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第七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模拟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第七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模拟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1 11:5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潍坊第七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模拟题
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文化联系,近年已经得到不少学者的注意。他们列举了两地出土的陶盉、高柄豆、玉璋、玉戈、玉圭等器物在型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认为这两种文化之间“应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使古籍传说中的夏与蜀有历史关系的记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印证。两地铜牌饰的发现,又为研究这两个重要考古文化和两大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的佐证。
目前所知,这种长十多厘米盾牌状的铜牌饰,只出现在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两处。它们分别处于各自文化的中心区之内,因此两者的关系就具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表明两地文化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不管是“因国破人亡时的四散逃窜的传播”,还是“因夏国力强盛,文化影响力四射的传播”,二里头文化的这种特有器物确实传到了大西南四川盆地腹心地带的三星堆文化中心遗址之中。
二里头和三星堆出土的铜牌饰,都没有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具体功能,显然不是实用器具。它是一种精致珍贵的兽面神像,是神圣的信仰、礼仪或宗教专用物品。它运用了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平的青铜器铸造和绿松石镶嵌技术,以刚刚成熟的威严的兽面纹(饕餮纹)作为主题图案,被绑扎悬挂在胸前衣襟处的显要位置上,它可能是一种神灵的标志,一个崇拜的对象,它被作为护身的宝物,放置在人体胸前最显著的位置上,用以表述某种特殊的信仰和崇拜观念。
铜牌饰的这种性质和作用,到三星堆文化阶段也是同样存在的。把这种代表某一人群特有观念的器物流传过来,说明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特殊的内在文化联系。从三星堆铜牌饰器形趋向图案化、简略化的情况看,这种观念后来又逐渐趋于淡化,最终彻底消失了。
三星堆铜牌饰出现的时代,大约在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下层文化阶段,即相当于夏代晚期到商代前期。
由于这是一种存在时间短、文化特色强的标型器物,使用时间不会晚于商代前期,因此它又成为三星堆文化出现青铜器的重要标志,从而把巴蜀地区青铜器的起源时间追溯到了夏末商初。与铜牌饰共出的玉石器,也均具有较早的时代特征,表明三星堆青铜文化是夏商之际在夏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赵殿增《三星堆与二里头铜牌饰研究》,《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
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材料二:
记者:从二里头到三星堆,我们能否印证一些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
王巍:当然,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是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距今约5 000年这个时期,包括成都平原地区在内,各地都有迈向文明的进程。到了夏商时期,这种文明的交流互鉴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格局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表现是青铜器及其制作技术向周围的传播;另一个便是玉石礼仪用具所代表的礼仪制度向周围的传播。随着中原王朝势力力量的增强,其对周围广大地区的影响成为交流的主要形式。当然,交流是相互的,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当中,有“商王伐蜀”的记载,跟蜀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雷雨:三星堆这次的考古新发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1986年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发现之前,三星堆文化的陶器极具地域特点,但大量青铜器、玉石器出土后我们看到来自周边的各种文化因素,有长江中游的、长江下游的、甘青地区的,占比最大的仍然是中原地区夏商文化,即便三星堆最具特色的神像和面具仍然可以在长江、黄河流域古文化中找到溯源。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与埃及文明、西亚及南亚文明有什么联系,三星堆文化在青铜人像、面具、神树等器类的独特性正是中华文化丰富性、多样性以及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特质的最好表达。
