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课件(共29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课件(共29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1 11:11:27

文档简介

《复活》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的批判意味。
2.鉴赏人物描写细节,把握人物内心与性格。
3.探讨“复活”内涵,领会小说的思想主题。
一、文学常识
【列夫·托尔斯泰及《复活》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年~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课文相关情节】
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骗并抛弃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玛丝洛娃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坠入风尘,沦为妓女。十年后,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二人在法庭上相逢,玛丝洛娃被诬告为杀人犯,而聂赫留朵夫则是该案的陪审员。聂赫留朵夫决心赎罪。他为她奔走伸冤,而后者对人生也逐渐重燃生机和希望,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而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最终,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都以不同的方式得到了“复活”。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理解现实批判意味
活动探究: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其突出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反映了1861—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复活》描绘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生活场景,展示了特定时代下人物的生存状况,反映了俄国沙皇统治的社会现实。
1.本文(小说节选部分)叙述了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和事?
本文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加上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本文叙述的是在监狱里,上层贵族聂赫留朵夫找到曾经被自己抛弃、现在已沦落为妓女的玛丝洛娃,向她忏悔祈求宽恕,但玛丝洛娃冷漠拒绝并向他要十卢布,玛丝洛娃回监狱,聂赫留朵夫声称还会再来。
2.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内容,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情节 内容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心理变化 前情原因 玛丝洛娃 心理变化 前情原因
开端 隔栏相见 忐忑激动 贵族生活的圈子泯灭了他的正直和纯洁,进入军队后,他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并将其随意抛弃,让其陷入悲惨遭遇 意外震惊 ①被聂赫留朵夫玩弄后被抛弃,怀孕后被姑姑赶出家门; ②给人家当女仆受尽男主人的调戏与侮辱; ③沦落到妓院; ④牵连一起命案,被法庭起诉; ⑤法官们各怀鬼胎随意判决,判她去西伯利亚服苦役
发展 长凳问旧 羞愧悔恨 愤怒悲伤
高潮 卢布插曲 意外吃惊 讨好利用
结局 结束会面 同情自省 心灰意冷
3.你对玛丝洛娃的遭遇有怎样的思考与体验?请联系小说相关情节表达自己的看法。
是当时黑暗的社会导致了玛丝洛娃的人生悲剧,促使玛丝洛娃一步步走向堕落。先有贵族公子无情抛弃,再是世道不古侮辱陷害,后是官场腐败随意审判。
悲惨痛苦的经历,使他丧失善良与天真,自甘堕落,使他对世道人心已完全失望,精神沉沦,心灰意冷,麻木冷漠,使他成为卖笑的风尘女子,正如文中所说,“这个女子已经丧失生命了”。
玛丝洛娃的遭遇使我们认清了俄国当时的黑暗现实,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味。
三、任务二:批注细节描写,领会心理刻画艺术
活动探究:《复活》通过神态、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精妙的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形象。
批注是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在教材空白处对课文进行批评和注解,点评文字,发表感想。
学习《复活》,我们可以采用批注的形式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批注应先指明描写手法,再赏析表达效果。要求:重在把握人物心理,鉴赏心理艺术。
1.课文多处描写玛丝洛娃的“笑”,请找出相关语句,至少写一处批注。
第一次:“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第2段
第二次:“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第三次:“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44
第四次:“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第五次:“她鄙夷不屑地微笑着”。65
第六次:“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这六次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聂赫留朵夫的讨好献媚,一种是对他的鄙夷。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玛丝洛娃已经完全丧失了少女时代的纯真,身上浓重地刻下了以往生活的印记,在行为上已经堕落成一个真正的妓女,但同时她又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混淆是非观念,爱恨情仇在她心里分得非常清楚,对聂赫留朵夫骨子里的鄙薄,这是她觉醒的前提条件。这些生动的神态描写,正体现了玛丝洛娃内心的丰富性。
2.课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了三次变化,请从文中找出三次称呼变化的语句,至少写一处批注。
(1)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
(2)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3)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四、任务三:探究复活主题,领会作家人性理想
活动探究: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而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往往是多义的。
有人从小说题目入手探究小说的主题,认为《复活》是表现“复活”主题的,主人公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都经历了“复活”的人生变化过程。
1.面对这个“已经丧失生命了”的女人,聂赫留朵夫“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
