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案集】2014届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4份,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教案集】2014届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 视图与投影(4份,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3-11-23 13:59:18

文档简介

课 题 4.3 灯光与影子(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2.体会视点、视线、盲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视点、视线、盲区与中心投影的关系,感受其生活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
教学难点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视点、视线、盲区的问题,应用概念予以解决。
教学方法 观察实践法 教具 三角尺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小明和小丽到剧场看演出。1.坐在二层的小明能看到小丽吗?为什么?2.小丽坐在什么位置时,小明才能看到她?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概念:如图4-18所示,小明眼睛的位置称为视点,由视点发出的线称为视线,小明看不到的地方称为盲区。二、练习生活、动手操作做一做情境: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问题(1):客车行驶到某一位置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的一部分,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的部分如何变化?问题(2)客车行驶到图4-19的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议一议当你乘车沿一条平坦的大道向前行驶时,你会发现前方那些高一些的建筑物好像“沉”到了位于它们前面那些矮一些的建筑物后面去了。这是为什么?先想一想,再与同伴交流。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探讨。学生交换各自的生活感受,体会“沉”的内因。三、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畅想生活感知。四、课堂总结本节课让大家经历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将视点、视线、盲区和中心投影相联系。通过识别,感悟视点、视线、盲区在生活中的应用。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5 1、2 试一试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 题 4.1 视图(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实物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会画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体会这几种几何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掌握部分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 几何体与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方法 观察实践法 教具 三角尺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实物观察、空间想象设置: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方块,搭建如课本图4-1的立体图形,让同学们画出三视图。而后,再要求学生利用手中12块正方形的方块实物,搭建2个立体图形,并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观察、作图。议一议1.图4-2中物体的形状分别可以看成什么样的几何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这些几何体,它们的形状各是什么样的?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2.在图4-3中找出图4-2中各物体的主视图。学生观察、动手、动脑,同桌交流。3.图4-2中各物体的左视图是什么?俯视图呢?学生观察、画图、交流,上台演示。二、小组合作,继续探索想一想如图4-4,是一个蒙古包的照片,小明认为这个蒙古包可以看成用4-5所示的几何体,并画出了这个几何体的三种视图,你同意小明的做法吗?学生观察、理解、同桌交流。三、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1、2学生观察、讨论、解决问题。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由实物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发展大家的空间想象能力。在画实物的视图时,必须首先对实物进行合理的抽象,即把实物抽象成相应的几何体,在此基础上再画其视图。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1 1、2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 题 4.1 视图(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实物抽象出几何体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会画直棱柱(仅限于直三棱柱和直四棱柱)的三种视图,体会这几种几何体与其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掌握直棱柱的三视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 培养空间想像观念。
教学方法 观察实践法 教具 三角尺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备注
一、观察实物、小组活动观察: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三棱柱、直四棱柱,根据你所摆放的位置经过想像,再抽象出这两个直棱柱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绘制:请你将抽象出来的三种视图画出来,并与同伴交流。比较:小亮画出了其中一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你认为他画的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如图4-8)。拓展:当你手中的两个直棱柱摆放的角度变化时,它们的三种视图是否会随之改变?试一试。学生观察自己所摆设的两个直棱柱实物。想像――抽象――绘制――比较――拓展注意:在画视图时,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廓通常画成虚线。二、小组合作,人际互动做一做图4-10是底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的三棱柱、四棱柱的俯视图,尝试画出它们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上台演示自己的“作品”。三、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学生观察、讨论、解决问题。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观察――绘制――比较――拓展,来完成学习内容的。在学习中注意想像和抽象,即把实物抽象成相应的几何体,在此基础上再画其视图。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2 1、2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 题 4.2 太阳光与影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能够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2.会用观察、想像,了解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3.了解平行投影与物体三种视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探讨物体在太阳光下所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形状、方向等。
教学难点 平行投影与物体三种视图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 观察实践法 教具 三角尺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实例导入引言:影子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但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概念: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壁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投影现象。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实践:取若干长短不等的小棒及三角形、矩形纸片,观察它们在太阳光下的影子。提问:如果改变小棒或纸片的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概念:太阳光线可以看成平行光线,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议一议提出问题:1.在三个不同时刻,同一棵树的影子长度不同,请将它们按拍摄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说明你的理由。2.在同一时刻,大树和小树的影子与它们的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同伴交流。学生观察、交流。做一做某校墙边有甲、乙两根木杆。(1)某一时刻甲木杆在阳光下的影子如图4-12所示,你能画出此时乙木杆的影子吗?(用线段表示影子) 在图4-12中,当乙木杆移动到什么位置时,其影子刚好不落在墙上? (3)在你所画的图形中有相似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画图、实验、观察、探索。议一议小亮认为,物体的主视图实际上就是说物体在某一平行光线下的投影(如图4-13),左视图和俯视图也是如此,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先想一想,再与同伴交流。学生观察、理解、交流。三、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学生观察、画图、合作交流。。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大家对内容的理解,本课内容,要体会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不同影子,在操作中观察不同时刻影子的方向和大小变化特征。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3 1、2、3 试一试板书设计: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