以提高子孙素质。家训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的教育原则对今天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D、宋代家族对子孙等家庭成员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又采取肉体惩罚、经济惩罚、精神惩罚等惩罚方式。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内容丰富,涉及伦理道德、教育、经济、法律等方面,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B、宋代家训适应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形势,重视治生、制用,以维持大家族正常运作所必备的经济基础,对科举进行经济支持。
C、宋代家训的篡述虽然主观上只是为了维护家族的繁荣、兴旺,局限于家族的利益,但在客观上对治国平天下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D、宋代家训着眼于教导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宋代家训与法律的出发点和目的因此迥然不同。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宋史·包拯传》有删节)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第归,杀而鬻之 第:只管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C、出知建昌县 知:了解 D、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去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 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语段,用斜线(/)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9处)(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12、在11小题的文言语段中,体现了孔子哪些教学理念?请简要概括。(6分)
答:?? ????????????????????????????????? ????????????????? ???????
?? ????????????????????????????????? ????????????????? ?????????
?? ????????????????????????????????? ????????????????? ???????? ???????
?? ????????????????????????????????? ????????????????? ???????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评价此诗说“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请试述马的形象。(4分)
答:?? ????????????????????????????????? ????????????????? ???????
?? ????????????????????????????????? ????????????????? ?????????
?? ????????????????????????????????? ????????????????? ???????? ???????
(2)浦起龙《读杜心解》中说此诗是诗人“为自己写照”,请说明理由。(4分)
答:?? ????????????????????????????????? ????????????????? ???????
?? ????????????????????????????????? ????????????????? ?????????
?? ????????????????????????????????? ????????????????? ???????? ???????
?? ????????????????????????????????? ????????????????? ???????? ???????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1)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2)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___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5)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7)_____________________,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8)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表示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他从来没有这么放松地拉过琴,时而飞扬如瀑,时而沉滞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泪水、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小说第3自然段点明了他对小提琴没有感情,并以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交代了他练琴是由于他父亲的强迫,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B、“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文章这样写,表现了他在长期的机械性练琴中所形成的习惯。
C、毕业考试的演奏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这首曲子是他自己创作的,表现的是自己的生活——他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
D、这篇小说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展开,运用了倒叙的方式;小说在故事高潮处骤然转折,瞬间“引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E、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来描写人物、塑造形象,着重展示了作品主人公在“强迫”下学琴的心理历程。
16、谈谈你对小说标题“你必须做出选择”的理解。(6分)
答:?? ????????????????????????????????? ????????????????? ???????
?? ????????????????????????????????? ????????????????? ?????????
?? ????????????????????????????????? ????????????????? ???????? ???????
17、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6分)
答:?? ????????????????????????????????? ????????????????? ???????
?? ????????????????????????????????? ????????????????? ?????????
?? ????????????????????????????????? ????????????????? ???????? ???????
?? ????????????????????????????????? ????????????????? ???????? ???????
18、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6分)
答:?? ????????????????????????????????? ????????????????? ????????
?? ????????????????????????????????? ????????????????? ????????
?? ????????????????????????????????? ????????????????? ???????? ???????
?? ????????????????????????????????? ????????????????? ???????? ???????
六、(10分)
19、在省一级示范高中学校的验收中,学校图书馆建成了,学校为此向同学们征集对联。假如你就是这所学校的一名同学,你也想写一副图书馆阅览室的对联,你该怎么写呢?要求:①符合场景;②语言表达简明、生动、得体;③不超过20字;④不需要严格按照对联的对仗、平仄要求。(4分)
答:?? ????????????????????????????????? ????????????????? ????????
?? ????????????????????????????????? ????????????????? ????
20、下面的文字说明了我国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规划,请概括这个规划的三个步骤。(6分)
我国权威航天专家孙家栋院士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非常关键的基础设施,对于国计民生非常重要。结合国情,我们的发展规划是:2000年,建成了由3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到2012年,计划发射10多颗卫星,建成覆盖亚太区域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2020年,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3)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爸爸说:“你长大了,我不敢再揍你了。”
妈妈说:“你长大了,住校独立生活了。”
老师说:“你长大了,我不再把你当小孩来教了。”
同学说:“你长大了,懂得尊重别人的意见了。”
朋友说:“你长大了,比以前帅(漂亮)多了!”
