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测试题(提高卷)(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测试题(提高卷)(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01 10:29: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测试题(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九”是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读图,完成下面4-5小题。
1.2021年12月21日是冬至日,“数九”期间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之间。(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2.民间流传的九九歌生动记录了“数九”期间当地的气候、物候及农事活动。《九九歌》主要流传于( )
A.长江三角洲 B.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 D.珠江三角洲
【答案】1.D 2.B
【解析】1.读图可知,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依据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可知,③是秋分日,④是冬至日,①是春分日;“数九”是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可知是从④冬至日到①春分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根据材料推断,“三九四九冰上走”得知,该地河流有结冰期,“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可知,此时为春分,是开始春耕的时间,因而可判定,此地最可能位于华北平原地区,B正确;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位于南方地区,河流无结冰期;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较寒冷,热量少,不会耕牛遍地走;ACD错误,故选B。
【点睛】①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时间在3月21日前后;②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时间在6月22日前后;③是北半球的秋分日,时间在9月23日前后;④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时间在12月22日前后。
(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最强“出差团”回家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经纬度位置是( )
A.40°N,100°E B.40°N,100°W C.40°S,100°E D.40°S,100°W
4.“出差团”从天宫空间站看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南半球的陆地分布更集中
C.任意半球的海洋面积都等于陆地面积 D.地球表面大部分为蔚蓝色的海洋
【答案】3.A 4.D
【解析】3.读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经线往东增加为东经,往西增加为西经;以赤道为中心,度数往北增加为北纬,往南增加为南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经纬度位置是40°N,100°E,A正确;排除BCD,选A。
4.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A错误;北半球的陆地分布更集中,B错误;任意半球的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C错误;地球表面大部分为蔚蓝色的海洋,因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D正确;排除ABC,选D。
【点睛】世界的海陆分布极不均匀,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是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西半球。
(2022·北京·八年级课时练习)2022年1月,岛国汤加境内海底火山剧烈喷发,卫星探测显示,火山灰到达了30千米的高度,下图为汤加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汤加位于( )
A.东半球 B.南温带 C.低纬地区 D.大西洋
6.汤加火山、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活跃 B.位于板块碰撞地带,地壳稳定
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地壳活跃 D.位于板块碰撞地带,地壳活跃
【答案】5.C 6.D
【解析】5.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到160°E是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是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纬度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纬度0°~23.5°为热带,23.5°~66.5°为温带,66.5°~90°为寒带。读图可知,汤加的经度在180°附近,属于西半球,A错误。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B错误。纬度在0°~30°之间,为低纬度,C正确。汤加位于太平洋,D错误。故选C。
6.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多火山、地震,B错误、D正确。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A错误。汤加位于板块碰撞地带,不是张裂地带,C错误。故选D。
【点睛】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 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
(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温带雨林是中纬度雨量2000毫米地区以上的森林。读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比较甲、乙、丙、丁的年降水量可知( )
A.世界年降水量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 B.地形导致了甲、乙两地降水差异大
C.中纬地区年降水量均高于500毫米 D.距海远近导致丙地降水量少于乙地
8.温带雨林最有可能分布在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7.B 8.A
【解析】7.读图可知,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纬度相同,其年降水量的变化并不是随伟度的增加而递减,故A错误;读图可知,图中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但降水量变化明显,主要是由于甲地位于来自太平洋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乙地位于来自太平洋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小,地形导致了甲、乙两地降水差异大,故B正确;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均位于中纬度地区,其中乙、丁两地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故C错误;读图可知,图中丙地年降水量在500—1000mm之间,乙地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下,丙地年降水量要大于乙地,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B。
8.据图中经纬度范围可得,该地区位于加拿大。加拿大西部常年受西风影响,西风从太平洋上带来暖湿气流,在地形阻挡下形成降水,因此该地区冬暖夏凉,降水量大,最可能分布有温带雨林。图示中甲地最有可能分布温带雨林。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山脉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形成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来到背风坡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
9.(2023·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关于影响气候主要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B.赤道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多
C.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D.海拔高气温低
【答案】B
