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3、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二、教学重点:分析邓稼先的品格。
三、教学难点: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四、教法与学法:讨论启发式、读写结合法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查找资料,了解邓稼先、杨振宁、奥本海默的有关情况;自学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激情导入。
1、导入语:2018年4月14日凌晨,一道异常刺眼的白光划过夜空,打破了叙利亚首都的平静,睡梦中的人们被巨大的爆炸声惊醒。美英法三国对叙利亚发动了侵略,一共发射了110枚导弹。
2、播放视频
3、与他们相比,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宁、和平、幸福的国度,是千千万万个祖国英雄无私的奉献让我国拥有令人不敢小觑的实力,请看图片,一起来感受祖国的强大。
4、观看图片。
二、人物简介。
1、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杨振宁(1922-),原籍安徽,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芝加哥大学博士,历任芝加哥大学等校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三、揭示教学目标。
四、学习新课。
(一)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二)自主探究。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堂检查预习)
2.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1)概括:六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概述百年屈辱历史,引出杰出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
第三部分:突出表现邓稼先忠厚朴实的人品
第四部分:从另一侧面表现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具体表现邓稼先默默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高度赞扬和缅怀邓稼先。
3、文章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我不能走”
(三)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第一、第三部分。
1、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作者把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做了怎样的对比?为什么对比着写?
更能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4、课文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引用古文,渲染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侧面烘托邓稼先无私奉献、身先士卒的精神,增加悲壮色彩。结尾处引用歌词,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华男儿,他有着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四)畅谈感受
杨振宁把纪念邓稼先的深情融入了文中,请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一)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人物传记的写法:
1、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下来写,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3、扬长避短。
六、拓展延伸,灵感放飞。
张爱萍将军在给邓稼先的挽诗中写到:“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邓稼先 带给我的——
心灵的震撼
生命的感悟
人生的启迪……
七、课堂检测,仿句练习。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仿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凋零的落叶,飘飘荡荡,没有方向。
八、推荐阅读。
《比一千颗太阳还亮》
《怀念稼先》
《半个世纪的友谊》
九、板书设计。
邓稼先
原子弹
任人宰割 站起来了!
忠诚纯正,无私无畏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权劝学》知识点预习学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一、文题解读
题中“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劝学”是勉励别人学习的意思。题目交代了文章记叙的主要人物和核心事件。
二、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是其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知 识 重 点
一、全文展示
孙 权 劝 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讲述孙权勉励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善于劝学,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三、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为王侯的自称;今义为孤单,孤独。
博士:古义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为学位名称。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为历史;今义为过去的事情。
3.即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为另外;今义为更加。
四、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完整句子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五、成语链接
1.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2.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六、思考探究
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平易近人,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于劝说;一位有幽默感的明君。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3.本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①通过讲述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②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③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④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简单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学习的过程。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不过希望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我更忙?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裨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重新拭目相看了,大哥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辞。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