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体会标题的含义,把握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
2. 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 理解文章主旨,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孤独之旅》,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语言运用: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审美创造: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了解作者与背景知识】(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主要作品有《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等。
2016年,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成为获得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作家。
【文体知识】
成长小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童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熟,认识到自己在世间的位置和作用”(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辞典》)。成长小说不管是铺叙环境、叙述事件还是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最终都聚焦于主人公心灵的成长、成熟,而外部世界的复杂性、人物经历的丰富性,都构成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内容,是他心灵成长的“养料”。因此,“漫游”常常是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曹文轩的《草房子》《根鸟》等小说,是我国当代成长小说的典型文本。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学校为背景,写了男孩桑桑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事件。描绘了几个孩子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第八章。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生活富裕、成绩优异,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一次意外的变故,使得杜小康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养家,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
昨天的杜小康
杜小康家:油麻地的首富,他家没有一寸土地,只开了一个杂货铺。
杜小康:个头很高,不胖,脸色红润,很健康。
一年级,他就有了一条皮裤带。四年级,他有了一辆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是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
他的成绩还特别好,谁也比不过他。
他一直当班长。
今天的杜小康
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不得不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读准字音】
【理解词语】
厚实:①丰富;富裕。②宽厚结实。③(学问等)深厚扎实。④厚。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驱除:赶走;除掉。
乖巧:①机灵。②(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①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②癔症。
【朗读指导】
播放音频
(1)听课文录音,注意正音。
(2)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阅读课文的感受。
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知识补充】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人物 少年杜小康
环境 芦苇荡 鸭群 暴风雨(孤独艰苦的环境)
情节 杜小康跟随父亲( 去放鸭 ),经历和忍受着长时间的( 孤独),遭遇了突如其来的( 暴风雨 ),最终走向( 成熟、长大 )。
梳理情节:
开端(1):交代背景,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
辍学离家
发展(2—27):杜小康跟随父亲在荒无人烟的芦苇荡安了家。
芦苇放鸭
高潮(28—49):在暴风雨夜,小康独自一人寻找鸭子,他感觉自己长大了。
搏击风雨
结局(50—52) :辛苦得到回报,杜小康有了收获。
终于长大
问题:概括杜小康放鸭过程的五个时间段
杜小康的心理轨迹
《新华字典》对 “旅”的解释是“离家在外,居留他地”,引申为“离家在外时的心路旅程”。今天,我们跟随杜小康一起来感知他孤独成长中的心路旅程。现在大家围绕五个时间段,在课文中勾画描写杜小康成长变化过程中的心理的词,再从文中找出能印证这个词的句子。
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填写下面的表格。
离开油麻地,出发时
茫然和恐惧
第5段: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到达目的地芦荡时
害怕和胆怯
第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在芦荡安顿下来时
孤独
第28段: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在芦荡时间一久
不再忽然地恐慌
第33段: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经历暴风雨后
坚强、长大
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你觉得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
曹文轩说:“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合作探究】
一个人是否成熟,就在于他能否面对现实,如何面对现实。经历“孤独”,杜小康获得了哪些成长?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鸭群的描写
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
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芦荡的描写
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风雨的描写
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
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同困难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本文的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鸭子的心理其实就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它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说一说“孤独之旅”的含义
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
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顽强、不畏惧的精神战胜了困境,真正成长起来。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得住孤独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当今的青少年: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历练,需要在孤寂中磨炼,才能长大成人。
【板书设计】
【教师寄语】
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2.读完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