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1 11:59:00

文档简介

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2022.10)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的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结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文”。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玫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港澳台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漂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令人瞩目。它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这对散文来说是好事,使得散文的功用从“载道”转为“言志”。
B.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火爆,散文发展偏于沉稳平静,这对其创作来说,恰恰是可贵之处。
C.散文的格局更为宏大,且理性精神和思辨精神更为充沛,它的叙述方式更加灵活,结构方式也更加多样。
D.杂文是台湾当代散文中的活跃类型,它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世纪的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等大不一样,其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
B.“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可以说白话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
C.港澳台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其中台湾散文在中国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
D.林清玄的散文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体察和见地,他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的辩证统一培养了他的东方美学观念。
3.下列说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自清的《春》属于正宗的“小品文”,他的散文多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以文采取胜。
B.杨朔的散文“以小为美”,与“五四”时期的散文风格相似,他的《荔枝蜜》就沿袭了“美文”的路子。
C.余秋雨的散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其作品《信客》引人深思,理性思考蕴含于感性描述中。
D.周晓枫的《黑童话》没有使用“三段式”结构,而采用了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读了以上三则材料,你觉得“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请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索 画
柳喜和
犟黄老退休了,在风情小镇上买了房,便常住在此。犟黄老姓黄,但因脾气犟,人们背后常称他犟牛黄,当他面则称他犟黄老。犟黄老是当代著名书画家,画作盈尺便价格数万。
犟黄老落户风情小镇的消息,像风一样,没几天就传开了,不少人都想结识犟黄老,以便索得他的画作。最早登门索画的,是小镇上唯一一家经营书画商店的老板的儿子小屠。那日,小屠来到犟黄老家,说明来意。犟黄老问:“索画何用?”小屠思索了片刻,就避重就轻地说:“我们单位的领导崇拜您,特别喜欢您的画儿,就派我来求一幅。”犟黄老问:“你们领导是管什么的?”小屠说:“我们领导权力可大了,譬如住宅楼的水电气暖,我们领导都管。”犟黄老冷冷道:“你让你们领导把我的水电气暖都停了,把我困在屋里以后,你们再来取画!”
小屠回家把索画的过程告诉了老屠,并强调说,局里最近要提拔一批科长,咱家又无长物,商店里卖的字画都是一些粗俗之作,我们领导根本就看不上眼。老屠很拿儿子的事当回事儿,就装上鼓鼓一提包钱来找犟黄老。犟黄老见老屠,依然是那句话:“索画何用?”老屠不假思索言道:“我是搞书画经营的,想买您的画,或销售,或作为镇店之物悬于店中。”犟黄老不屑一顾,说:“我不卖画,买我的画请到拍卖行去拍。”
老屠回到家,不仅带回了那鼓鼓一提包钱,还带回鼓鼓一肚子气。老屠和小屠大骂犟牛黄不识好歹,不进油盐!
某日,犟黄老家来了一个村妇,她衣衫破旧,也来索画。
犟黄老和村妇见面,还是那句开场白:“索画何用?”村妇说:“我是个农民,又是一个寡妇,儿子大学毕业,在市里找了一个媳妇。媳妇家有房有车,我什么也做不了,眼看儿媳妇要娶回家了,可我这当婆婆的连个见面礼也拿不出来。听说儿媳妇家一家子都是文化人,我想一准儿喜欢个书呀画呀的,今天我就舍下这张脸,求您给我画一张画。我要啥没啥,等秋完了,地里的庄稼收成了,我再来感谢您!”
犟黄老听后有几分感动,便吩咐保姆把村妇领入会客室,看座,上茶,唠家常。也就是三五杯茶的工夫,村妇被保姆引入犟黄老的画室。村妇至画案前,见犟黄老正往一幅四尺斗方水墨画上加印。
这幅画是犟黄老最擅长的水墨画,洁白的宣纸上仅有一支火苗跳跃的老式油灯和一只双须舒张的静伏蟋蟀。油灯用小写意笔法,显得古色古香;蟋蟀用工笔画法,描得惟妙惟肖。油灯的火苗随风摇曳,静伏的蟋蟀呼之欲出。犟黄老在画的空白处还现配了四句诗:
窗外秋风朔,屋内暖如春。人忙天时短,夜已五更深。
整幅画面皆为墨色,浓淡相宜,只有油灯的火苗为下润上枯的一笔朱红。这幅画可谓犟黄老触景生情之作,虽是一挥而就,但格调高雅,意境深远。
村妇见这幅画如此简单,神色有些黯然地说:“怎么连一朵花儿也没有?”
