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北流市白马初中 黄兆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二、重点与难点
1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准备
1、《小白杨》录音带
2、《白杨礼赞》录音带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作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是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茅盾同志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著名的短篇小说有《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二)播放《小白杨》,朗读课文。
(三)学习新课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yān)虬枝(qú)
婆娑(suō)秀颀(qí)倔强(jiàng)
二、探究文本。
(一)整体感知:
1、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2、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
(二)局部探究:
第5节:①白杨树的外形是怎样的?
②从哪几个方面写它的外形?
③它的内在气质是怎样的?
第7节: 文章用了什么句式来揭示这一象征意义?
运用了由四个反问句式组成的排比句。
难道------只觉得-----树?
难道------就不想到------北方的农民?
难道------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哨兵?
难道------不更远一点想到------精神和意志?
你能把这些句子改成陈述句吗?先由同学自言自语,然后小组说,再班上交流。
3.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4.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
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5.小结。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
五、谈谈收获: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从以下三个方面谈: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布置作业
作者从白杨树身上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在抗日战争表现出来的那种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景物或事物让你想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呢?请将你的 所思所感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七、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环境美——雄壮伟大
不平凡 形态美——力争上游 象征美——人与精神
精神美——不折不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