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个性化辅导授课教案
内容(课题):滑轮
教学目的
(1)辨认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 (2)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知道滑轮组的特点 (4)会使用滑轮组解决简单问题
重难点:使用滑轮组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要点: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 = 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 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 /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 /n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 n(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hG(或vG)
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 / 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说明:1、如图甲:F=1/5(G物+G动), SF=5hG; 如图乙:F=1/4(G物+G动), SF=4hG
2、如图1、图2中:(1)当n为奇数时,采用________法。(2)当n为偶数时,采用________法。
甲 乙 图1 图2
二、针对训练
1、如图3为家庭手摇升降晾衣架结构图,当顺时针摇动手柄时,横梁上升。下列滑轮属于动滑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图3
2、如上图(a)所示,物体B重100N,在力F作用下匀速上升时,F应等于___N。(不计摩擦)
3、 如上图(b)所示,物体A重为100N,挂重物的钩子承受的拉力是____N。人匀速拉绳子的力是____N(动滑轮自重不计)
4、如图所示的四个滑轮组中,图___可省一半力,图___最费力,图__和图____用力大小一样。
A B C D
5、如图4所示,物体A重G=80N,在F=60N拉力下匀速前进,此时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等于____N。(滑轮自重及绳子与滑轮的摩擦不计)
图4 图5
6、如图5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60牛,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
A.60牛 B.120牛 C.20牛 D.180牛
7、如图6,物体的重G=100牛,当滑轮在恒力F的作用下以1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物体的速度和作用力F分别为( )(不计滑轮重和摩擦)
A.0.5m/s,100N B.1m/s,50NC. 2m/s,200N D. 4m/s,100N
图7
图8
图6
8、如图7所示,用F为30N的拉力,通过滑轮组拉着重为300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以0.5m/s的速度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拉力F的功率为 W.(不计绳和滑轮的重力以及滑轮轴承和滑轮与绳子之间的摩擦力)
9、如图8所示,一个工人用滑轮组提起1200 N的货物,所用的拉力是500N,绳的自由端在5 s内被拉下3m。求拉力的功率.
10、(2012中考预测题)如图9所示,每个动滑轮的重均为20 N,横杆重不计,滑轮和轴之间的摩擦不考虑,现用此滑轮组匀速提重G=760 N的物体,那么需要施加的动力F是( )
A.200 N B.180 N C.190 N D.170 N
图9 图10 图11
.11、一人利用如图10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450N的物体,若每个滑轮重50N,人重600N,不计摩擦力,则人对地面的压力是( )
A.600N B.450N
C.433N D.350N
12、如图11所示,吊篮的重力为400N,动滑轮重为50N,定滑轮重力为40N,人的重力为600N,人在吊篮里拉着绳子不动时人需用力
A.218N B.220N C.210N D.236N
13、磅秤上有一个重1500N的木箱,小明站在地上,想用如图29(甲)所示的滑轮组把这个木箱提升到楼上,可是他竭尽全力也没有提起,此时磅秤的示数为40kg。于是他改变滑轮组的绕绳方法如图29(乙)所示,再去提这个木箱。当木箱匀速上升时,小明对地板的压力为100N,不计轴摩擦和绳重,取g=10N/kg。求小明的体重。
14、如图所示,是使用汽车从湖水中打捞重物的示意图。汽车通过定滑轮牵引水下一个圆柱形重物,在整个打捞过程中,汽车以恒定的速度v=0.2 m/s向右运动。图乙是此过程中汽车拉动重物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设t = 0时汽车开始提升重物,忽略水的阻力、绳重和滑轮的摩擦,g取10N/kg。求:
(1)重物露出水面前,汽车拉重物的功率;
(2)圆柱形重物的密度;
(3)水对湖底的压强(整个过程中,湖水深度不变)。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