保姆看了一眼犟黄老,对村妇解释说:“这幅画的意境是夜深人静了,别人都熟睡了,只有母亲还在灯下操劳,教育人不要忘本,别忘感恩!”
村妇卷起画作,临出门时说了一句:“画一幅大红牡丹花儿多好,多热闹。”
犟黄老听后心中一沉。
半年后,犟黄老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要和他核实一幅画的真伪和这幅画的价格。犟黄老问是一幅什么样的画,打电话的人描述了画面的构图,念了画幅上配的四句诗,这让犟黄老想起了村妇索画的事情。犟黄老说:“有情物落于无情之水,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花落去……”(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介绍了犟黄老的个人情况,突出了他的称呼和特长,也有利于表现犟黄老的性格特点。
B.小屠因领导崇拜犟黄老又喜欢犟黄老的画而来向犟黄老索画,老屠是为儿子能获得领导提拔而来向犟黄老索画,但都遭到了犟黄老的拒绝。
C.小说描述了犟黄老为村妇画水墨画的情节,不仅表现了犟黄老高超绝妙的绘画技艺,也突出了犟黄老为人正直,体谅贫弱者,富有人情味。
D.村妇不懂欣赏,不满意犟黄老的水墨画作,不理解犟黄老的良苦用心,让犟黄老感到有些失望,这也暗示了这幅画作可能会被卖掉的结局。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从正面表现犟黄老的形象,同时这段描写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B.小屠、老屠先后来向犟黄老索画,但都遭到了犟黄老的拒绝的情节,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一方面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塑造犟黄老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多次写犟黄老问索画者“索画何用”,刻画了主人公为人正直的性格特点,为突出小说的主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D.“画一幅大红牡丹花儿多好,多热闹”,村妇的这句话让犟黄老“心中一沉”,这为下文写画作被卖掉埋下了伏笔。
8.小说以“索画”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4分)
9.小说以犟黄老在电话中的感慨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D.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4分)
(2)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4分)
14.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合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作于淳化三年。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首诗是七言律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
B. 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诗人骑在马上,穿行于山间小路,领略着沿途的旖旎风光。
C. 颔联运用对比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深秋晚景。
D.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16.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用比喻和双关表达厌恶官场,感叹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也是本诗的主题诗句。
(2) 《沁园春·长沙》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本题共3小题,10分)
我高高地站在山顶,看了这边,又看那边。天气暗了下来。那时最孤独。
山坡下,溪水边,蒲公英在白天浓烈地绽放, ① ,像入睡前把唯一的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边。洁白轻盈的月亮浮在港蓝明亮的天空中,若有所知。月亮圆的时候,全世界再也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圆。月亮弯的时候,全世界又再没有什么比月亮更弯。有时候想:也许我并不孤独,只是太寂静。
还是黄昏,大风经过森林,如大海经过森林。而我呢, ② ,千重万重的枝叶挡住了我。连道路也挡住了我,令我迷路,把我领往一个又一个出口,让我远离森林的核心。苔藓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脚印坑里立刻涌出水来。走着走着,一不留神,就出现在了群山最高处,云在侧面飞快经过。心中豁然洞开,啪啪爆裂作响,像成熟的荚果爆裂出种子。也许我并不孤独,只是太热情……
无论如何,我点点滴滴地体会着这孤独,又深深地享受着它,并暗地里保护它,每日茶饭劳作,任它如影相随,这孤独懦弱而微渺,却又永不消逝。我籍由这孤独而把持自己。不悲伤,不烦躁,不怨恨。平静清明地一天天生活。记住看到的,藏好得到的。
18.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突然看见一缕饮烟……
B. 牡丹、吊钟、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C. 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
D. 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过不去。”
19. 填入文中①②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①晚上也努力地舒展花瓣 ②也轻盈地逐风经过
B. ①晚上则仔细地收拢花瓣 ②却怎么也无法经过
C. ①黄昏则仔细地收拢花瓣 ②却怎么也无法走出
D. ①黄昏也努力地舒展花瓣 ②也如鱼般经过森林
20. 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点点滴滴地体会着这孤独,每日茶饭劳作,任它如影相随,又深深地享受着它,并暗地里保护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共2小题,10分)
①新疆有三宝,石油煤炭黑两宝,长绒棉花白又俏。②作为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夏季温差大,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充分,棉花生长时间长。③因此,新疆长绒棉做的衣被,暖和、透气、舒适,长年供不应求。