有人认为,聂赫留朵夫的“动摇”与“不敢开口”都表明他似乎没有真正“复活”。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①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渴望得到饶恕,赎自己的罪过,但看到玛丝洛娃无动于衷,依旧保持风尘女子的堕落样子,甚至向自己所要卢布,他的内心动摇了。
这表明聂赫留朵夫思想的矛盾复杂,也表明一个贵族公子哥“复活”的艰难历程,每一次“动摇”都使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思想愈加坚定。
②聂赫留朵夫本想说“要同她结婚”,但看到玛丝洛娃“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他是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他充分认识到自己对玛丝洛娃带来的严重伤害,而这种伤害不是一下子就能愈合的,需要他长期付诸努力,他已经做好准备让她觉醒,恢复她的本性。
这从表面上看是“不敢开口”,实际上却表明聂赫留朵夫思想认识更加深刻理智,思想更加成熟高尚,是更进一步的“复活”。
③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经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了。
从课文内容看,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包含哪些方面的含义?其中寄寓了作家怎样的人性理想?请联系作家背景进行分析。
(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包含三个层次:①人性的复活,现在人性的复苏战胜了以前自私的兽性;②道德的复活,认识到是自己伤害了玛丝洛娃,忏悔自己的罪过,祈求获得宽恕,承担责任,弥补罪过;③精神的复活,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罪过,并做好了长期拯救的准备,不待任何同情,不待任何私心,思想与精神变得纯粹高尚。
(2)人性理想:《复活》的主人公历尽坎坷最终实现了人性、道德、精神的“复活”,在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的人性理解,宣扬了托尔斯泰式的“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共29张PPT)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简介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年~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
1863~1869
1873~1877
《安娜·卡列尼娜》
1889~1899
《复活》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忏悔录》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
1852、1854
70年代末
80年代
《复活》故事简介
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骗并抛弃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玛丝洛娃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坠入风尘,沦为妓女。十年后,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二人在法庭上相逢,玛丝洛娃被诬告为杀人犯,而聂赫留朵夫则是该案的陪审员。聂赫留朵夫决心赎罪。他为她奔走伸冤,而后者对人生也逐渐重燃生机和希望,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而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最终,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两人在精神上都以不同的方式得到了“复活”。
梳理文本内容,理解现实批判意味
01
活动探究: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其突出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反映了1861—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复活》描绘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生活场景,展示了特定时代下人物的生存状况,反映了俄国沙皇统治的社会现实。
1.本文(小说节选部分)叙述了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和事?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加上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聂赫留朵夫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忏悔的罪人
玛丝洛娃
被抛弃的情人
堕落的风尘女人
事件: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2.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内容,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情节 内容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心理变化 前情原因 玛丝洛娃心理变化 前情原因
开端 贵族生活的圈子泯灭了他的正直和纯洁,进入军队后,他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并将其随意抛弃,让其陷入悲惨遭遇 ①被聂赫留朵夫玩弄后被抛弃,怀孕后被姑姑赶出家门;②给人家当女仆受尽男主人的调戏与侮辱;③沦落到妓院;④牵连一起命案,被法庭起诉;⑤法官们各怀鬼胎随意判决,判她去西伯利亚服苦役
发展 高潮 结局 隔栏相见
忐忑激动
长凳问旧
羞愧悔恨
意外震惊
愤怒悲伤
卢布插曲
意外吃惊
讨好利用
结束会面
同情自省
心灰意冷
3.你对玛丝洛娃的遭遇有怎样的思考与体验?请联系小说相关情节表达自己的看法。
是当时黑暗的社会导致了玛丝洛娃的人生悲剧,促使玛丝洛娃一步步走向堕落。先有贵族公子无情抛弃,再是世道不古侮辱陷害,后是官场腐败随意审判。
悲惨痛苦的经历,使他丧失善良与天真,自甘堕落,使他对世道人心已完全失望,精神沉沦,心灰意冷,麻木冷漠,使他成为卖笑的风尘女子,正如文中所说,“这个女子已经丧失生命了”。
玛丝洛娃的遭遇使我们认清了俄国当时的黑暗现实,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味。
4.本文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
叙述顺序
叙述技巧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深入每一个人物的心灵,洞悉他们的思想、情感、愿望等
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
顺叙、插叙
批注细节描写,领会心理刻画艺术
02
活动探究:《复活》通过神态、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精妙的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形象。
批注是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在教材空白处对课文进行批评和注解,点评文字,发表感想。
