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商山早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商山早行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1 12:1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商山早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诵读并默诗歌《商山早行》,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商山早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言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背诵;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学习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审美创造∶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热情,提高审美和品鉴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羁旅诗
【了解作者与背景知识】(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读准字音】
商山早行 温庭筠(yún)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听范读】(播放范读视频)
【诗歌朗读】
读准节奏,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读出感情,体会词人在词中流淌的情。
吟诵《商山早行》需注意“动”“月”“槲”、“杜”、“回”等入声字短促有力。温庭筠的诗风清婉精丽,吟诵时语调轻缓,句末韵字“乡”“霜”“墙”“塘”等字要有意延长。
2.抽生齐读,用最能表现情感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
3.全班齐读,读出感情
【逐句翻译】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动:震动。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征:远行。
铎:大铃。
诗意: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意: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明:使……明艳。
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诗意: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诗意: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全文翻译】
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
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合作探究】
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
直接表现:
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2、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的?
槲叶秋天即枯,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芽时才纷纷飘落,枳花春季开花,可见是春季。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字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①描绘两幅画面的内容。
异乡: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檞叶,落满了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生气。
故乡: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嬉戏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
②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
异乡:凄清、冷寂;
故乡:温馨、美好。
5、这两幅不同的画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明确:——虚实结合
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表现的手法有异,一个以哀景写哀情,一个以乐景反衬哀情,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写异乡,虚写故乡, 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作者悲什么?“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1)因思乡念亲而悲,但 “悲”字分量很重,意蕴深沉,它所表现的情感远远超越了“思”,更为深沉,更为厚重,更为浓烈。
(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浇薄。
(3)悲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4)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
7.“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8、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反映了诗人思恋故乡的真挚感情。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名句赏析】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
1.这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不用动词、形容词,纯用名词组成诗句,不用一二闲字,不标明名词间的关系,使之间的关联有跳跃性,能调动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自由组合,获得广阔的想象理解的空间,组成的画面更丰满。这就是古典诗歌的“意象叠加”法。
2、意象叠加的实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抒怀》)
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1、理解默写:
(1)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诗句是: 。
(2)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
答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课后积累】
羁旅:长久客居他乡。
《宿建德江》
《春夜洛城闻笛》 《次北固山下》
《枫桥夜泊》 《夜雨寄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