④我国2020-2021年度棉花产量均595万吨,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约185万吨。⑤其中,新疆棉产量520万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左右。⑥为满足国内需求,中国每年需进口200万吨左右棉花。
⑦据新疆农业部门发布的2020年数据显示,新疆棉花机械采摘率已达69.83%,其中北疆95%的棉花是通过机械采摘的。⑧在新疆沙湾,180万亩棉田里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播种机来回穿梭,场面壮观。⑨无人驾驶棉花播种可以精准作业,大大增加了棉花播种效率,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
上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2)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3)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4)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至少结合材料中两则名言,与你的同学分享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答案
1. 解析:选D A项,“这对散文来说是好事”表述有误,原文说“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B项,由原文“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可知,选项表述有误。C项,缺少时间界定。
2. 解析:选B A项,由原文“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最为充满生机”可知,“彻底瓦解”的说法与文意不符。C项,“港澳台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曲解文意,原文为“改革开放后,港澳台文学……成果”;“台湾散文在中国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说法有误,原文为“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D项,由原文“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可知,选项内容颠倒了。
3. 解析:选C “余秋雨的散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说法有误,原文为“史铁生、韩少功、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可见是“一些散文”而非全部散文。
4. 解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弄清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从哪些角度、运用哪些论证方法去证明论点的,文章结尾与论点有什么关系。把这些内容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词语衔接起来即可。就材料二而言,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三段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第四段再次强调论点。
参考答案:材料二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向前”;然后通过举例论证,从“是从‘小美’到‘大品’”“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两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最后再次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散文正发生着重大变化”。
解析:依据题目要求,在三个材料中筛选并概括。材料一第一段“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第二段“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第三段“由‘载道’转为‘言志’”“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材料二第二段“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材料三第一段“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作答时将以上信息进行整合即可。
参考答案:①“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大大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散文逐渐撤离文坛的中心地位,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散文由“载道”转为“言志”,变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④“五四”时期的美文、小品文对大批散文家产生了重要影响。⑤“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得以承续和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6.解析:选B “因领导崇拜犟黄老又喜欢犟黄老的画”错,从文章“小屠思索了片刻,就避重就轻地说”以及小屠对老屠所说的话来看,小屠索画的原因应该是“局里最近要提拔一批科长”,小屠想得到提拔。
7.解析:选A 开头属于侧面描写。
8.参考答案: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为集中;②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通过叙述小屠、老屠父子索画和村妇索画的故事情节,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③突出人物形象,通过写犟黄老对小屠、老屠父子索画和村妇索画的不同态度,使犟黄老这一人物形象更为丰满;④突出主题,通过写犟黄老对不同人索画的态度和索画的结局,使主题更为突出。