学习《复活》,我们可以采用批注的形式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批注应先指明描写手法,再赏析表达效果。要求:重在把握人物心理,鉴赏心理艺术。
如何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1.直接的心理描写分析
2.通过表情和言行揣摩
3.利用景物或衣着折射
4.通过梦境或幻觉寄托
玛丝洛娃
心理描写
玛丝洛娃的“笑”
动作描写
玛丝洛娃
心理描写
玛丝洛娃的“笑”
动作描写
【课文第44段】
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玛丝洛娃由“生”到“死”,精神上、道德上的堕落过程,她不再是那个当年那个热情、单纯、美好的姑娘,她逃避现实,精神麻木,言行举止都是一个地道的风尘女子了。
玛丝洛娃
心理描写
玛丝洛娃的“笑”
动作描写
第一次:“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第2段
第二次:“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第三次:“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44
第四次:“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第五次:“她鄙夷不屑地微笑着”。65
第六次:“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玛丝洛娃
心理描写
玛丝洛娃的“笑”
动作描写
这六次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聂赫留朵夫的讨好献媚,一种是对他的鄙夷。
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玛丝洛娃已经完全丧失了少女时代的纯真,身上浓重地刻下了以往生活的印记,在行为上已经堕落成一个真正的妓女,但同时她又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混淆是非观念,爱恨情仇在她心里分得非常清楚,对聂赫留朵夫骨子里的鄙薄,这是她觉醒的前提条件。
这些生动的神态描写,正体现了玛丝洛娃内心的丰富性。
玛丝洛娃
心理描写
玛丝洛娃的“笑”
动作描写
【第64段】
两个“瞧瞧”,“伸”“抓”“塞”,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玛丝洛娃
心理描写
玛丝洛娃的“笑”
动作描写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
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聂赫留朵夫
行为语言
心理描写
称呼的变化
“心灵辩证法”即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请分析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
行为语言
心理描写
称呼的变化
【第12段】
借助心理、神态、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如今的悲惨境遇,其内心的深深愧疚与负罪感。
聂赫留朵夫
行为语言
心理描写
称呼的变化
【第59—61段】
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
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聂赫留朵夫
行为语言
心理描写
称呼的变化
(1)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
(2)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聂赫留朵夫
行为语言
心理描写
称呼的变化
(3)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聂赫留朵夫
行为语言
心理描写
称呼的变化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形象。他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处在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之中,他在庭审后第一次去探监,一心一意要拯救玛丝洛娃,不仅要帮助她脱离牢狱,还希望在精神上将她唤醒。他前来见玛丝洛娃体现了他要赎罪的真诚,后来的动摇看出了他此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他斗争的结果体现了他的坚定性。
这是一个正在走上复活之路的青年形象。
探究复活主题,领会作家人性理想
03
活动探究: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而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往往是多义的。
有人从小说题目入手探究小说的主题,认为《复活》是表现“复活”主题的,主人公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都经历了“复活”的人生变化过程。
1.面对这个“已经丧失生命了”的女人,聂赫留朵夫“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有人认为,聂赫留朵夫的“动摇”与“不敢开口”都表明他似乎没有真正“复活”。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1.有人认为,聂赫留朵夫的“动摇”与“不敢开口”都表明他似乎没有真正“复活”。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①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渴望得到饶恕,赎自己的罪过,但看到玛丝洛娃无动于衷,依旧保持风尘女子的堕落样子,甚至向自己所要卢布,他的内心动摇了。这表明聂赫留朵夫思想的矛盾复杂,也表明一个贵族公子哥“复活”的艰难历程,每一次“动摇”都使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思想愈加坚定。
②聂赫留朵夫本想说“要同她结婚”,但看到玛丝洛娃“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他是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他充分认识到自己对玛丝洛娃带来的严重伤害,而这种伤害不是一下子就能愈合的,需要他长期付诸努力,他已经做好准备让她觉醒,恢复她的本性。这从表面上看是“不敢开口”,实际上却表明聂赫留朵夫思想认识更加深刻理智,思想更加成熟高尚,是更进一步的“复活”。
③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经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了。
2.从课文内容看,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包含哪些方面的含义?其中寄寓了作家怎样的人性理想?请联系作家背景进行分析。
(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包含三个层次:
①人性的复活,现在人性的复苏战胜了以前自私的兽性;
②道德的复活,认识到是自己伤害了玛丝洛娃,忏悔自己的罪过,祈求获得宽恕,承担责任,弥补罪过;
③精神的复活,已经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罪过,并做好了长期拯救的准备,不待任何同情,不待任何私心,思想与精神变得纯粹高尚。
(2)【人性理想】
《复活》的主人公历尽坎坷最终实现了人性、道德、精神的“复活”,在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的人性理解,宣扬了托尔斯泰式的“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