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 每题2分,共80分。 每题只有-项最符合题意
1.某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是( )
A.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
B.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
C.云南省出土的元谋人化石
D.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
2.考古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对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下列有关良渚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仍然处于旧石器时代
B.是奴隶社会繁荣时期
C.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D.此时私有制已经产生
3.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史记五帝本纪)》曾记载:帝尧"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其中“九族' 是与邦国君主家族血缘关系最近的宗族集团,即所谓“帝之九族”。据此可知,万邦时代( )
A.已呈现血缘宗法的家国特征
B.具备了国家的基本形态
C.奠定了多元一体文明的基础
D.体现出聚族而居的特点
4.商朝时期,中央王室与各族首领组成管理阶层;地方派遣的职官和归服方国诸侯,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即使与地方上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
B .王政统治得到一定强化
C.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新体制
D . 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5.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由此可知,商鞅变法( )
A.重视教化 B.依法赏罚 C.讲究策略 D.强调等级
6.战国晚期的一位思想家,对秦国政治十分推崇,明确指出“法者,治之端也”,但其又强调法治应建立在礼治基础之.上,是为礼治服务的。该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邹衍 D.韩非子
7.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 )
A.道德观念的差异
B .所处政治环境不同
C .政治立场的分歧
D .政治思想完全对立
8.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 .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 .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9.《史记》记载,陈胜、吴广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湖北云梦出土秦简记载,按照秦律,陈胜、吴广并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 )
A.文献资料必须依赖考古佐证
B.历史真相不可能真正被认知
C.历史研究需 要通过多方采证
D.考古是认知历史的唯一途径
10.汉兴之初,汉高祖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儒道思想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B.儒学开始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显学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西汉统治阶级适时调整文化政策
11.汉武帝时期,每年八月都要举行宗庙大祭,皇帝召集诸侯祭祀时,大祀日饮酌酒,诸侯献金助祭。凡诸侯所献贡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该规定( )
A.利于调节各郡国之间关系
B.加强了朝廷的权威
C.表达了对祖先神灵的敬畏
D.收回了地方铸币权
12.《贾谊●治安策》记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
A.察举制 B.封国制 C.郡县制 D.推恩令
13.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A.皇帝幼龄即位 B.宦官外戚专权
C.黄巾军大起义 D.地方军阀割据
14.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 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根源于大-统的政治体制
B .离不开政府力量的支持
C.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
D .受到宋明理学的推动
15 .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加强了经济控制
C.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
D.解除了国家威胁
16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 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
D .大-统观念深入人心
17.岭南客家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宋元之后,随着--些望门贵族和文人骚客来到南方,促使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客家文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古代中外交流的加强
B .魏晋时期五族内迁的促进
C .北民南迁的不断推动
D .中原儒家思想的不断扩展
18.魏晋时期士族如与庶人通婚,就会成为门阀之玷(污点)。如与比庶人地位还低的工商杂户通婚,则将被降籍甚至被加罪。这一现象说明此时( )
A.世家大族垄断政权
B.门阀制度导致了阶层固化
C.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D.九品中正制影响门门第观念
19.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20.隋文帝统治初期,曾派人巡视河北五十二州,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裁汰了约十分之三的地方冗员:他制定的隋律,“以轻代重,化死为生”。这反映出隋初( )
A.政体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B .科举考试腐败初露
C.社会治理呈良性发展趋势
D .吏治法治比较公正
21.“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 大运河D.兴建洛阳城
22.下表是唐朝皇帝曾举行的一系列尊奉老子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道教的官方正统地位
B .神化皇室以提升皇权神威
C .削弱儒学主流思想的根基
D . 寻求长生不老的养生秘术
23.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时期,建造初期,石窟内雕塑在原偏祖袈装基础.上加右肩搭一-角,形成中国特色的半偏袒袈装。随后,洞窟佛像袈裳样式逐渐由紧窄变得宽松,直至褒衣博带的双领下垂式,面容也渐变为中国高士形象的秀骨清像型。这反映了( )
A.民间信仰呈现多元性
B .外来宗教的本土化趋势
C .佛教冲击儒学独尊地位
D.雕塑作品的写实风格.