【详解】世界气温大致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即: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A正确。同纬度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一般来说,海拔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C,D正确。世界降水的规律是:赤道地区降水多, 两极地区降水少,B错误。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C正确。根据题意,故选B。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图示意非洲南部部分区域地形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据世界气候分布规律,推测丙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11.乙地年降水量比甲地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乙地距海更近 B.乙地海拔更低 C.乙地纬度更低 D.乙地位于迎风坡
【答案】10.B 11.D
【解析】10.据世界气候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B正确;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A错误;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C错误;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D错误。故选B。
11.读图可知,乙地位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降水多。D正确;甲、乙都临海,A错误;甲乙大致位于同纬度沿海地区,纬度、海拔相差不大,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和高原地区表现最为明显。(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①地势高,气温低。②地势低,气温高。(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①山地迎风坡,气流上升,降水多。②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12.(2023·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气温和降水量状况都会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古建筑材料大多为石质,这有利于防火。这种建筑特点与下列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气候特点相适应的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读图可知,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A正确;B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B错误;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C错误;D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为热带季风气候。D错误。故选A。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相平衡)。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能、风电、太阳能,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完成下面小题。
13.“碳中和”主要是为了降低对大气有保温作用的气体的排放,这种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氮气
14.实现“碳中和”会导致( )
A.全球气候加快变暖 B.全球极端天气增多
C.减缓极地地区的冰川消融 D.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15.关于我国风能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及东部沿海地区
B.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具有南多北少的特点
C.①地受夏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风力发电量最大
D.②地风能资源匮乏,人烟稀少,几乎没有风电场
【答案】13.A 14.C 15.A
【解析】13.由题意可知,“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相平衡,“碳中和”主要是为了降低对大气有保温作用的气体的排放,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碳中和’'是为了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速度,故而减缓极地地区的冰川消融速度,减少全球的极端天气,AB错误,C正确。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 并不是二氧化碳, 因此“碳中和" 不能有效控制大气污染,D错误。故选C。
15.读图可知,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及东部沿海地区,A正确。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具有南少北多的特点,B错误。①新疆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显著,冬季风力发电量最大,C错误。②地青藏高原风能资源丰富,风电场分布也较多,D错误。故选A。
【点睛】”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每一个对象(可以是全球、国家、企业甚至某个产品等)未来“排放的碳”与“吸收的碳”相等。即新排放出多少温室气体,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消除多少温室气体,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增量为0 ,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
二、解答题
16.(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看极光需要三个最基本的条件“近极地、天气晴、夜够黑”。某天,泸州的小明看到小红发的朋友圈“极夜来临,向北望去,极光如彩”。下图是“地球自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地球自转方向____和产生的自然现象____。
(2)判断甲、乙、丙、丁中最可能是小红拍照的地点____。
(3)分别说出甲和乙位于的温度带____、____。
(4)假如地球停止自转,指出地球表面温度出现的变化情况____。
(5)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分别看,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____、____、。
【答案】(1) 自西向东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2)乙地
(3) 热带 北温带
(4)面向太阳一面永远高温、背向太阳一面永远低温
(5) 逆时针 顺时针
【分析】本题以地球的自转为材料设置试题,共五小题,涉及地球自转的方向、产生的现象、温度带、从极点看地球自转方向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辨析地图、常见的自转题型的掌握能力和分析地图,融汇知识点的素养。
(1)
依据所给的地图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分析,该地图中的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而地区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2)
依据题干信息“近极地、天气晴、夜够黑”,可知极光在近极地、天气晴朗和夜晚特别黑的地区产生;“极夜来临,向北望去,极光如彩”,可知小红能够看到极光,故当地处于夜晚,故小红所在的地区纬度较高位于极圈线附近的地区,故在四个地区当中,只有丙符合。
(3)
23°26′ N(北回归线)到23°26′ S(南回归线)为热带;北纬(南纬)23°26′到北纬(南纬)66°34′(北极圈、南极圈)为南 北温带;北纬(南纬)66°34′ 到北纬(南纬)90度为南 北寒带;依据地图可知,甲主要位于热带,乙主要位于北温带。
(4)
假如地球停止自转,那么地球有一面永远处于白天,永远高温;有一面永远处于黑暗、永远低温。
(5)
依据地图提示和“北逆南顺”的原则,可知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17.(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读 “大洲和大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和数字所表示的大洲或大洋名称A_______B_______ C_______D_______E_______F_______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面积最小的大洲是 _______洲,唯一无人定居的大洲是 _______洲;面积最大的大洋是 _______洋,非洲东临 _______洋。(要求写具体名称,不能用字母代替。)
【答案】(1)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北冰洋
(2) 大洋 南极 太平 印度
