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2022·甘肃天水·七年级期末)“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赞颂了秦王嬴政哪项历史功绩(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修筑万里长城
C.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D.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2.(2022·甘肃酒泉·七年级期末)“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朝(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文字
C.修筑万里长城 D.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3.(2022·甘肃兰州·七年级期末)秦始皇修建了阿房宫和骊山陵等大型工程,为此动员了70余万人,并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光死刑就有10多种;为了筹集费用,迫使农民上缴2/3的收获物。由此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B.战争频繁,连年对外用兵
C.刑法严酷,摇役、赋税沉重 D.农民起义摧毁其统治根基
4.(2022·甘肃白银·七年级期末)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与“鱼腹丹书”“篝火狐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等成语典故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之争
C.黄巾起义 D.官渡之战
5.(2022·甘肃天水·七年级期末)假如你生活在秦朝,要给朋友写一封信,所写字体最有可能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草书
6.(2022·甘肃兰州·七年级期末)汉文帝先后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以免耗损国力。这反映出汉朝
A.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B.强化军权,维护统一
C.开凿灵渠,统一岭南 D.民族团结,安定边疆
7.(2022·甘肃庆阳·七年级期末)西汉初年,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政府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
③注重农业的发展 ④重视“以德化民” ⑤推行儒学教育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8.(2022·甘肃定西·七年级期末)“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材料体现的治国理念是( )
A.以农为本 B.减轻刑罚 C.重视人才 D.以德化民
9.(2022·甘肃兰州·七年级期末)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0.(2022·甘肃庆阳·七年级期末)西汉儒学大家董仲舒曾向汉武帝进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根本动机是
A.发展社会经济 B.巩固封建统治
C.提高人民文化 D.增加国家收入
11.(2022·甘肃平凉·七年级期末)汉武帝时期,政府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统一货币 B.轻徭薄赋 C.平抑物价 D.盐铁专卖
12.(2022·甘肃酒泉·七年级期末)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3.(2022·甘肃平凉·七年级期末)“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宗教形式发动的全国性农民暴动。”这一起义
A.推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 B.主因是自然灾害的频发
C.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D.使五斗米道迅速地兴起
14.(2022·甘肃酒泉·七年级期末)东汉中后期以后,政治日益黑暗腐朽,表现为
A.七国之乱 B.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 C.外戚和丞相轮流专权 D.严刑酷法
15.(2022·甘肃天水·七年级期末)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欧的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巨大的是( )
A.董仲舒 B.张骞 C.霍去病 D.卫青
16.(2022·甘肃兰州·七年级期末)西汉时期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 )
A.今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今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今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今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17.(2022·甘肃平凉·七年级期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8.(2022·甘肃兰州·七年级期末)下图所示是纪念汉宦官蔡伦而发行的邮票,人们纪念他是因为他
A.改进了造纸术 B.发明了造纸术
C.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D.精通天文、地理
19.(2022·甘肃定西·七年级期末)华佗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着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由此可知,华佗主张( )
A.对症下药 B.保护动物 C.针灸治疗 D.运动强身
20.(2022·甘肃酒泉·七年级期末)宗教的影响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你知道我们经常听说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因果报应”“下辈子”等与下面何种宗教有关(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二、简答题
21.(2022·甘肃平凉·七年级期末)“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元素,是古老中国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称为什么?这一时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的历史人物是谁?他是哪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是它的持续时间非常短暂,有人说这是秦的暴政导致的。秦的暴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什么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是如何贯彻这一政策的?
(4)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22.(2022·甘肃天水·七年级期末)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了强盛的局面。回答以下问题:
(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强化控制地方诸侯国的?又实施哪一制度强化对地方官吏管理的?
(2)为了加强思想统一,汉武帝采纳了什么建议?把哪一家的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在长安办学校培养人才。请写出太学使用的教材。
(3)为了拓展版图,汉武帝委派哪位使者出使西域?后来又派哪两位将领带军队攻打匈奴贵族,从而开辟了河西走廊?汉武帝派出的使者在西域的民族工作卓有成效。西域最终归属西汉中央王朝。请写出西汉朝廷设立的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是什么?这一长官的设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23.(2022·甘肃天水·七年级期末)【科技创新】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方案中,中医药功不可没,追溯历史:
(1)东汉的名医_______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手术。他模仿动物姿态,创编了“_______”,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2)被称为“医圣”的_______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他写成《_________》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24.(2022·甘肃酒泉·七年级期末)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学篇)
(1)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作者是谁?
(科学篇)
(2)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是谁?