赵海涛:至少从3 6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与长江流域的古蜀文明交流、互动,直到秦汉时期巴蜀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说明,至少从二里头时期开始,中原地区和成都平原地区就有着比较多的交流,这种交流改变了成都平原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发展的模式和内涵,开启了成都平原地区随着中原地区文化发展进程而变迁的新阶段。
雷雨:在今年新发现的文物中,一件“青铜顶尊人坐像”是比较典型的,尊是中原的典型礼器,古蜀人把它加以改制,目前看到尊的附件至少有两条龙形饰,这是前所未见的,最特别的是在尊底部有一个跪坐人像,这件器物我觉得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把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证明都是龙的传人。
(摘编自李争艳等《从二里头到三星堆——探秘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
新华每日电讯网2021年4月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存在密切联系的观点,不仅有文献资料的依据,更有铜牌饰等考古发现的佐证,因此得到不少学者认同。
B.二里头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牌饰大小、形状基本相同,作用也相同,它们不是实用器具,而是人们绑扎悬挂在胸前的护身宝物。
C.文化的交流互鉴并不对等,从二里头到三星堆,不管是青铜器还是玉石礼仪用具,都体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向周围传播的特点。
D.三星堆文化的陶器、青铜人像、面具、神树等器类极具地域特点,甚至具有域外色彩,最新发现的“青铜顶尊人坐像”就是典型代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原地区文化对古蜀文化的影响,有人认为是夏朝国力强盛、文化影响力四射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国破家亡时四散逃窜的结果。
B.三星堆铜牌饰从二里头文化流传过来,但器形变得图案化、简略化,表明它所代表的特有的信仰和崇拜观念不如二里头文化浓厚。
C.三星堆铜牌饰运用的青铜器铸造和绿松石镶嵌技术,代表了夏商时期最高工艺水平,这是中原和成都平原地区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D.考古学家们普遍认为三星堆文化深受中原地区文化乃至长江中下游文化等影响,否定它与埃及文明、西亚及南亚文明之间具有联系。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三星堆博物馆中,矗立着一件青铜爬龙柱形器,柱顶有一龙,龙头、龙身、龙角、龙须、龙爪等一应俱全,各部分造型十分生动。
B.三星堆的巨大青铜树,成了远古神话最直观的“实物样本”,诠释了千载传唱的关于“扶桑树”“十日”和“太阳鸟”的美丽传说。
C.北纬30度、铸铜术、制作金箔术、神秘的贝壳、夸张的造型艺术,让众多考古爱好者满怀信心来一探究竟,却带着更大的谜团离去。
D.考古工作者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初步判定:三星堆4号坑距今约3 200年至3 000年,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
4.材料一中说“两地铜牌饰的发现,又为研究这两个重要考古文化和两大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的佐证”,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证这一观点的?请简要概括。(4分)
5.请根据材料二中三位专家的回答,总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特征的具体内涵。(6分)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的意义
路遥
安检员从岩壁上用肩膀接连扛开了两扇沉重的风门,把他们带进了一个拐巷。
一片寂静。一片黑暗。
接连跋涉一百米左右的四道很陡的绞车坡,人已经不能直立了。不时有沙沙的岩土煤渣从头顶上漏下来。整个大地似乎都摇摇欲坠。
现在,他们终于到了掌子面上。
这里刚放完头茬炮,硝烟还没有散尽。煤溜子隆隆地转动着。斧子工和攉煤工正在挣命般地操作。
他们一个个狼狈不堪,四肢着地爬过铁柱横立的掌子面。许多人丢盔撂甲。
在正式下井之前,全矿招收的新工人中跑了二十多人。少平宿舍里也跑了一个。
但大部分人没有跑。到了这个年龄,人就有了自尊心;再艰难,也得强打起精神,准备承受人生最初的考验。
每当一茬炮放完,就要赶紧挂茬支棚。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动作要闪电般快,否则引起冒顶,后果就会不堪设想!班长一声呼喊,人们就从回风巷冲进了掌子面。头上矸石岩土哗哗跌落着,斧子工抱起沉重的钢梁、迅速挂在旧茬上;同时,攉煤工像手术室给主刀大夫递器械的护士,紧张而飞快地把棚顶的荆笆和搪采棍递给师傅,还要腾出手见缝插针刨开煤堆,寻找底板,扣住梁茬,以便让师傅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柱子“叭”一斧头锁住……所有这一切都在紧张而无声地进行,气氛的确像抢救垂危病人的手术室——不同的只是他们手中的器械都在一百斤以上!在紧张、快速、沉重的劳动中,人们在低矮的巷道里连腰也直不起来,东躲西避倒腾一百多斤重的钢铁家伙,而且稍有不慎,瞬息间就会被拉扯成一堆肉泥!
只有将破碎的空棚架好,安全才有了保障。攉煤工这才操起大铁锨,把炸下来的煤往溜子上推……一班三茬炮,每茬炮过后,都要进行这样一番拼命,一天的时光就在这样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中缓慢地流过。
这天上午十点钟左右,少平上井后欣喜地看见,雪花在纷纷扬扬飘飞着。昨夜十二点下井时,天空还是一片乌蓝,想不到现在竟成了这样一个晶莹洁白的世界。他心情愉快地沉浸在这一片美丽之中。
今天,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要第一次领工资了。只有他和另外两个新工人在一月中上了满班,月工资能领一百三十元。好大一笔钱哪!
