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清平乐·村居
——解读宋词中的田园风情
目 录
识·知人论世
壹
解·词之内涵
贰
观·词中景象
叁
品·景之特色
肆
究·绘景知情
伍
陆
拓·日积月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识·知人论世
淳熙八年被劾职,他退居乡间,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静的生活。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词人晚年遭受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村居
解·词之内涵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词有什么特点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
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
词和词牌
本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上片
村中环境:
村中人(老夫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下片
(动作)
大儿:
中儿:
小儿:
锄豆草
织鸡笼
卧剥莲蓬
观·词中景象
品·景之特色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注解—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景色,词人巧妙地将它们组合成一幅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有田园特色。
你能从这些景物中读懂了什么?
品·景之特色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注解—相媚好: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
为什么要描写老公公、老婆婆闲聊之景?
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品·景之特色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注解—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对大儿子和二儿子农忙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写大儿子和中儿子的勤劳,是为了为下一句,小儿子的天真、活泼的形象埋下伏笔。
品·景之特色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无赖—本词中指顽皮淘气
最有趣的是小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词人是如何描绘小儿子的?
“卧”字的用得极妙。
它把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词人为什么喜欢小儿子?
“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
究·绘景知情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村居
拓·日积月累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思考,这首《村居》有何特色呢?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