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22课 智取生辰纲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22课 智取生辰纲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2 09:2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智取生辰纲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本人物形象,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作品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3.感受文本“白话”语言特征,简要了解《水浒传》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
4.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智取生辰纲》,学习和传承三十六计等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语言运用:感受“白话”语言特征,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培养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思维能力: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审美创造:了解作品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提高对古典小说的赏析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水浒多勇夫,但是,《智取生辰纲》不仅以智为题,更将好汉的智演绎得令人拍案叫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
【作家作品】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著有《水浒传》。
《水浒传》的全称是《忠义水浒传》,另有一个别名叫《英雄谱》(与《三国演义》合刻),它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堪称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构成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杨志受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留守梁中书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汴梁(今河南开封),为梁的岳丈、当朝太师蔡京祝寿,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就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阮氏三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金银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课文所选部分是从杨志上路开始写起的。
【文体知识】
白话小说
白话小说是相对于“文言小说”而言,自唐宋以来用通俗语言(白话)写成的小说的统称,它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其特点有:
(1)主要阅读对象是普通大众;
(2)语言通俗易懂;
(3)内容大多反映市井小人物的荣枯沉浮和悲欢离合,表现出与传统士大夫诗文迥然不同的世俗精神风貌。
《水浒传》堪称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章回体小说
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说的是历代的兴衰战事,一般篇幅很长。艺人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前,艺人要用题目向观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的起源。
【读准字音】
多音字
【理解词语】
【文题释义】
生辰纲: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都是搜刮百姓血汗钱的不义之财。
智取:因取生辰纲的过程中巧用计谋。
何人智取: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
【人物介绍】
智多星—吴用
吴用,梁山泊排名第三。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
托塔天王—晁盖
郓城县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后为梁山寨主。最后中毒箭身亡。不在108将之列。
入云龙—公孙胜
在梁山排名第4位。公孙胜献计用法术破了能呼风唤雨的樊瑞、项充、李衮,劝他们归顺梁山,建立奇功伟业。宋江受招安后返回蓟州,潜心修道。
赤发鬼—刘唐
在梁山排名第21位。提出要劫生辰纲的人。后白胜被捕,供出了晁盖。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和阮氏三兄弟打败追捕的官兵,上了梁山。征讨方腊时阵亡,追封“忠武郎”。
立地太岁—阮小二
在梁山排名第27位。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兄弟,是梁山泊旁石碣村人。个个武艺出众,义气当先,常率水军大出风头,建立奇功伟业。在征方腊的乌龙岭战役中失利,不堪被捉受辱,自刎而亡,死后追封“忠武郎”。
短命二郎—阮小五
在梁山排名第29位。他从小生长在石碣村,以打鱼谋生,劫了生辰纲,因官军追捕逃回梁山泊。高俅大军围断梁山,他驻守梁山东北水寨。后随宋江征讨方腊时战死,是梁山战死的最后一条好汉。
活阎罗—阮小七
在梁山排名第31位。跟随两个哥哥行走江湖,干下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受招安后,因穿龙袍戏耍被剥夺官职,贬成平民,最后回石碣村打鱼。
白日鼠—白胜
在梁山排名第106位。住在黄泥冈东,智取生辰纲时,就是在他家附近,也是他卖的酒。事发后被捕,苦刑下供出了晁盖,后被救出。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青面兽—杨志
在梁山排名第17位。是杨家将的后代。原为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沦落东京,因盘缠用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流配东京大名府充军。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恩赦杨志,安排比武,杨志斗武出色,被梁中书提拔做管军提辖使。受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在黄泥冈失陷。走投无路,落草二龙山宝珠寺。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追封“忠武郎”。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智取生辰纲”这一主要情节的记叙要素。
【答题模式】
概括情节内容时,可采用完整叙述的方式——何时+何地+何人+为何+做何事+何种结果(记叙文六要素)
结合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并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答题模式】
梳理角度一般包括情节角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逻辑角度(原因→结果),技巧角度(悬念→真相),场面角度以及线索角度(明线、暗线)等。在梳理情节之前,要根据文章内容或题干要求,明确从哪一种角度进行梳理。
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找出本文的结构线索。
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这种结构使故事更加曲折,更能引人入胜,从而增强艺术效果。
【精读文段,分析吴用之智】
仔细阅读智取生辰纲部分,说说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其“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智用天时
“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
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的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早已画好了 “伏击圈”。
3.智用矛盾
通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军汉、虞候、老都管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经激化,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这表明晁盖等人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
4.智用计谋
【语言特色】
找出并分析文中“白话”语言特征。
《水浒传》以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传世,可谓开辟古今。
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古白话词语,说说它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深入探究—杨志人物性格】
杨志智守“生辰纲”
【深入探究—杨志“失守”生辰纲原因】
赢得不了民心,就注定失去胜算。
通过对“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起因、过程以及成败结果的分析,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发或有什么思考?
1.要处理好团队的内部关系。
2.在生活中要学会和身边人和谐交流,以同理心尊重、理解对方,相互体谅。
3.我们要明白“义”与“法”的辩证关系。在如今的法治社会中,我们除了要传承梁山英雄的正义之心,也要树立法治观念。
【课堂小结】
《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生辰纲被夺,对于杨志而言,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落草为寇,最终归梁山。
【板书设计】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
1.更点计时法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时刻如下表:
2.地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依此类推。
【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水浒传》有关杨志的回目,结合本文,写一篇《杨志小传》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第五十八回 三山聚义打青州 众虎同心归水泊
第九十九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