前面有两个新工人,一个领了十八元,一个领了二十元。蹲在旁边的雷区长对他们说:“不好好下井,裤衩都要卖得吃了!甭看矿井是黑口口,很公正!钻得多了钱就多,不上工,就是你爸当矿长,也是这两个钱!”
那两个新工人垂着脑袋悄悄退出了人群。
一晃眼,孙少平已经来这里半年了。半年来,他几乎不误一天工,月月都上满班。
半年之中,新工人又逃跑了不少。跑了的人当然也被矿上除了名,有些没走的人,也不好好下井。他们磨蹭着,等待自己的父亲四处寻找关系,以便调出煤矿。
少平当然没这种靠山。他也不企图再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这工作虽然危险和劳累,但只要下井劳动,不仅工资有保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
钱对他是极其重要的。他要给父亲寄钱,好让他买化肥和日常油盐酱醋。他还要给妹妹寄钱,供养她上大学。除过这些,他得为自己也搞点建设,买点他所喜爱的书报杂志。另外,他还有个梦想,就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他要把这窑洞箍成双水村最漂亮的!他自己今生也许不会住这窑洞。他只是要给故乡一个证明:证明他孙少平决不是一个没出息的人!他要独立完成这件事,而不准备让哥哥出钱——这将是他个人在双水村立的一块纪念碑!
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工;他才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
又发工资了,少平揣着一摞硬铮铮的票子回到宿舍,宿舍里除过他,现在只留五个人,另外四个人,三个偷跑回家被矿上除了名,一个走后门调回了本县,这样,宿舍宽敞了许多,大家的箱子和杂物都放到了四张空床上,宿舍零乱不堪。没有人叠被子。窗台上乱扔着大伙的牙具、茶杯和没有洗刷的碗筷,窑中间拉一根铁丝,七八乱搭着一些发出臭味的脏衣服,窗户上好几块玻璃打碎成放射形。肥皂盒和盛着脏水的洗脸盆就搁在脚地当中。床底下塞着鞋袜和一些空酒瓶子。唯一的光彩就是贴在各人床头的那些女电影明星的照片。
少平已经有一床全宿舍最漂亮的铺盖,他还买了一顶蚊帐,几月前就撑起来——现在没有蚊子,他只是想给自己创造一个独立的天地,以便躺进去不受干扰地看书。看见其他人都在床上躺着。大家的情绪不好。今天发工资,每个人都没领到几个钱。
在这样一个时刻,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不劳动给人带来的空虚,无情地在这孔窑洞里互为映照。
他刚躺下不久,就听见前边一个说:“孙少平,你要不要我的那只箱子?”
这时,另外一个同样吃不开的人,指了指他胳膊腕上的手表,问:“这块表你要不要?”
而同屋的另外几个人,也分别问他买不买他们的某件东西——几乎都是各自最值钱的家当。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少平计划要买的。现在这些人用很便宜的价钱出售他需要的东西时,他却有点不忍心了。但他又看出,这些人需要解决起码的吃饭问题。他如果买了他们的东西,反倒是帮助他们渡难关哩!少平只好怀着复杂的情绪,把这些人要出售的东西全买下了。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极为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如今,生活毫不客气地置换了他们的位置。是的,孙少平用劳动“掠夺”了这些人的财富。他成了征服者。这是一种比战争还要严酷的征服。要想求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
在以后的日子里,其中的两三个人便开始上班了。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写第一次下井的人们四肢着地的狼狈模样,既是在表现巷道的低矮狭窄,也是在暗示他们内心的慌乱不安。
B.孙少平无法找人把他调出煤矿,只能被迫接受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为了家人,他不得不从事牛马般沉重的劳动。
C.节选部分写出了孙少平顾家庭、重亲情、精神上有追求等性格特征。
D.选段内容虽不多,却告诉我们“劳动改变命运”这一道理,孙少平辛苦的劳动终于在半年后得到了回报——“生活毫不客气地置换了他们的位置”,不仅给“他们”上了一课,也给每个读者好好地上了一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征服”是指物质上的“征服”,即通过辛勤劳动赚取的钱换取了那些不愿意付出劳动的其他矿工的财富(物件)。
B.文中写矿工宿舍环境的混乱,与少平用最漂亮的蚊帐隔离开的“小世界”形成对比;从而凸显孙少平即使在混乱的环境中依然坚守自己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精神追求。
C.小说的语言朴实厚重,富有生活气息,偶尔出现的陕北方言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D.小说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塑造了如孙少平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热情讴歌了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8.小说是如何塑造孙少平这一劳动者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劳动对平凡人有何意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梓人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①、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②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③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④、里胥⑤;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⑥。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⑦、版尹⑧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衒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寻引:此指量尺。寻,八尺。引,十丈。②居:积储。砻:磨光。斫:砍削。③宫:房屋。④乡师:古代的一乡之长。⑤里胥:古代的一里之长。⑥连率:古代十国为连,连设帅。⑦啬夫:汉代小的乡置啬夫一职。⑧版尹:古代掌户籍的官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B.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C.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D.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尹,既可作为官职名,也可作为行政区划名。作为行政区划是指存在于两汉时期的与郡、国相似的行政区划,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作为官名是指管辖京兆尹的长官,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但是地位低于太守。本文中是官职名。
