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二年级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二年级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24 14:2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读课文理解词句
18 宝镜
教学目标:
识记“婆、递、揭、拨、试、绩、抚、摔、砸”9个生字;书写“婆、递、拨、绩、抚”5个汉字。
积累“抚摸、揭开、递还”等7个词语。
能正确朗读课文,重点读好“我”和婆婆的对话 。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不劳而获是不足取的,成绩和财富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读好重点段落,特别是读好“我说话时的语气。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我”对待宝镜的态度为什么前后不一。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小朋友,在奇妙的童话故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宝物,它们都有着神奇的作用。(师出示一种神奇宝物并示范说,然后出示多种让学生选择说)
句式:( )可以( ),真( )!
2、这些宝物真神奇。(出示:两幅图)瞧,这两样宝物你认识吗?(出示名称)
出示课题,齐读。
说明:利用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话“( )可以( ),真( )!”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口头填空:
一位老婆婆下坡时摔倒了,我( ),老婆婆( )。
当老婆婆( ),我( )。于是她又( ),我( )。
2、交流。
(1)个别说。(学“递”,了解递的含义)
(2)自已说。
说明:通过一个练习的设计,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为重点段落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3-5小节。
1、自由读。了解“点金盒”神奇的地方。(出示第3节)
(1)个别读。(“点金盒”的神奇之处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点石成金)
板书:点石成金
(2)读读、圈圈。(作者在告诉我们“点金盒”的神奇之处时,准确地用了一连串的动词,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3)边读边做动作,进一步感受“点金盒”的神奇。(学“揭”,做动作了解词义)
2、师生合作读第4、5节。
出示:我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谢谢你,我可不要这样的钱。”
(1)个别读。
出示图片 拨浪鼓(动作演示:头摇得像拨浪鼓)
(2)学“拨”。(做动作:拨算盘、拨弄头发)
(3) 指导朗读。
(4) 齐读。(做动作)
3、“我”为什么不要点金盒?
(板书:不要 不劳而获的钱)
(二)学习第6—13小节。
1、自由读,了解宝镜神奇的地方。(出示第7节)
(1)个别读。
(2)你知道宝镜的神奇之处吗?(板书:看考题)
2、面对如此神奇的宝物,我为什么不要呢?让我们来读读“我”与老婆婆的对话。
3、师生合作读第8、9小节。
4、出示“这样的成绩是假的,我才不要呢!”
(1)个别读。
(2)男生读。
(3)“这样的成绩“是指怎样的成绩?(板书:虚假的成绩)
师:这样的成绩是弄虚作假,我不要。(板书:不要)
5、现在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不要宝镜的原因了吧!
6、老婆婆见我又摇头,叹了口气,说(学生接读第10节)(出示第10节)
(1)有谁会要这两样东西呢?
(2) 出示句子: 我一听,立刻说:“我要,我要!”
指导朗读。
7、理解“我”为何前后的态度截然不同。
现在你应该明白“我”为什么一会儿不要宝镜,一会儿又急着要宝镜的原因了吧!
8、得到宝镜后的我是怎么做的呢?(出示第13节)
(1)自已读。
(2)读了这节后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我先轻轻地抚摸宝镜,又狠狠地一摔呢?)
(3)谁来做做这两个动作。
(4)做这两个动作的时候心情肯定是截然不同的,那是怎么回事呢?
出示:我拿起宝镜,轻轻地抚摸了一阵,心想:( ),可转念又一想:( ),于是我把宝镜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将它砸得粉碎。
(3)学习生字:摔、(书空)
(4)出示生字“揭、拨、抚、摔”。你发现了什么?(做动作)
(5)齐读。
说明:抓住句子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来读懂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进而在说话训练中表达出来。另外,让学生质疑,目的是引导学生能够找出“我”态度前后不一,并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重点语句,品味“我”诚实的品质。
四、总结全文。
尽管这两件宝贝神奇无比,可是不劳而获的财富,虚假的成绩是不能要的,成绩和财富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板书:成绩和财富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
板书设计
18 宝镜
点金盒图片 点石成金 不要 不劳而获的钱
宝镜图片 看到考题 不要 虚假的成绩
成绩和财富都应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