(医学篇)
(3)神医华佗有哪些医学成就,试举一例。
(感悟篇)
(4)从上述人物中,你学习了哪些精神?
三、识图题
25.(2022·甘肃酒泉·七年级期末)阅读“丝绸之路”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A.B是“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它们分别是?
(2)C地点在汉朝时期被称之为西域,它是我国今天哪个地方?
(3)当时,汉朝为加强对C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4)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
(5)“丝绸之路”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四、综合题
26.(2022·甘肃酒泉·七年级期末)某校七年级学生要开展“丝绸之路”的主题探究活动。
材料一 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材料三 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总之,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丝绸之路的起止点的名称。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初行”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分析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
27.(2022·甘肃定西·七年级期末)创新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汉初,诸侯王拥有很大的封地。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承袭所有封地。到了汉武帝时,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
材料三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籍,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家人才。
(1)结合所学识,写出材料一图示中①②③三处的正确内容。写出该图片反映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封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并简述其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其态度虽不同,但根本目的是相同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的根本目的。
28.(2022·甘肃酒泉·七年级期末)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并名列第一,你知道他是谁吗?
(2)这位伟人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你知道这位伟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吗?他所创立的学派体系被后人称为什么学派?
(3)秦、汉两朝统治者对待他的学说持怎样不同的态度?
(4)这位伟人的教育思想两千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你的学习生涯中,你觉得你老师的教学方法或你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等有哪些与这位伟人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29.(2022·甘肃白银·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史记》记载:“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
(1)材料1反应了武王实行了什么政策?
材料2: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针对材料2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是什么?
材料3:先帝怜悯边境人民长期遭受祸害,苦于被匈奴掳掠,所以在边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驻军来防御敌人。因为边防费用不足,所以才实行 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以补充边防经费。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
(3)材料3中“先帝”指的是谁?结合所学, 应该填写什么内容?
材料4: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③“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④“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4)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4中四种观点的所属学派。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题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以看出,李白歌颂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方面的功绩,故选项C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故选C。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进行分析理解,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
2.D
【详解】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而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和修筑万里长城都与“从政治上看”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宮殿、道路、建陵墓,造成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实行残酷的刑罚焚书坑儒,坑杀儒生460多人,光死刑就达10多种,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农民上缴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由此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刑法严酷,摇役、赋税沉重。C项正确;A项是灭亡原因之一,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是材料体现的原因,排除。故选C项。
4.A
【详解】依据题干“鱼腹丹书”、“篝火孤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陈胜高呼“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发动起义,A项正确;楚汉之争、黄巾起义、官渡之战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5.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6.A
【详解】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汉文帝”“除田租税之半”“全免田租”“以免耗损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迅速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强化军权违背了汉初的史实,排除B项;开凿灵渠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C项;民族团结,安定边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系农桑,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酷法等。导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①②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B表述不全,排除;汉武帝时期为加强思想教育,推行儒学教育,⑤错误,AD排除;故选C。
8.A
【详解】根据材料“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可得知,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粮食衣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黄金珠玉不能与之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反映了汉初的治国思想是重农思想,A项正确;减轻刑罚、 重视人才 、以德化民材料均未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9.A
【详解】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 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通过这项措施,王国的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是A。
10.B
【详解】根据题干“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其根本动机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思想文化方面的主张,不能起到发展社会经济、增加国家收入的作用,排除AD两项;提高人民文化不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为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一措施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题干“政府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正式盐铁专卖的结果,D项正确;统一货币、轻徭薄赋平抑物价与“通过盐业获得的利益”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C项正确;地方豪强独霸一方,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排除A项;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并非朝中大将篡夺皇位,排除B项;农民起义,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C项正确;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没有推翻腐朽的东汉王朝,排除A项;黄巾起义的主要原因是东汉后期的朝廷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的频发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黄巾起义领袖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五斗米道是当时巴蜀地区的张陵,排除 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东汉中后期以后,政治日益黑暗腐朽,表现为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符合题意;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时期,A排除;东汉时期没有外戚和丞相轮流专权,C排除;严刑酷法不是东汉时期政治黑暗的主要表现,D排除。故选择B。
15.B
【详解】根据题干“丝绸之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元元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命张骞出使西域,汉夷文化交往频繁,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由此可知,张骞为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选项B项符合题意 ;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加强的是思想控制,选项A项不符合题;霍去病和卫青是汉武帝时期大破匈奴的汉朝著名的将领,选项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 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故A项正确;新疆位于河西走廊的西侧,排除BC项;西亚位于欧洲的东侧,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故选B。
