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01 14:1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 综合利用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大气
岩石
动物(生物)
植物(生物)
土壤

地形
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思考:那么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
水文
地貌
土壤


生物( 植被)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干旱
发育差
肥力低
风蚀地貌
河流少
内流河
少数耐
旱植物
表现一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和变化,并与整体的自然环境特征保持一致。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过度砍伐、开垦、放牧等
水土流失
沟壑纵横
土壤贫瘠
生态恶化
植被破坏
表现二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想一想
河流上、中游砍伐森林
河流上、中游水土流失
河流含沙量增加
下游河道泥沙淤积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洪涝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表现三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1.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 )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
课堂练习:
2、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D、“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强烈
C.风力侵蚀严重,流水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4.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发的差异性 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③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④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关于东北地区森林减少带来的后果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壤腐殖质减少 B.水土流失加剧
C.造成大气污染 D.使降水易形成洪水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土壤处于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汉字“土”的含义
“|” 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
《说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二”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地面之下的大地表层;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
空气
矿物颗粒
水分
空气
降水
固体基岩
裂隙
地下径流
有机残留物
土壤微生物
地表径流
地形
气候
岩石风化物
生物
水文
土壤与哪些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
裸露岩石
成土母质
成熟土壤
原始土壤
风化作用
高等植物
苔藓类生物
1、成土过程:
2、影响因素: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阅读教材,思考:
1.何谓成土母质?
2.成土母质和土壤有何区别联系?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
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1、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联系:
(二)气候与土壤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具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水分缺乏,石灰表聚明显。主要分布在内陆腹地和干旱地带,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东北黑土
南方红壤
西北荒漠土
红壤呈酸性,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原因是分布在高温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被大量分解。
灰化土剖面
(大兴安岭北端寒温带针叶林中)
砖红壤剖面
(海南岛热带雨林中)
活动:
同样位于森林环境下,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土壤?
1、气候对土壤的直接影响:
4
(1)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思考: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哪个更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温暖条件下,化合物的分解速度远大于寒冷条件。
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
温暖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
(土壤有机质含量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多)
活动:
风化壳的厚度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联?
2、间接影响:
从寒冷、干燥的地带,到高温、多雨的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逐渐加厚。
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三)生物与土壤
阅读探究:P74回答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裸露岩石
成土母质
成熟土壤
原始土壤
风化作用
高等植物
苔藓类生物
成土过程:
(三)生物与土壤
土壤的表层为有机质(腐殖质),它是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最主要原因,是土壤的本质属性。阅读课本P74思考回答:土壤的有机质是怎么形成的?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和残体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
(1)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三) 生物与土壤
微生物
分解
光 合
作 用
二氧化碳
水分养分
植物
有机质
腐殖质
吸收作用
生物
循环
CO2
光合作用
生物残体
水分养分
(三) 生物与土壤
排泄物、分泌物、残体









草类
森林
根系密集集中地表
枯枝落叶



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
搅动土体,改变土壤结构、空隙度


(2)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源泉
(四)地形与土壤
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地形是从哪些方面来影响土壤形成的?具体是怎么样来影响的?
山地
坡度
坡向
温度降水湿度
陡坡
平地
阳坡
阴坡
气候带植被带
土壤
侵蚀多
沉积多
土壤浅薄
土壤深厚
辐射多,温度高
蒸发少,水分状况好
(四)地形与土壤
(1)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山地
坡度
坡向
温度降水湿度
陡坡
平地
阳坡
阴坡
气候带植被带
土壤
侵蚀多
沉积多
土壤浅薄
土壤深厚
辐射多,温度高
蒸发少,水分状况好
生土
熟土
肥土
南方水稻土
北方黑土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农业生产: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
收获——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裸露岩石
成土母质
成熟土壤
原始土壤
风化作用
高等植物
苔藓类生物
肥土
退化
有利培育
消极利用
(一)对单项资源的利用
活动:
人类仅利用某种单项资源或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能否影响到其它环境要素?为什么?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二)对区域资源的利用
活动:
人类开发利用某一区域资源,能否影响到其它区域的环境资源?为什么?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三)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
活动:
利用不可更新资源,能否影响到其它环境要素和环境资源?为什么?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①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②综合考虑,系统决策
③可持续开发利用
(一)对单项资源的利用
(二)对区域资源的利用
(三)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
原 则
1.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转变为土壤是气候长期作用的结果
B、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而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不大
D、成土母质不能生长植物,土壤可以生长植物
课堂演练
2.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 矿物颗粒的大小
B. 透水性能的大小
C. 透气能力的大小
D. 有机质含量多少
3. 影响陆地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 )
A. 气候   B. 土壤  
  C. 地形 D. 河流
4.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
A、生物 B、地形 C、岩石 D、气候
5.关于生物在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出现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B、生物能够参与各种岩石与矿物的形成
C、生物能够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D、生物能够使地球面貌发生改变
4.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A. 矿物颗粒的大小 B. 透水性能的大小
C. 透气能力的大小 D. 有机质含量多少
课堂测验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