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体量与力量
--雕塑的美感
雕塑的美感
一、体态美
二、体量美
三、力量美
一、如何感受雕塑的体态美
雕塑的形态美
形态:形式或者状态,指的是事物存在的样貌或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大理石 高2.04米
公元前100年
石灰石 高11.1厘米
公元前2.8万年
思考:
这两件作品的形态有什么差异?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米洛的维纳斯解读
维纳斯形态分析
一:神态
优雅从容,和谐安静
二:比例
八头身
上下比例
3.63:5.85≈0.617
三:动态
凹凸有秩,体态优美
思考体验:米洛的维纳斯在断臂前
手臂如何摆放,其姿态会协调优雅?
沃尔道夫的维纳斯
一:神态
五官简约
二:比例
五头身
三:动态
肥胖臃肿,体态硕大
奥地利沃尔道夫附近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一个带有红赭色彩的鲕粒石灰石雕刻,雕刻高约11厘米,描绘的是一个旧石器时代的女性。
雕刻面部、手脚等细节表现粗糙,头部仅刻有卷曲的头发,手臂细小、下腹肿胀,乳房、臀部等女性特征形象极为夸张,学界称这一雕像为沃尔道夫的维纳斯。
关于“原始的维纳斯”的雕刻目的,学者意见并不一致,一般认为它们用于宗教仪式,具有祈求生殖的目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些雕刻是女神崇拜宗教的萌芽,但也有学者认为他们是两性玩具、护身符甚至是自刻像。不管其用途是什么,这些雕刻具有单纯化和抽象化的倾向,它们是最早的雕刻艺术,在雕塑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食物短缺的时代,增加的脂肪组织是孕期的能量来源,肥胖的妇女比营养不良的妇女能够更好地分娩和用母乳喂养下一代。一些发现的雕刻显示出磨损的迹象,这表明它们代代相传,由一代传给下一代,成年的少女可能由她们的母亲那里继承了雕刻,提醒她们如何保障后代的生命得以延续。这些雕刻在人类最困难的时期作为精神象征,在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击鼓说唱俑体态美分析
神态:夸张陶醉忘情
动态:手舞足蹈的表演
姿态:舞动
中国古代的雕塑“尚意”,力求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
二、如何感受雕塑的体量美
雕塑的体量美
指的是体积尺度在艺术领域也指作品的禀性和气量。
体量指事物的体积、尺度,在艺术领域也指作品的禀性和气量。雕塑体量的大小与所处时代、塑造主题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雕塑是现实的空间艺术,它制作于真实的空间,最终也存在于真实的空间。东西方雕塑作品不断探索着空间与结构关系的新形式,如以透雕、浮雕或半浮雕为表达手法的雕塑作品,即为其中的代表。
体:
体积:指的是雕塑作品的大小
雕塑作为体量的艺术,是由雕塑的实体性决定的。体量是体积与量感的结合。量感是雕塑作品所唤起的量的感觉,通过作品给人以超重或失重的感觉。雕塑形体的量感,是对材料原本质量的超越。体与量并不总成正比关系,正如一团大棉花与一块小石头,并不需要通过称量去比较轻重。真正的宏伟并不是规模的宏伟,真正的量感也不是仅通过尺寸的大小所决定的。
量:
量感:指的是雕塑作品的内在情感寄托
思考:体积大小和量感大小存在必然关系吗?
秦汉时期的雕塑,追求较大的体量和充沛的气势,雕塑作品中的张力、气势和体积所展现出的拙重、粗犷之气度,显示出这一时期的文化精神。如秦兵马俑、汉奔马等体现了寓美于朴的美学追求。唐朝时期的雕塑作品,则在体量中体现雄浑豪迈的大唐气度,如唐三彩、《卢舍那大佛》等作品,体态健美,造型逼真,体量无论大小,都充满张力。
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人物一武则天为参照雕刻。
作品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卢舍那大佛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大卢舍那像龛[5],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卢舍那大佛视频解读
秦始皇兵马俑
兵马俑,即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又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秦始皇兵马俑酒店
兵马俑镇墓兽
马踏飞燕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
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急速向前的动势,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之上,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
马踏飞燕视频解读
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刻家米隆于约公元前450年雕刻的青铜雕塑,原作已经丢失,复制品现收藏于罗马国立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
《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具有表现力的瞬间。
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也是研究古希腊雕刻的重要资料
掷铁饼者视频解读
雕塑的美感与体量的大小有关系吗?
思考
有:不同体量的作品给人不同的美感体验,作品内在的情感也是作品美感表达的一方面...
没有:美感是说美术作品的样貌,体量说的是作品的大小及情感表达,不是同一个评价标准...
三、如何感受雕塑的力量美
雕塑的力量美
雕塑除具有体量感 以外,同时也是一种“力” 的艺术。从内容上看, 雕塑最适合表现生命的力量 感;从形式上看,雕塑 通过形体结构能产生一种视 觉上的张力。无论再现 性还是表现性的雕塑作品,都以传达外在的或内含的力来构成作品。古今中外的雕塑家都试图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作品内在的力量和风骨。
韦陀像
韦陀像
表情:眉头紧锁,怒视前方
动作:右手握拳,昂首挺胸,
丁字站立,威风凛凛。
服饰:身披甲胄,身缠腰带。
思考:韦陀像的力量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拉奥孔群像
拉奥孔群像是理性节制情感原则的代表作品。情感对理性的冲击和理性对情感的节制,在此得到了富有内蕴的体现。不同的“力”体现在形式与内容之表,又隐含力量于挣扎的个体之内。
表情:痛苦,狰狞。
动作:奋力挣扎。
拉奥孔群像力量感的体现
说说他们的力量美是如何体现的?
雕塑作为力的艺术,最适合表现生命的力量感,形式上通过形体结构构成一种视觉上的力量关系。温克尔曼说“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就人物形象而言,东西方雕塑都注重人体结构的表现力,通过人体的变化来传达某种情绪,因此人的形体动作、转折变化尤为重要。如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大都呈现着这样的形态,其运动尚未展开,力量却迅速觉醒。
小结:
雕塑的美感
一、体态美
二、体量美
三、力量美
拓展,感受贝尼尼雕塑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