18.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A项正确;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排除B项;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属于医学领域,排除C项;蔡伦在天文、地理方面并不精通,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据此可知,华佗主张运动强身,D项正确;“对症下药”是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来的主张,排除A项;华佗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创编“五禽戏”,没有体现保护动物的思想,排除B项;针灸治疗是华佗擅长的治病方式,但与五禽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A
【详解】根据材料“……‘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因果报应’‘下辈子’……”及所学可知,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它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A项正确;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以治病来传道,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排除B项;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排除C项;7世纪初,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排除D项。故选A项。
21.(1)百家争鸣;孟子;儒家学派。
(2)暴政: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刑罚极其严酷。
(3)政策:休养生息。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徭役赋税,重视“以德化民”。
(4)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减轻人民负担,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分析】(1)
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称为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2)
秦的暴政主要体现在赋税沉重、徭役沉重。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罚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依据所学可知,汉高祖时期,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开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释放奴婢为平民。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徭役赋税,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4)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减轻人民负担,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22.(1)对诸侯国:实施“推恩令”;对地方官吏:刺史制度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张骞;卫青;霍去病;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附中央政权。
【分析】(1)
据所学知识,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法与中央对抗。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使用刺史制度。
(2)
据所学知识,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汉武帝在长安办太学,以儒家《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3)据所学知识,汉武帝为了拓展版图,委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自己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后来,国力强盛,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带军队攻打匈奴贵族,从而开辟了河西走廊。最终西域归属汉中央王朝,在西域建立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其意义是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附中央政权。
23.(1) 华佗 五禽戏
(2)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解析】(1)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手术。他模仿动物姿态,创编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2)
根据所学可知,被称为“医圣”的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他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24.(1)《史记》、司马迁;
(2)蔡伦;
(3)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任写一个即可得分);
(4)为了理想,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或创新精神(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
【分析】(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因此答案为:《史记》;司马迁。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因此答案为:蔡伦。
(3)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因此答案为: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任写一个即可得分)。
(4)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结合上述人物取得成就的过程,可以参考以下答案,为了理想,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或创新精神。
25.(1)A:长安 B:欧洲
(2)C:新疆
(3)西域都护
(4)张骞
(5)围绕“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回答即可
【分析】(1)
根据地图及所学可得出,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故A是长安,B是欧洲。
(2)
根据地图及所学可得出,西域是今天的新疆地区,故C是新疆。
(3)
根据所学可得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
(4)
根据所学可得出,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可以从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等角度作答。
26.(1) A: 长安(城市) B: 大秦(或古罗马、欧洲)(国家或地区)
(2)张骞出使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详解】(1) 依据材料一的“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故A是长安(城市),B是大秦(或古罗马、欧洲)。
(2)依据材料二的“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依据材料三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点睛】解答第一问需要熟悉丝绸之路的路线。解答第二问需要根据材料二的“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认识材料二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识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解答第三问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三总结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7.(1)①皇帝。②中央政府。③太尉。名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颁布“推恩令”。影响:削弱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或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或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
【分析】(1)
根据所学知识,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义包括皇帝制度,中央管制和郡县制,其中以皇帝制为核心,即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由皇帝掌控。因此①皇帝,②中央政府,③太尉,题干图片反映的政治制度名称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
根据材料中“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是汉武帝对地方采取措施,颁布“推恩令”,其推行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诸侯势力,起到了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作用,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
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反对除了秦史、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籍以外的书籍,也包括儒家思想;汉武帝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们作为统治者,共同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大一统。
28.(1)孔子
(2)“仁”“礼”;儒家学派。
(3)秦朝:“焚书坑儒”(或抵制儒学发展);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大力推崇儒学发展,或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4)“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学习要独立思考等。
【详解】(1)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礼”,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
(3)秦始皇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焚书坑儒,打压儒学,而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提倡教育公平),“因材施教”(主张进行针对性教学),“温故而知新”(主张及时复习),学习要独立思考等。
29.(1)分封制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分析】(1)
政策:根据材料“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及所学可得出,武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子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实行了分封制。
(2)
标准:根据材料“……‘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及所学可得出,面对存在的问题,秦政府采取了制定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的措施。
(3)
人物:根据材料“先帝……被匈奴掳掠……西汉”及所学可得出,“先帝”指的是汉武帝。
内容: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可以从汉武帝采取了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的措施等角度作答。
(4)
学派:根据材料“为政以德……”及所学可得出,材料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故①是儒家;根据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及所学可得出,材料体现了老子的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故②是道家;根据材料“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及所学可得出,材料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故③是墨家;根据材料“……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及所学可得出,材料体现了法家的思想,故④是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