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新课导入
一千八百年前,一位传奇人物横空出世,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上至天文下晓地理,他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他运筹帷幄,用兵如神,百战百胜,决战千里之外。
苏轼见此人惊呼:人也?神也?仙也?
然而,他和普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拳拳爱子之心。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一篇——《诫子书》,
他就是——
学习目标
壹
了解诸葛亮及其作品;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重点)
贰
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难点)
叁
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培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良好品质,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诫子书》,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聆听先哲教导,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语言运用: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思维能力:采用“自主一合作一探究”的学习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审美创造:赏析精彩句子,积累名言警句,培养学生发现美和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https://book.21cnjy.com/store/155797.shtml
了解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https://book.21cnjy.com/store/155797.shtml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许多语句影响久远。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
书
https://book.21cnjy.com/store/155797.shtml
范读
学生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考点速递
常见的考查形式:(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下列句子翻译无误(有误)的一项是( )。
答题技法:
翻译五原则——留、替、调、增、删。
答题四步骤——审清、译准、连顺、誉清。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已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译 文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品德高尚的人。
操守,品德。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译 文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增长才干。
振奋精神。励,振奋。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修养性情。治,修养。
https://book.21cnjy.com/store/155797.shtml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译 文
疾行,指迅速逝去。
岁月。
最终,竟。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又怎么来得及。
研读赏析
1.仔细阅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提出观点:静以修身
阐发观点:静的价值
正面论证(静)
反面论证(躁)
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2.梳理“静”与“淫慢”“险躁”的关系。
静
促成
相反
(成)学
淫慢、险躁、(成)枯落
3.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https://book.21cnjy.com/store/155797.shtml
4.找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志无以成学。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5.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立志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成才
惜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学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三者关系: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https://www.21cnjy.com/
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
要做到“静”,就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2.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最终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不矛盾。
(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https://www.21cnjy.com/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
在这篇《诫子书》中包含的十种力量:
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有超脱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
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
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有计划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https://www.21cnjy.com/
文言积累
夫君子之行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
古义:操守、品德;
今义:行为,行动
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不嘈杂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君子之行
古今异义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险,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惊险
治,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非学无以广才
险躁则不能治性
https://book.21cnjy.com/store/155765.shtml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古义:懈怠;
今义:指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年与时驰
淫慢则不能励精
意与日去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歌以咏志
可以为师矣
静以修身
消失
离开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介词,用
介词,凭借
去
以
学
夫学须静也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学习
名词,学业
一词多义
https://book.21cnjy.com/store/155765.shtml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词类活用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倒装句
写作特色
1.观点鲜明,层次清晰。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再如,从“静”的重要性上看,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文章层次十分清晰。
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结构梳理
诫子书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养德的要求、途径
分析
先正后反——“静”与“学”“才”“志”的关系
反面说明——“淫慢”和“险躁”的害处
谆谆告诫
修身治学
反面论述——惜时勤学,奉献社会
阐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阐发“静”的价值
主旨归纳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光,坚定意志,刻苦学习,学有所成。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拓展延伸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邓艾派使者来诱降,意欲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诸葛瞻的故事
关于“立志”“学习”“惜时”的名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
死、生、穷、达,不易其操。 ——苏轼
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能建功成事者。 ——朱棣
立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孟郊《劝学》
学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惜时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课外搜集诸葛亮生平经历和经典的故事,网上查找,也可以读《隆中对》和《出师表》,了解诸葛亮有哪些事迹,具有哪些精神。
https://book.21cnjy.com/store/155765.shtml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