B.大夫,古代官职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唐、宋时期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明、清时期废除。
C.胥吏,“胥”指的是一种基层的办事人员,即政府将平民按户口加以控制,并从中选拔出“有才智者”加以管理。“吏”本是指替天子管理臣民、处理政务的人,即“官”。一般认为,汉代以后“吏”逐渐专指小吏和差役,即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
D.徒隶,在古代可以指服劳役的犯人,还可以专指狱卒,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正惕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梓人指木工,建筑工匠。本文开篇讲述了关于一个木匠“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
B.此文结构颇有规矩绳墨。前幅叙事,后幅议论,宕开复合,曲折尽意,既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又形成了对比的关系。
C.柳宗元写作此文,实则借梓人之事来指斥时世、议论朝政,表现了他的高度自信心和政治责任感,又或是柳宗元以相才自许、自励也未不可。
D.梓人的“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与宰相的“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有异曲同工之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2)不衒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
14.本文作者通过一个梓人的故事,阐明了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结合你的理解谈谈“梓人”和当宰相治理国家之间的相似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宋]张孝祥①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 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③,杜若④满芳洲。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的途中。②沉累指屈原沉湘。③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就是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④杜若一种芳草。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阕由自身遭际写起,继而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景象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水、湘水两岸的草木呈现葱绿,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
B.“西风千里”两句,承接上意,写湖海倦游的自己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用比喻手法,于苍凉中给人以安慰。
C.“雄三楚”五句,写岳阳楼雄于三楚、吞吐七泽、隔绝九州的地势并发出感叹,以夸张、反问手法,极写所见景象气势的壮阔,词气跌宕飞动。
D.结尾“回首”两句,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抒发深沉的情怀。“杜若满芳洲”,以景结情,意味深长。
16.这首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窦巩《南游感兴》一诗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鸽鸪飞上越王台。”《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 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
语言表达运用
(一)语言表达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 ① 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而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家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倨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 ②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18.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比拟 夸张 排比 B.比拟 比喻 排比
C.夸张 比喻 引用 D.对偶 比拟 引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二)语言表达运用Ⅱ
21.下面的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科学家不仅要承担科研任务,更重要的是应该担负起科普的责任。②当前,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等技术迅猛发展,③科学家应当充分运用这些现代传播工具,④做好科普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大众。⑤应当借鉴国外科普工作的经验,⑥设立国家科普基金,⑦科普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⑧鼓励科学家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科普工作中,⑨开创我国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
最近,一项新设立的“勤劳奖学金”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炸开了锅”。100名在热爱劳动、自强自立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获奖,每人获奖金500元。与其他奖学金不同,为了鼓励学生勤工助学,此奖项的设置以勤劳自立为标准,主要针对“非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库内学生”,目的是在全体大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到:“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现实中的你,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不仅仅是跟母亲,还跟身边所有关爱自己的亲人、老师或者朋友,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故事里的你又有哪些人生感悟与思考?
