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班级: 姓名:
一、文体知识
新闻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等。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
事件通讯: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画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二、钟华论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影响力。
三、学习任务
1.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概括各部分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序号 内容 记叙角度 标题
导语
1
2
3
4
5
6
7
8
2.作者安排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的依据是什么?各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
(1)依据是由宏观到具体,由内因到外因,突出了我们国家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
(2)党的领导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抗疫的成功说明了我们国家的治理模式是成功的。合作抗疫虽是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中国为什么能经受住这场艰苦卓绝的大考?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1)党和政府正确领导,面对疫情沉着应对、果断决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3)中国人民具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精神品格。
(4)广大医务工作者甘于奉献、不畏牺牲。
(5)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其中中医功不可没。
(6)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
4.概括抗疫精神的主要内涵。
抗疫精神,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
【二十字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除了抗疫精神外,我们还要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体现的“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甘于奉献、命运与共”的精神品格。
5.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请找出其中两处,分析其作用。
(1)“浩浩长江水,巍巍黄鹤楼”“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等富有诗意,给人以厚重感。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语出古诗,凝练典雅,饱含深情。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帮互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引用诗文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
(2)“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是革命导师的教诲。
“没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坚韧之人”是外国著名作家的评价。
“科学的不朽的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是科学巨匠的论说。
6.“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这篇通讯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请你把这些语句诵读出来,并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
考虑句式特点、修辞手法、意蕴、表达效果等方面。
如:
(1)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2)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3)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4)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
(1)化用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寒冬象征着困境,而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阻挡不了”说明困难总会过去,希望必将到来。
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
(2)对称句式,“从来不是”加强了语气,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解读了抗疫期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
九省通衢武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然面临封城。但是武汉不是孤岛,无数热血儿女奔赴那里和武汉人民一起战斗。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每个老百姓。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灾难”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指出这场灾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永恒不灭的民族魂,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灾难”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指出这场灾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永恒不灭的民族魂,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
4.从下面两个语段中任选一个语段进行,以“我们的学习内容”为中心内容,进行仿写,200字左右。
语段一: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语段二: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共26张PPT)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2020中国抗疫记
钟华论
【文体知识】
新闻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等。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
事件通讯: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画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钟华论”】
“钟华论”是由新华社领导直接指挥、集中全社评论骨干力量打造的重要政论栏目,于2019年创办。“钟华论”聚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重磅评论,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金句海报的全媒呈现,彰显新华社评论的影响力。
01
通览文本理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概括各部分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序号 内容 记叙角度 标题
导语 —— ——
1 国家政治 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2
3
4
5
6
7
8 ——
1.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概括各部分内容,并给每部分拟一则小标题。
序号 内容 记叙角度 标题
导语 总领全文,概述新闻背景和新闻内容 —— ——
1 领导力、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引领武汉挺过疫情 国家政治 国家力量,挺过疫情
2 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社会制度 制度优势,八方支援
3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民族精神 中国精神,力量之源
4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最为深切的抗疫感悟和必须牢牢坚守的价值取向 人文关怀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5 科学防治贯穿中国抗击疫情实践的始终 科学力量 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6 总结、反思抗疫的经验和教训。 国家治理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7 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大国担当及团结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行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
8 号召全国人民坚定信念,从深重的苦难与磨砺中汲取力量,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前进 —— 重焕生机,展望未来
2.作者安排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的依据是什么?各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
(1)依据是由宏观到具体,由内因到外因,突出了我们国家抗疫成功的主要因素。
(2)党的领导是抗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四面八方的支援与人民的不屈精神、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以及科学防治效果显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具体体现。抗疫的成功说明了我们国家的治理模式是成功的。合作抗疫虽是外因,但在战胜疫情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中国为什么能经受住这场艰苦卓绝的大考?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1)党和政府正确领导,面对疫情沉着应对、果断决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3)中国人民具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命运与共、天下一家的精神品格。
(4)广大医务工作者甘于奉献、不畏牺牲。
(5)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其中中医功不可没。
(6)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
4.概括抗疫精神的主要内涵。
抗疫精神,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
【二十字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除了抗疫精神外,我们还要理解并传承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中体现的“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甘于奉献、命运与共”的精神品格。
02
语段品读明作用
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名言、诗句和格言式的句子请找出其中两处,分析其作用。
“浩浩长江水,巍巍黄鹤楼”“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等富有诗意,给人以厚重感。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语出古诗,凝练典雅,饱含深情。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帮互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引用诗文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
“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是革命导师的教诲。
“没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坚韧之人”是外国著名作家的评价。
“科学的不朽的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是科学巨匠的论说。
引用外国友人的话使文章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说法更为客观,他们的话有力支撑了文章的观点。
03
语段品读明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这篇通讯采用了大量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请你把这些语句诵读出来,并谈谈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
考虑句式特点、修辞手法、意蕴、表达效果等方面。
如:
(1)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2)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3)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4)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5)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
……
(1)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
化用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寒冬象征着困境,而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阻挡不了”说明困难总会过去,希望必将到来。
这句话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
(2)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对称句式,“从来不是”加强了语气,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解读了抗疫期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
九省通衢武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然面临封城。但是武汉不是孤岛,无数热血儿女奔赴那里和武汉人民一起战斗。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每个老百姓。
(3)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灾难”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指出这场灾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永恒不灭的民族魂,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
(4)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灾难”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指出这场灾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永恒不灭的民族魂,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
(5)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
运用排比、引用、比喻等手法,回顾中国抗击疫情实践的发展过程,指出始终坚持“科学防治”的理念,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揭示了“科学防治”是中国抗疫取得胜利的关键。
语段一: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语段二: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从两个语段中任选一个语段进行,以“我们的学习内容”为中心内容,进行仿写,200字左右。
04
比较总结
课题 时间 历史背景 文体 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
长征胜利万岁 1935.10.18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战略转移(吴起镇会师) 回忆录 杨成武 吴起镇会师
大战中的插曲 1940.08.20 抗日战争(百团大战) 回忆录 聂荣臻 救日本遗孤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09.21 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前夕) 开幕词 毛泽东 宣告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
县委书记的榜样 1966.02.07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人物通讯 焦裕禄 带领兰考人民同自然灾害搏斗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07.01 香港回归 消息 中英两国 香港回归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020.05.11 新冠疫情 事件通讯 党领导的全国人民 抗疫
05
课后任务
课文引用了学者卡尔·齐默的名言——“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在漫长而悲壮的与疫病抗争的过程中,人类付出了太多沉重的代价。而我国抗击肺炎新冠疫情为何能取得重大胜利,课文告诉了我们答案。
请根据课文内容任选角度,以《为 唱一首赞歌》为题,进行班级内的主题演讲,表达你对此次疫情抗击战的理解和认识。
展示形式:四人小组进行推荐,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进行班级展示,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