24.有学者指出,宋元话本小说的主人公多为下层市民,作品大都涉及婚恋题材,其中不乏对婚俗的描写,从说媒相亲到下聘纳礼、花烛成婚,礼制规定的传统婚姻六礼均有叙写。这可用于说明( )
A.儒学对民间的影响深刻
B .话本文学受众广泛
C .话本小说属于民间文学
D .婚礼程序较为繁杂
25.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定期回驻京师。通常将领并不随之调动,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这些做法( )
A.杜绝了地方动乱的发生 B.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C.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 D.增强了官兵的凝聚力
26.北宋仁宗时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后“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视,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于是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一时名臣.及绍圣(宋哲宗年号)崇宁(宋徽宗年号)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 这反映了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中心南移
C .取士人数增多 D .文官地位提高
27.两宋时期,诸多画家常选取历史上对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关系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王昭君、苏武、唐太宗等,以及晋文公复国等重大历史事件来作为绘画主题内容。这反映出( )
A.历史题材画易引发强烈共鸣
B.理学发展推动绘画艺术创新
C .时人对国家强大的殷切期望
D .国家危机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28.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反映出辽朝的( )
A.民族歧视政策 B.兵农合一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因俗而治政策
29.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契丹、金、北宋、元 B.契丹、北宋、金、行
C.北宋、金、契丹、元 D.北宋、契丹、金、元
30.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因此唐太宗采取了( )
A.互惠互利的对外政策
B.为国理财的财政政策
C.开明宽松的民族政策
D.求贤纳谏的人才政策
31.元代对于驿站符牌的使用有严格规定,“ 若滥给者,从台宪官纠察之。”右图是1973年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牌,牌上文字的文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 由此可知,元代(
A.行政区划有重大创新
B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 .民族交融进一-步 加强
D . 监察体系严密高效
32.元代中期,武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仁宗说:“修身治国,儒道为切。” 盛誉儒教,并恢复了中断八十余年的科举考试,专以程、朱所注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这说明元代中期以来( )
A.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B.士大夫阶层参政热情高涨
C .欲借助儒学以巩固统治
D .选拔人才方式趋于多样化
33.明初,朱元璋规定:“内庭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甚至协助皇帝“批红”。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宦官专权操弄朝纲
B .皇权独揽亲政懈怠
C .君主专制逐渐衰落
D . 朱元璋失去影响力
34.“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其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C.张骞通西域D.戚继光抗倭
35.明朝中后期,政府不断颁布流民复业令,三令五申禁止隐瞒人口和田地,并在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等处设置“抚民佐贰官”,专门抚辑流民,迫使逃户回归故乡。明朝政府此举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稳定赋役征派
C.控制人口规模 D.推行社会救济
36.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设台湾府 B.实行“改土归流 C. 册封达赖、班禅 D.设伊犁将军
37.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其主要作用是( )
A.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遏制地方官僚腐败
D.鼓励官员相互告密
38.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了西方;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马铃冀等新植物品种,玻璃及糖等制造技术。上述传播( )
A.构成了丝绸之路主要物质内涵
B.改善了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
C.推动了中外农业技术的发展
D.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发展.
39.“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入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方便皇帝就近控制中央政府各部门
D.适应军事战争需要
40.清初,东北和蒙古地区属于“禁地”,但随着“闯关东”和“走西口”的浪潮,“山西洪洞大槐树”传统在内蒙古、“山东小云南”传说在东北广泛流传开来,这将地域认同扩展到长城以外。这种“认同”( )
A.得益于中央中枢机构的调整
B .利于清代国家版图的奠定
C.有效地解决了清初边患问题
D .出于满汉文化的相互借鉴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0分)
非选择题:共2题,共20分。其中第41题10分,第42题10分。
41、(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 发生了-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斯塔夫里 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宋朝,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奴婢更多地来自雇佣。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出现的新变化。(6分)
42、(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 窑段灼传》
材料二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 种选官制度 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分)
(2)材料二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此制度的影响。(6分)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5 DDABB 6-10 BCDCD
11-15 BDBBB
16-20DCBDC
21-25 CBBAB 26-30 ACDBC
31-35 CCBAB
36-40CABDB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1)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成为商业中心);海外(对外)贸易空
前繁荣。(4分)
(2)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6分)
42.(1)九品中正制;(1分)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3分)
(2)科举制。(1分)
影响: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普
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5分)
注:切块建议:41和42两题按每一小问来切块,共切4块。
批改建议:41和42题批改人数各占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