请以“在那 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1)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中心突出,叙述详略得当,细节具体生动;(3)不得套作和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一.1.D “青铜顶尊人坐像”是把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不是地域特色甚至域外色彩的典型代表。
2.D 原文并未否定它与埃及文明、西亚及南亚文明具有联系,只是说没有找到它们的联系。
3.C C项渲染神秘色彩,将三星堆文化的源头指向外来文明甚至外星文明,而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4.①铜牌饰只出现在这两处。②铜牌饰的性质和作用的相同性。③铜牌饰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性。
5.①多地起源,并存发展。②丰富多样,交流互鉴。③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百川归海。
(二)6.B B项,“只能被迫接受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为了家人,他不得不从事牛马般沉重的劳动”错误,依据“他也不企图再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这工作虽然危险和劳累,但只要下井劳动,不仅工资有保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工;他才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极为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可知,孙少平是主观上不想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除了为家人,还为自己从劳动中获得的“强大”。
A A项,“文中的‘征服’是指物质上的‘征服’”理解错误。不仅是物质上的“征服”,还有精神上的“征服”:让那些人明白舍身投入劳动是获得解放的唯一出路,并开始上班(参加劳动)。
①通过对矿井狭窄危险环境的描写,衬托孙少平踏实热情的性格;②用其他一些逃离矿井或消极怠工的工人,来对比烘托孙少平热情务实的劳动态度;③用第三人称和心理描写,全视角展现孙少平心路历程,便于凸显孙少平的思想,讴歌勤恳坚韧的劳动者形象。
9.①劳动带给人生活和精神的充实愉悦;②劳动带给人生活和实现理想的物质保障;③劳动带给人尊严、人生出路,并彰显自我价值。
二.10.D “举而加焉”和“指而使焉”结构相同,前后断开,排除B项;“条其纲纪而盈缩焉”和“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结构相同,前后断开,排除C项;“规矩”“绳墨”皆为木匠工具,应在其间断开,排除A项。
本句译为:那辅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推荐人材,委任职责,发出命令,指派任务,整顿纲纪进行增减,统一法治,这就像梓人有正方圆和定曲直的工具而绘制出图样一样。
11.A A项,“京兆尹……地位低于太守”理解错误。京兆尹地位高于太守。
12.B B项,“形成了对比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前后没有对比关系。
13.(1)蓄积大量木材,召集许多工匠,有的拿着斧子,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站着,面朝着(那位)木匠。
(2)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才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
重点词为:
(1)委,蓄积;会,召集;环,围成一圈;向,朝着;
(2)衒,夸耀;矜,夸耀;亲,亲自;侵,干涉;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14.①就像梓人不亲自动手一样,宰相也不需要躬亲庶政,宰相的任务是条理治国大纲,统一天下法律,举人授职,指挥百官去做。②就像梓人掌握技术标准,由众工操作一样,宰相治国应由近以知远,由小见大,使天下之士各得其职,天下之人各得其所。③就像梓人按图造屋收到成效而不以技艺自夸一样,宰相要对有才能的人升而用之,使他不必对任何人感恩戴德;对不胜任的则退而不用,又要使他不敢恼怒。不炫耀才能,不矜名声,不阻碍众官的工作,每天和人才讨论治国大道。
参考译文:
裴封叔的家宅在光德里。有位木匠敲他的门,希望租间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他所执掌的是些度量长短、规划方圆和校正曲直的工具;家里不储备磨砺和砍削的器具。问他有什么能耐,他说:“我善于计算、测量木材,观看房屋的式样,高深、圆方、短长的适合不适合;我指挥驱使,而由众工匠去干。离了我,大家就不能建成一栋房子。所以被官府供养,我得到的俸禄比别人多三倍;在私人家里干活,我取全部报酬的一大半。”后来有一天,我进了他的住屋。他的床缺了腿却不修理,说:“将要请别的工匠来修理。”我很耻笑他,说他是没有才能却贪图俸禄、喜爱钱财的人。
后来,京兆伊将要修饰官衙的房屋,我到过那里。蓄积了大量木材,召集了许多工匠。有的拿着斧子,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站着,面朝着(那位)木匠。木匠左手拿着长尺,右手拿着木杖,站在中间。他衡量房屋的承重情况,察看木料的性能酌情选用,挥动他的木杖说:“用斧子砍!”那拿斧子的就跑到右边去砍;回头指着木材说:“用锯锯!”那拿锯的就跑到左边去锯。不一会儿,拿斧子的砍,拿刀的削,全都看着他的脸色,等待他的发话,没有一个敢自做主张的。那些不能胜任的人,被他愤怒地斥退了,也不敢有一点怨恨。他在墙上绘了官署房子的图样,刚满一尺大小的图样却细致详尽地画出了它的建筑构造,按照图上微小的尺寸计算,建造起的高楼大厦,没有一点误差的地方。建成后,在上栋上写“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修建”,原来是他的姓名,所有被他役使的工匠都不在上面列名。我围绕着一看,感到非常惊讶,然后才知道他技术的精湛和伟大啊!
