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上册数学二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上册数学二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01 10:2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
教材分析:
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标准分类。
学情分析:
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不久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采取小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意义、作用及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发新知——单一标准分类
1.对比小鹿和小熊的文具店,你发现了什么(1)课件出示排列整齐,分类排放的小鹿文具店,让学生谈一谈你发现了什么?(2)课件出示排列杂乱,不按照标准排放的小熊文具店,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3)对比两家文具店,引发分类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二)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爸爸妈妈我上衣裤子冬季夏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1.学生独立思考2.全班交流(1)男女分类(2)东路西路分类(3)年龄分类质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1.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自主练习第二题: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4.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