【分析】本大题以洲和大洋示意图为材料,涉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1)
读图可知,A为世界面积第一大的亚洲;B为世界发达国家数量最多的欧洲;C为面积最小的大洋洲;D为面积第三大的北美洲;E为世界面积第四大的南美洲;F为纬度最高、气候最寒冷、跨经度最广的南极洲;①为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 ②为热带大洋--印度洋;③为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④ 为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北冰洋。
(2)
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面积近900万平方公里。南极洲气候酷寒、干燥、烈风,除严寒之外,降水少,风力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气候极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是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洲;面积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非洲东临 印度洋。
18.(2023·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填图考点
(1)图1中A地比B地气温____,图2中E地比D地气温____。
(2)图1中C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气温要低,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
(3)从两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____(南、北)半球的等温线更平直,原因是____。
(4)图1中南北回归线之间平均气温大致在____℃以上,北极圈内平均气温大约在____℃以下。
(5)图2中的①②③三地,气温由高到低依次是____,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____(递增/递减)。
【答案】(1) 低 高
(2)地形
(3) 南 南半球海洋大于陆地
(4) 20 0
(5) ②①③ 递减
【分析】本题以气温为题,涉及等温线、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据图可知,A地气温范围是10。C~20。C,B地气温高于20。C,A地比B地气温低。E地气温为20。C左右,D地气温为-30。C左右,E地比D地气温高。
(2)C地区主要为我国的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气温要低,地形是主要影响因素。
(3)从两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半球的等温线更平直。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广大,使得气温分布受海陆、地势的影响不大,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故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比较平直。
(4)据图可知,南北回归线之间平均气温大致在20℃以上,北极圈内平均气温大约在0℃以下。赤道附近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
(5)①地气温范围是10。C~20。C,②地气温高于20。C,③地气温低于-30。C,气温由高到低依次是②①③。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
19.(2023·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读世界部分沙漠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大陆北部,被________(填重要纬线名称)穿过;卡拉库姆沙漠位于________大陆内部;巴塔哥尼亚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脉________(填方位)侧。
(2)下图为三个沙漠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地降水量都________,能够表示撒哈拉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巴塔哥尼亚沙漠三地气候的序号依次是________。
(3)安第斯山脉的南段“拦截”了来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在山脉的________(填“迎风坡”或“背风坡”)形成了巴塔哥尼亚沙漠。
【答案】(1) 北回归线##23.5°N##北纬23.5° 亚欧##欧亚 东
(2) 少##较少##很少 ②③①
(3)背风坡
【分析】本题以世界部分沙漠位置示意图为材料,涉及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1)
由图可知,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被北回归线(23.5°N)所穿过,卡拉库姆沙漠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陆,巴塔哥尼亚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侧。
(2)
由图可知,三个地区的年降水量都很少,气候干旱。巴塔哥尼亚沙漠位于南半球,因此气候资料图为①,撒哈拉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气候资料图为②,卡拉库姆沙漠位于亚欧大陆内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温差大,气候资料图为③。故正确的排序为②③①。
(3)
安第斯山脉的南段“拦截”了来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在山脉的东侧形成背风坡,降水少,形成了巴塔哥尼亚沙漠。
20.(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2021年,“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走进公众视野,我国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功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结合“碳达峰”和“碳中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对的环境问题是:由于____(选填: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2)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可能有:冰川融化,使海平面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淹没沿海低地、岛屿;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这对____(选填: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影响较大。
(3)为践行“碳达峰”和“碳中和”。列举你的低碳生活方式____
【答案】(1)二氧化碳
(2) 上升 农业生产
(3)低碳生活方式主要有:少用塑料袋;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提倡步行、公交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分析】本大题以“碳达峰”和“碳中和”示意图为材料,涉及“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对的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1)
说明“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对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等矿物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2)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可能有: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岛屿;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这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对工业生产影响较小。
(3)
为践行“碳达峰”和“碳中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少用塑料袋;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提倡步行、公交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随手关闭电源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测试题(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九”是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读图,完成下面4-5小题。
