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1 15:2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农业出现
生产力发展
食物采集到生产
文明社会
古代农业文明各具特色
食物物种交流
新航路开辟
农业现代化
工业科技革命
以上图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食物生产它与当时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
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落地生根:
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焕然一新:从部落到国家
——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枝繁叶茂:多元独立的农业生产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目 录
纲要知识回忆
1.按照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人类社会基本形态共有哪几种?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而原始社会按照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两个时期?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3.原始社会时期按照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一、落地生根: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1、【读图】远古人类(旧石器时代)是如何进行生产与生活?
周口店“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山顶洞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生产】使用木、骨和石制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生活】群居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不断迁徙
决 定
生产关系
生产力
从图一到图二人类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景象图
①生产方式:采集捕猎
②生产工具:木、骨、石
③居住方式:迁徙、群居
④取暖方式:用火
农耕、畜牧
定居、聚落
磨制石器
用火
农业出现
(大约1万年前)
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2)时间
距今约1万年前
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1)背景:
材料 古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力,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义》
▲ 反映原始农业的壁画
(3)农耕代表
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4)畜牧代表
西亚:距今约9000年前,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
中国: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南美:距今约60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3.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多中心且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
4.农业的出现(农业革命)有何意义?
材料一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材料二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2)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人口的增长
3.农业的出现(农业革命)有何意义?
材料三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更丰富了,生活来源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3)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聚落的形成;开始从事手工业劳动
(4)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开始发展
材料四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3.农业的出现(农业革命)有何意义?
材料五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材料六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历法,即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5)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6)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农耕
畜牧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产力
剩余产品
部落首领把集
体财物据为己有
私有制
贫富分化
剩余产品掠夺
战 争


阶级
国家
生产关系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部落首
领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
阶级 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国家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课堂练习
1. 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从以原始的狩猎采集等寻找食物的方式转化为饲养和种植,原始的种植也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而且比以前通过狩猎获取食物来源要稳定的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B. 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C. 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 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A
2. 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起,非洲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成为世界农业起源中心。这说明( )
A. 农业起源中心的多元性 B. 农业的起源具有一致性
C.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相同 D. 原始农业历史悠久
A
许多学者认为,“新石器革命”(指新石器时代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的意义胜过“蒸汽革命”。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超过蒸汽机
B.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是人类诞生的重要前提
C.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
D. 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推动了国家的产生
C
实 战 演 练
1.男女地位的变化
(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2)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二、焕然一新:从部落到国家 ——生产关系的变化
(1)产品剩余:
(2)私有财产:
(3)分化产生:
2.贫富分化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
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 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便利,把些集体财物 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
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二、焕然一新:从部落到国家 ——生产关系的变化
3.阶级社会的到来
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不断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
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把战争中奴隶的出现的俘虏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氏族社会中,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军事首领地位上升
奴隶的出现
阶级的产生
国家的出现
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
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二、焕然一新:从部落到国家 ——生产关系的变化
农业产生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氏族首领
战俘
自由民
奴隶
奴隶主
国家产生
富人
穷人
调节冲突
农业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二、焕然一新:从部落到国家 ——生产关系的变化
据教材第3目内容,分析农业革命是怎样引发生产关系变化的。
四大文明古国
1.概况
统一性:
分布在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带或靠近水源地区;
建立了政治权威和政府管理部门;
致力于保障周边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统治精英,普通民众和奴隶。
创造成熟的文化传统(文字体系、天文观测等)
多样性:
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东南亚稻米区;美洲玉米区;欧洲、中东、中亚及中国黄河流域的小麦区)
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精耕细作与休闲农耕制)
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主谷式农业与谷草式农业)
食物结构的差异
土地经营方式的差异
三、枝繁叶茂:多元独立的农业生产
2、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1)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2)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3)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北方:粟麦农业区
南南方:稻作农业区
中国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古中国文明)
北方:粟麦农业区
三、枝繁叶茂:多元独立的农业生产
3. 古代中国
生产工具进步
(土地占有)土地由君主、奴隶主贵族占有到地主、自耕农占有;
(经营方式)从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生产。
战国时期铁锄
牛耕图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理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 古代中国
都江堰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史记.商君列传》
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力,水源
(国家治理)重农抑商;
兴修水利工程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理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枝繁叶茂:多元独立的农业生产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3. 古代中国
三、枝繁叶茂:多元独立的农业生产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同,古代中国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种植格局:南稻北粟(后为南稻北麦)。
(2)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为主,土地兼并盛行(战国开始)。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战国开始)。
(4)国家治理:一方面国家通过兴修水利、赈灾和救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实行重农抑商。
(5)耕作特点:不断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
(6)产业结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情况
三、枝繁叶茂:多元独立的农业生产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三、枝繁叶茂:多元独立的农业生产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 ( )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刀耕火种 D. 精耕细作
D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牛耕、铁制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 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实 战 演 练
4、古希腊、罗马
希腊
(1)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2)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古罗马
(1)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2)长期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对外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却逐渐破产。
陶器上绘有葡萄酒
4. 古代希腊和罗马
赶集的古罗马农民
古希腊陶瓶
食物生产的区域差异
(经济结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
古希腊陶器上人们采摘葡萄
三、枝繁叶茂:多元独立的农业生产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5、古代美洲——玛雅文明
①食物生产:
②社会生活:
印第安人农耕图
浮动园地
独特的阿兹特克农耕
二、因地而异 文明走向多元化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 马铃薯。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贵族私有 村社公有 家庭份地)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落地生根:
从采集到生产
(二)焕然一新:
从部落到国家
(三)枝繁叶茂:
从单一到多元
(1)采集渔猎时期
(2)原始农业和畜牧出现
(3)农业出现的影响
(1)男女社会地位变化
(2) 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3)阶级分化和国家产生
(1)古巴比伦
(2)古埃及
(3)古代中国
(4)古代希腊和罗马
(5)古代美洲
生产力
发展
生产关系
变化


反作用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