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黄兆戈
广西北流市白马初中 邮编:537419 电话:15878501288
一、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选自初中(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者是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本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诗中景物清新,民风淳厚,意境淡远,诗中有画,犹如世外桃源一般。作者厌弃官场之意、远离红尘之心和隐居山林的闲适之情蕴藏其中,全诗以情驭景,情景一体, 恬淡清新,物我两忘。
二、设计思想:
通过反复阅读,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
2、能力目标: 感受诗歌意境,学习鉴赏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探究,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四、教学重点:王维诗艺术特色。
五、教学难点:王维诗的禅意。
六、教学准备:《鸟鸣涧》《竹里馆》原诗、《山居秋暝》朗读磁带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谁能说出几句关于写秋的诗句呢?(学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归;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老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提到秋,人们往往会产生愁苦凄凉的悲秋情绪,而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却跳出了传统的审美视野,营造了一个胜似春朝的明快舒朗、清新怡人、自由空灵的慕秋意境。让我们共同欣赏《山居秋暝》,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人描摹的圣洁的山水田园!
2.指导朗读、疏通诗意。
播放《山居秋暝》朗读磁带,教师讲述诗歌朗诵基本技巧,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附着在语言上的情感。师生一起诵读课文。
3.赏读再创、激发想像。
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想像,利用绘画和描写等方式进行再创造,体味诗歌意境美及“诗中有画”的特点。
①让同学根据诗句运用描写进行创造性解说诗意。
②每个学习小组根据诗意共同绘一幅《山居秋暝》图。
4.合作探究、学会感悟。
老师:在初步感受诗的意境美之后,我们看到如此清新美丽的一幅山水画,那么诗人是否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呢?
通过先自主、后分组合作、探究来分析诗歌,把握诗歌深刻的韵味,提高对诗歌的感受能力。通过了解王维资料及诗歌创作背景来理解诗句含义及诗歌主题,从而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5.对比讨论、学会赏析。
通过对比本诗与《鸟鸣涧》《竹里馆》在语言、内容、意境上的异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也初步领略王诗的禅意。
鸟鸣涧 竹里馆
王维 王维
人闲桂花落。 独坐幽篁里,,
夜静春山空。 弹琴复长啸。
月出惊山鸟, 深林人不知,
时鸣春涧中。 明月来相照。
明确王维诗艺术特点:
①诗美如画,画中有诗。
②寓静于动,以动显静。
③意象空灵、境界清幽,清新澄净。
6.拓展延伸、能力迁移。
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赏析王维的另一首诗歌。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明确:全诗恬淡清新,写得极富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7、总结收获、积累经验。
要求同学们就学习本诗谈谈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价值观等方面。
八、教学反思与回顾:
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较为活跃,效果甚佳,但学生迁移能力有待提高
九、附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山水诗)
王维
山 居
首联 点题〔 〕总写
秋 暝
颔联 月、林泉――静
颈联 喧、动、归、下――动 〕诗中有画
尾联 抒怀――留(归隐) 归隐山林图
雨后初晴图
明月松林图
明月清泉图
浣洗晚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