1.2021年12月21日是冬至日,“数九”期间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的之间。(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2.民间流传的九九歌生动记录了“数九”期间当地的气候、物候及农事活动。《九九歌》主要流传于( )
A.长江三角洲 B.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 D.珠江三角洲
(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最强“出差团”回家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经纬度位置是( )
A.40°N,100°E B.40°N,100°W C.40°S,100°E D.40°S,100°W
4.“出差团”从天宫空间站看到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南半球的陆地分布更集中
C.任意半球的海洋面积都等于陆地面积 D.地球表面大部分为蔚蓝色的海洋
(2022·北京·八年级课时练习)2022年1月,岛国汤加境内海底火山剧烈喷发,卫星探测显示,火山灰到达了30千米的高度,下图为汤加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汤加位于( )
A.东半球 B.南温带 C.低纬地区 D.大西洋
6.汤加火山、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活跃 B.位于板块碰撞地带,地壳稳定
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地壳活跃 D.位于板块碰撞地带,地壳活跃
(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温带雨林是中纬度雨量2000毫米地区以上的森林。读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比较甲、乙、丙、丁的年降水量可知( )
A.世界年降水量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 B.地形导致了甲、乙两地降水差异大
C.中纬地区年降水量均高于500毫米 D.距海远近导致丙地降水量少于乙地
8.温带雨林最有可能分布在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9.(2023·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关于影响气候主要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B.赤道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多
C.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D.海拔高气温低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图示意非洲南部部分区域地形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据世界气候分布规律,推测丙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11.乙地年降水量比甲地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乙地距海更近 B.乙地海拔更低 C.乙地纬度更低 D.乙地位于迎风坡
12.(2023·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气温和降水量状况都会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古建筑材料大多为石质,这有利于防火。这种建筑特点与下列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气候特点相适应的的是( )
A. B. C. D.
(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相平衡)。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能、风电、太阳能,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完成下面小题。
13.“碳中和”主要是为了降低对大气有保温作用的气体的排放,这种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氮气
14.实现“碳中和”会导致( )
A.全球气候加快变暖 B.全球极端天气增多
C.减缓极地地区的冰川消融 D.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15.关于我国风能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及东部沿海地区
B.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具有南多北少的特点
C.①地受夏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风力发电量最大
D.②地风能资源匮乏,人烟稀少,几乎没有风电场
二、解答题
16.(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看极光需要三个最基本的条件“近极地、天气晴、夜够黑”。某天,泸州的小明看到小红发的朋友圈“极夜来临,向北望去,极光如彩”。下图是“地球自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地球自转方向____和产生的自然现象____。
(2)判断甲、乙、丙、丁中最可能是小红拍照的地点____。
(3)分别说出甲和乙位于的温度带____、____。
(4)假如地球停止自转,指出地球表面温度出现的变化情况____。
(5)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分别看,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____、____、。
17.(2022·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读 “大洲和大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和数字所表示的大洲或大洋名称A_______B_______ C_______D_______E_______F_______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面积最小的大洲是 _______洲,唯一无人定居的大洲是 _______洲;面积最大的大洋是 _______洋,非洲东临 _______洋。(要求写具体名称,不能用字母代替。)
18.(2023·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填图考点
(1)图1中A地比B地气温____,图2中E地比D地气温____。
(2)图1中C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气温要低,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
(3)从两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____(南、北)半球的等温线更平直,原因是____。
(4)图1中南北回归线之间平均气温大致在____℃以上,北极圈内平均气温大约在____℃以下。
(5)图2中的①②③三地,气温由高到低依次是____,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____(递增/递减)。
19.(2023·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读世界部分沙漠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大陆北部,被________(填重要纬线名称)穿过;卡拉库姆沙漠位于________大陆内部;巴塔哥尼亚沙漠位于安第斯山脉________(填方位)侧。
(2)下图为三个沙漠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地降水量都________,能够表示撒哈拉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巴塔哥尼亚沙漠三地气候的序号依次是________。
(3)安第斯山脉的南段“拦截”了来自太平洋的大量水汽,在山脉的________(填“迎风坡”或“背风坡”)形成了巴塔哥尼亚沙漠。
20.(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2021年,“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走进公众视野,我国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功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结合“碳达峰”和“碳中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碳达峰”和“碳中和”应对的环境问题是:由于____(选填: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2)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可能有:冰川融化,使海平面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淹没沿海低地、岛屿;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这对____(选填: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影响较大。
(3)为践行“碳达峰”和“碳中和”。列举你的低碳生活方式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