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田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33题,满分100分,共4页。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粘贴到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mm黑色中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生产工具的改进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人工取火的发明
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 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C.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3、战国时期,齐宣王在齐国都城设立了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官办学术机构——稷下学宫。各家各派在这个学术王国之中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这一状况
A. 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B. 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 打破了学术垄断的局面 D. 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分裂
4、老子追求的是一种“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这实质上是
A. 主张社会倒退 B. 反对人们过分享受生活
C. 对社会的批判 D. 追求精神的自由与满足
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6、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
A. 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 B. 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
C.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 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
7、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 颁布“推恩令”
C. 设置刺史 D. 实行三省六部制
8、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 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 察举制度的实施
C. 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 监察体系的改进
9、两汉时,桑树种植以黄河流域为主。东晋时,长江以南的太湖、鄱阳湖流域的桑树种植得到推广,这些地区蚕一年达到四五熟,能进行高等级丝绸的生产。这可用来说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区域经济的平衡
C.南方地区的开发 D.经济结构的调整
10、西晋鉴于(曹)魏朝的薄待宗室,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同姓王可以“入秉机衡,出作岳牧”。此举( )
A. 稳固了西晋统治秩序 B. 埋下了国家祸乱之源
C. 清除了魏朝残余势力 D. 强化了封建等级制度
11、隋文帝的历史存在感相对较低,美国学者麦克 哈特却将他与秦始皇、成吉思汗一起编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这主要是因为隋文帝( )
A.正式确立科举制 B.开通京杭大运河
C.缔造“开元盛世” D.实现国家大一统
12、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A. 唐初北方无边患 B.唐朝实行无为而治
C. 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13、隋唐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③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他所指的这一制度是( )
A. 科举制 B. 世官制 C. 察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15、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施两税法,规定: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年夏、秋两季纳税。其最主要的社会影响是( )
A.抑制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 B.增加国家支配土地的数量
C.促进以庸代役广泛推行 D. 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下列作品属于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的是( )A.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B. 柳公权的《金刚经碑》
C.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D.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17、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 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 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 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 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18、宋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又以转运使、提刑、提举常平、安抚使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些措施( )
A. 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 B. 阻碍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使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19、中国文人山水画强调意境,表达作者的情感,北宋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南宋的只有“残山剩水”,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宋偏安一隅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宋代重文轻武 D.作者的主观意识
20、《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中对古代史某一政治制度做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平时出猎、战时作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 行省制度 B. 南北面官制 C. 四等人制 D. 猛安谋克制
21、辽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但各民族人民互迁、杂居现象也更为普遍,中华民族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下选项是其重要见证的有①元朝把黄河流域的女真族和契丹族也称为“汉人”②回族的形成③汉语成为各族人民通用的交流工具④民族矛盾的消失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 ③对外贸易频繁,转为海路为主 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3、宋人朱彧在其《萍洲可谈》中记载:“近世宗女既多,宗正立官媒数十人掌议婚,初不限阀阅。富家多赂宗室求婚,苟求一官,以庇门户,后相引为亲。京师富人如桶商张家,至有三十余县主。”这反映了宋朝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门第观念淡化
C. 放松了对于社会的控制 D. 官僚队伍膨胀
24、宋代文人士大夫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他们运用儒家伦理规范族人、家人的言行举止,以期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这说明宋代儒学( )
A. 逐渐走向僵化 B. 已成为官方正统哲学
C. 趋于世俗化 D. 迎合了市民阶层需要
25、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现存于甘肃武威市博物馆。推测该经是宋仁宗年间(1141~1195年)印本。“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有的行格歪斜,行距宽窄不一等。据此可知
A. 雕版印刷已走向衰落 B. 西夏印刷技术落后
C. 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品 D. 印刷术已普遍应用
26、明太祖采取了一项政治措施后,使得皇权定于一尊,文官与皇帝之间,无复汉代与宋代可见的制衡。绝对的皇权,保护了保守主义,以致质疑当时制度的思想,都难逃政治权力的压制。该措施是指( )
A. 设立内阁 B. 设军机处 C. 废除宰相 D. 密折制度
27、“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史学家戴逸评价康乾盛
A.古今的历史变迁 B.政治经济的互动
C.中外的历史比较 D.民族意识的消长
28、据测算,清康熙二十四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6亿亩,到乾隆去世已增至105亿亩,农作物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材料说明了
A.政府鼓励农民开屏荒地 B. 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
C. 传统农业仍未实现转型 D. 高产作物对抗灾有重要作用
29、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奴隶制生产关系
30、明清时期,以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小说蓬勃兴起并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白话文已开始流行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商品经济发展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二、主观题(共3小题,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共12分)
材料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汉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16分)
材料一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中外笼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
材料二 “中书不知与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之不足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若通而为一,则可以计较兵积多少,财用有无,不至于冗。
-----摘自《蔡忠惠公文集》
材料三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引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官659人,约占91%。
------摘编自《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宋朝官制有何特点?其目的何在?(4分)
(2)从材料二、三可看出宋朝这种官制导致什么弊端?(6分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本题共12分)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
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 ——顾炎武
请回答:
(1)据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3分)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6分)
(3)指出上述认识给我国经济思想带来的变化。(3分)
答案:B B A C B DADC B D D D A D D D DA D ADDBCC CCC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