9.参考答案:①犟黄老因画作被卖感慨自己为村妇作画的“教育人不要忘本,别忘感恩”的一番心意付诸东流,为全文增添了感伤的氛围;②呼应前文情节,与上面村妇所要求的画一朵花的情节相呼应;③点明主题,点出这幅“教育人不要忘本,别忘感恩”的画才是真正的“花”;④引起读者的思考,留下了更多回味空间。(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0.解析:选C 原文标点是: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11.解析:选A 后者是干支纪日。
12.解析:选C “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错,驱逐的是常侮辱应试士人的巡视考场的宦官。
13.参考答案:(1)苏轼察访到它的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2)官吏不研究事情的本末,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
14.参考答案:因为苏轼才识过人世无双,能够正直敢言有担当,心爱百姓减疾苦,科学治理除水患,大局为重劝章惇。(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3点即可)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考中乙科。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官衙吏人相继破产。苏轼察访到它的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苏轼到常州,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复职朝奉郎、任登州知州,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以前和司马光、章惇友善。当时司马光任门下侍郎,章惇任枢密使,两个人意见不合,章惇常常用戏弄侮辱来为难司马光,司马光为此苦恼。苏轼对章惇说:“司马君实在当前名望很重。从前许靖因虚名而无实用,被蜀先主所鄙视,法正说:‘许靖的虚名,传播天下,如果不加礼遇,必然会被当作是看轻贤人。’先主接纳了,于是让许靖做了司徒。许靖尚且不可慢待,何况司马君实呢?”章惇认为对,司马光靠这稍得安宁。
元祐三年,暂时代掌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元祐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到任。因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因此改任翰林承旨。苏辙辞去右丞,想和哥哥一同任侍从官,朝廷不许。苏轼在翰林院几个月,又因有谗言请求外调,于是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朝任颍州知州。在此以前,开封所属各县多有水灾,官吏不研究事情的本末,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颖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就派遣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苏轼向朝廷上言,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高宗即位,追赠资政殿学士,用他的孙子苏符任礼部尚书。又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整天忘了疲倦,说是文章的最高境界,亲自写了集赞,赏赐给他曾孙苏峤。追崇苏轼又赠太师,谥号文忠。
15.C.“领联运用对比手法”错误。“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以动衬静,不是对比,而是相互映衬。(3分)
16.①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信马穿山径看斜阳照山峰听万壑流水声,看棠梨叶落闻荞麦花香,心情悠然自得。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尾联诗人看到村边的桥和原野的树感到如此熟悉和亲切,情绪陡然物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的怀乡之情。③不得志的惆怅之情。诗人仕途受挫贬言在外,看到眼前与家乡相似的景物,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感油然而生。(6分)译文: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17. (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18. A 19. B
20. ①原句逻辑顺序更合理,对于“孤独”,先是要有所“体会”,才可能去“享受”,因为“享受”才会去“保护它”,会愿意让它“如影相随”。②原句表意更准确,结合整个文段看,“我”任孤独“如影相随”,不只是在“体会”它,也是在“享受”“保护”它。③原句与下文衔接更好,原句句末讲到“每日茶饭劳作”孤独与我“如影相随”与后文“这孤独”时时刻刻“永不消逝”相呼应。(答出两点即可)
21. ②修改:在“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前添加“新疆”。
⑤修改:把“约”(或“左右”)删去。
⑦修改:把“据”(或“显示”)删去。
⑨修改:把“增加”改为“提高”
22. (1)新疆棉花品质高(新疆棉花得天独厚。)
(2)新疆棉花在国内供不应求(新疆棉花国内还不够用。)
(3)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新疆棉花采用机械化生产。)
23.[写作指导] 材料由四则名言构成,写出了对青春的不同认识。第(1)则名言指出了青春的脆弱易逝;第(2)则名言指出了青春的短暂、青春带来的阵痛和我们对青春的不舍;第(3)则名言指出了奋斗对青春的重要意义,青春不容虚度;第(4)则名言习近平总书记则指出了青春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需要不断地磨炼、体验。题干要求至少结合其中两则名言进行综合性立意。根据上述分析,如结合前两则名言,可以写青春脆弱短暂,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结合前三则名言,可以写既然青春短暂易逝,更应充实度过;结合第(1)(4)两则名言,可以写脆弱的青春需要奋斗;结合第(2)(4)两则名言,可以写虽然青春仓促,但成长却不可一蹴而就;等等。
参考立意:用心品读易逝的青春;青春无悔,生命无悔;奋斗的青春最可贵;青春在砥砺中闪光;等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