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第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第2课时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1 12:3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怀疑与学问》,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涵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思维能力: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弄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文章的论证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知识补充】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 )( )。
2.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 )( )。
答案:1.论点 论据 论证
2.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新课讲解】
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
⑤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对万事万物的怀疑及明辨。
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⑥“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尔)
你还能为课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吗?
(1)“哥白尼不迷信1800年前的亚里斯多德建立的天动学说,发表了科学的地动学说。”
(2)“郑板桥不虚推古人,主张对前人成就‘学一半,撇一半’,终于画出了文人墨竹画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
【知识精讲】
关于论证方法
方法指导一
“分析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考点之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命题方式:“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等。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明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方法指导二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1)第3段举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有各种传说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的观点。
(2)第4段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的观点,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3)第6段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高以及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试举出文中所用道理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1)课文开头用了程颐、张载的话,用他们的言论做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2)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道理。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3)第6段引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对比论证是将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或道理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的论证方法,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原因。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前两个句子先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后两个句子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从正反两方面说理,强调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观点。
【合作探究】
1.“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依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所以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2.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不绝对。凡是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也成不了学问家。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顺序不能调整。因为这四个“常常……” 是“一切学问家”对“流俗传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3.文章最后一句中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写作特点】
1.论点鲜明,层层论证。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论证。第3、4段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见,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5段扩展开去,提出“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与辨别,不可盲从迷信”。由此可见,本文层层深入,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2.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首先,本文使用了道理论证,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此处,本文还使用了举例论证。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4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极具说服力。
【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 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结语】
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和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净化自我、感悟人生、丰富知识、提高修养的至善秘籍。只要我们敢于怀疑这些圣贤和经典,只要我们去研究揣摩,就一定会获得极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板书设计】
【知识补充】
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1)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2)久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程颐
(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