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小小运动会:8加几
【教材解读】
《8加几》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的内容。教材以运动会场的一角,学生领饮料为契机,引导学生发现信息,并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进而引出对“8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探究。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基本的方法已经理解、掌握,是20以内的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后运算知识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8加几”的运算意义,能比较熟练地进行“8加几”的口算。教学难点是在熟练计算“9加几”的基础上,学会用迁移的方法解决新问
题,推导新算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计算“8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入信息。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9加几”的加法,老师这里有几道口算题,有信心完成吗?出示口算题: 9+3=7+9=6+9= 9+9=2+9=9+5= 9+1=8+9= 9+4= 9+6=
学生活动:读算式,说得数。关注学生是否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能否熟练计算。提问: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吗?凑十法确实能帮我们很快算出“9加几”。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加法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8加几”的知识基础是“10加几”、“9加几”,设计口算环节来导入新课,题目虽然简单,但是节奏快,做到了既能有效组织教学,又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加法问题:(1)两组一共领多少瓶饮料?(2)两组一共领多少瓶矿泉水?学生活动:寻找数学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关注学生是否能找到数学信息,是否能提出相应的加法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根据领饮料情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出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从生活情境中进行观察、思考,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潜能。让学生选择、梳理信息并提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选择信息,解决问题。
先来看这个问题:要求“两组一共领多少瓶饮料”,需要用到哪些信息? 学生找相应的数学信息。出示:一组领8瓶饮料,二组领7瓶饮料,两组一共领多少瓶饮料?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式:8+7= 7+8= 提问:为什么列加法算式?明确:求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要用加法。关注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2.思考:8+7等于多少,你能不能用小棒表示出自己的想法呢?操作:请大家用小棒代替饮料,摆一摆,看看怎样计算8+7。
学生活动:操作小棒,思考怎样计算8+7。关注学生是否用心思考,注意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鼓励学生表达交流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交流算法,明确计算过程。
学生活动:展示交流摆小棒过程。第一种:接着一个一个地数。第二种:从7根小棒里拿出2根给8凑成10,再把1个十和剩下的5个一合起来是15。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交流自己的做法。课件演示这种摆法,用算式把摆小棒的过程表示出来。明确: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前面计算“9加几”时用过的凑十法。第三种: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也能凑成十的?学生说,课件演示:把8分成3和5,3和7凑成十,10加5等于15。关注学生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
【设计意图: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大胆探索。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说一说,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让学生从直观操作中抽象出算法,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多说计算过程,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达到以说促思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多种方法的体现,尊重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起了推动作用。】
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观察前两种算法,比较异同。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 为什么 学生活动:交流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看来同学们都比较喜欢凑十法,观察这两种凑十法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点呢?明确:虽然一个分7,一个分8,都是为了凑成十。关注学生能否作有效的比较。
那7+8等于几?怎么来计算?学生活动:交流7+8的计算方法。观察:7+8的计算方法和前面8+7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明确:虽然交换了加数的位置,但都是把8和7合起来,所以它们的和不变。关注学生能否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方法之间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为学生思维的提升提供了台阶。由8+7=15想7+8等于多少,渗透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促使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与运用。】
解决第二个问题,巩固算法。来看这个问题: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矿泉水?需要用到哪些信息?怎样列式?学生列式:8+6= 6+8= 不用摆小棒,你会算吗?交流算法:8+6=14,用凑十法,把6分成2和4,8加2等于10,10加4等于14。那6+8的和是多少呢?为什么6+8也等于14?关注学生对“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是否已经理解。明确:在加法里,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在刚学的“8加几”的计算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加法计算,为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同时也运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结论,解决了6+8的问题,学生进一步享受了数学带来的乐趣。】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8加几。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几个问题。(1) 移一移,算一算,学会解决问题。①出示冰淇淋图片:一共有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活动:说想法,移动冰淇淋。②一共有几个面包?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活动:说想法,列式。关注学生是否明白“凑十”的道理,会不会学以致用。(2)圈一圈,算一算。把你的想法在图上圈一圈,让大家一眼能看出来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活动:在课本上先圈一圈,算一算,再交流。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凑十法”的算理,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拆小数,凑大数这一简便方法。提问:为什么不把8拆开,和4凑成十?
小结:我们习惯上把小数分开,和大数凑成十,这样更好算。(3)填一填,想一想。学生活动:填得数,独立完成。说说有什么发现?明确: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1,和就多1。
关注学生在计算中是否能用心思考,发现规律。(4) 比一比,算一算,看谁算得快?8+9= 8+4= 8+7= 9+3= 9+8= 4+8= 7+8= 3+9=学生活动:独立计算,交流发现。明确:每一组两个加数都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空间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尽情表达、交流,引领学生向思维的深处迈进。练习的设计,层层深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学生思维的提升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了促进作用。】
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活动:交流收获。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表现非常棒,不但找到了“8加几”的计算方法,还有很多新的发现,希望大家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