接着我就感叹地说:他大概是放弃了他的手艺,专门使用他的思想智慧,能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吧?我听说劳心的人役使别人,劳力的人被别人役使。他大概是劳心的人吧?有一般技艺的人出力劳动,有才智的人出谋划策。他大概是有才智的人吧?这足可以被辅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效法学习呀!事情没有比这再相近似的了。那些治理天下的人都把治人当作根本大事。那些干具体事物的人,是徒隶,是乡师、里胥。他们上面有下士;再上有中士,有上士;再往上是大夫,是卿,是公。大概区分为六种职别,细分为多种职役。京城之外直至四方边境,有方伯、连率等高级地方官员。郡有太守,邑有县宰,都有辅佐的人;他们下面有胥吏,再下面都有啬夫、版尹,来服从差役,就像各位工匠各有技能来自食其力。
那辅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推荐人材,委任职责,发出命令,指派任务,整顿纲纪进行增减,统一法治,这就像梓人有正方圆和定曲直的工具而绘制出图样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自己的职务;安置天下的老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看了国都就了解了郊外,看了郊外就了解了诸侯国,看了诸侯国就了解了整个天下。那些远近大小的国事,可以根据手中的图本来研究、了解。这就像梓人在墙上绘画官署房子的图样而完成工程一样。把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并充分发挥他的本领,使他不必对任何人感恩戴德;把没有才能的人辞退,让他休息他也不敢恼恨。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才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这就像梓人善于运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一样。这样以后,做宰相的道理才算懂得,各诸侯国才得到了治理。
我认为木匠师傅之道与宰相之道很类似,所以特别写下并收藏起来。在古代,木匠师傅被称为“审曲面势”的人,在今天,则被称为“都料匠”。我所遇到的这位木匠师傅,他姓名是杨潜。
(二)15.B 【解析】 “比喻”不当,应为“拟人”。
16.①宦海漂泊的倦意。“湖海倦游客”二句写湖海倦游,如今乘舟而归,表达了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②怀才被弃的幽怨。“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表达了怀有才干而为君主疏离的辛酸悲苦之情。③政治清明的期盼。“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的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全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倦游”,指仕宦不得意而思退归。“欲吊沉累无所”二句,借对屈原的凭吊,抒发满腹的忧愤和凄凉之意。“回首叫虞舜”二句,借对贤君虞舜的呼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17. (1)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2)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3) 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三.18.B 题中,原文“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运用比喻,“‘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运用引用,“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运用比拟,“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运用排比,语段中未运用夸张,排除AC,语段中未运用对偶,排除D项。
19.①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装有农具的辘轳车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人们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
②原文先写车子,再写人,符合观察者视觉的先后顺序,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
③原文将“农人”具体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
20. 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 麦收地里无闲人
21.(1)语句①,修改:“更重要的是”改为“也”或“还”。
(2)语句②,修改:删除“随着”。
(3)语句⑤,修改:“应当借鉴国外科普工作的经验”前加“国家”。
(4)语句⑦,修改:“科普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完善”改为“逐步完善科普评价激励机制”。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以及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语句①中“更重要的是”表述不准确,因为科学家首要的任务是科研,其次才是科普。根据前面的“不仅”,可以将其修改为“也”或“还”。
语句②“随着……”的内容应独立表达,阐述“当前”的形势,不能作句前状语,应把“随着”删除。
语句⑤缺少主语,根据后面的“设立国家科普基金”,可以在“应当”前加“国家”。为使叙述主体与前面保持一致,
语句⑦语序颠倒,应该改为“逐步完善科普评价激励机制”。
22.①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设立“勤劳奖学金”;②以勤劳自立为标准;③主要针对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