你自己说:“我长大了,……”
要求:请以“我长大了”为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800字。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成都市“六校联考”高2013级第一期期中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全卷满分:150分 完成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27分)
一、
1、答案B(A、遏(è) B、青荇(xìng)斓(lán)C、笙(shēng) D、全对)
2、 答案C(A、埣应为碎 轮应为伦 B、昵应为怩 D、维应为帷 人应为仁)
3、 答案B(A、“莘莘学子”指众多学生;B、“不孚众望”指不令群众信服;C、“趋之若鹜”为贬义词,用在此处不当;D、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4、答案D(《史记》为纪传体通史)
二、5、答案A;以偏概全。“是家训史上数量最多的”错误,原文是“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并未说“超过了后代”。 6、答案C;“尤其重视科举教育”夸大事实。
7、答案B;A项无中生有,“有力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于文无据。C项“主观上只是……局限于家族的利益”与原文“家训……仍然怀抱治国与平天下的崇高理想”矛盾。D项“迥然不同”错误,原文是“略有侧重”。)
三、答案:8选C;知:任……知县。9选C;A、两个“数”都是“屡次、多次”的意思;B、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C、前一个“以”是介介词“因为”,后前一“以”是连词“来”的意思。D、两个遗都是“赠送”的意思。)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 共123分)
四、(31分)
10、答案:①用匣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使臣来把这些告诉大王。
(评分标准:函,用匣子1分,句意1分)
②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来刺探边疆情报呀?
(评分标准:刺,刺探1分,句意1分)
③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考虑。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
(评分标准:不才,没什么才能1分,句式1分,句意2分)
11、答案: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评分标准:对三处1分,共3分)
12、(6分)答:体现孔子的教学理念有:
A、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从本文我们看到了孔子与学生以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的顾虑,让学生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欲言。文中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四种理想,四种性情,孔子因人而异,因势不同,分别以不同的评点(或语言、或表情、或感叹、或反问、或直接、或含蓄)来教育学生。此次师生闲坐聊天,可谓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B、兼容并蓄,鼓励个性。文中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不管是从政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还是逍遥闲居的曾皙,孔子都是积极的评价,对曾皙是感同身受的理解,对冉有、公西华则极力赞扬,鼓励他们大展宏图,对子路则是肯定其才能当中略有批评。这分明体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
C、自主交流,赏识学生。言谈中孔子不多说一句话,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谈话,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共6分;要点意思对即可)
13、(1)、答:本诗中马有不凡的出身,/耳如刀削斧劈、嶙峋耸峙、状如锋棱的轮廓,/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忠诚勇猛的品性。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答:①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全诗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里马就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评分标准:1分,意思对即可)
②尾联用“骁腾有如此”总结上文,对马作概括;用 “万里可横行”,表达对马的期望和抱负;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评分标准:1分,意思对即可)
③这种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蓬勃向上的精神也正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它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所以说此诗是诗人“为自己写照”。
(评分标准:2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8)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五、(22分)答案:
15、A、C(A第三自然段没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C“他自己创作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来看,应是他的临场发挥。)
16、①毕业前,“他”只能选择父亲的安排,走自己情非所愿的人生道路;毕业时“他”,毅然选择放弃。人生有太多无奈,有时不得不做出选择。(3分);②第二人称“你”,既指小说中的“他”,又可推及到其他人。丰富了小说的意蕴,升华了主旨。(3分)
17、①“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作者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突出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2分)
②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2分)
③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后文他的最终选择形成反差,引人思考。(2分)
18、答案示例:
①这篇小说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叙述了主人公从儿时起近二十年的学琴拉琴,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又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的经历;表达表达了是对应试教育的控诉(批评);告诫人们教育要尊重个体的兴趣需要。(4分)
②启示:干事情不可强迫,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2分)
六、(10分)
19、答案示例:(4分)
①书藏当满三千卷,人品始居第一流
②典籍长河尽展华夏悠久文化,书香校园助力学子今朝腾飞
20、答案:第一步:建成导航试验系统;第二步:建成亚太导航系统;第三步:建成全球导航系统。(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
七、作文(60分)对照高考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
(一)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二)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让典礼官对包拯说:“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来刺探边疆情报呀?”包拯说:“涿州城也曾经开过便门,刺探边境情报何必用开便门的方式呢?”那人于是无言以对。契丹在边境附近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洺、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都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解州盐法往往给百姓造成负担,包拯前往经营治理,请求朝廷全部进行通商贸易。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议论和斥责受宠信的权臣,请求朝廷废止所有内授官职等不正当的恩宠。又罗列上陈唐代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和借鉴。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考虑。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衣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