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2 07:3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盛世滋生图》(局部)
《万国来朝图》(局部)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
----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1796
1644
1662
1636
1723
1736
康乾盛世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
时空坐标
皇太极
1820
1861
1875
1909
1616
努儿哈赤
入主中原
清朝
1850
1912
康乾盛世(1622-1795)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史称“康乾盛世”。
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
雍正帝
爱新觉罗·胤禛
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论财力, 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皇帝勤政;国家统一;
经济政策调整(清初征收地丁银,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等)
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雍正帝)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
——《清通鉴》卷86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 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 后名军机处。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中华书局,第1页。
雍正八年,徐骏在奏章里将“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将其革职。后又有人揭发他的诗集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句,被认为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徐骏被判斩立决。
措施1:实行奏折制度
措施2:设立军机处
措施3:制造文字狱
清朝前期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君主专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推行奏折制度
清·红漆皮奏折匣
奏折匣通常由皇帝赐发,匣中原有钥匙分别在宫中与具折官员手中,以保机密。
实质:官员和皇帝单线联系
票拟
奏本
单独呈送密封奏折
皇帝
官员
亲手批阅奏折返回
明清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贴黄”。
①内容:单独呈送;不经过中转、收发环节
②特点:
迅速、机密
皇帝能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
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③作用: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雍正帝批阅过地奏折
几经转手
易泄机密
迅速、机密
直接、广泛
①概况: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②职责: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跪承笔录”、上传下达。
◎军机处内部
2、设立军机处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2、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
军机处……的长处,简单说来,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清代卷》
【史料研读】根据以上史料,概括说明设立军机处的原因,以及其具有哪些特点?
原因 ①直接: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②根本:加强君主专制。
特点:简、速、密(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影响: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加强发展过程:

西汉
隋唐

明清
确立
三公九卿制
巩固
中外朝制
(内外朝制)
一省两院制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二府三司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设立军机处
(顶峰)
中书门下:行政
枢密院:军政
财政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含义: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的刑狱。
时期 案名 事由 结局
康熙时 庄廷龙《明史辑略》案 攻击清统治者,使用南明年号 株连70-120人
戴名世《南山集》案 同情前明,使用南明年号 株连300多人
雍正时 徐俊案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斩首
查嗣庭案 考题“维民所止” 戮尸枭首抄家
乾隆时 胡中藻案 “一把心肠论浊清” 株连族人、师友
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 “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开棺枭首
王锡侯案 弥补《康熙字典》不足写《字贯》被认为大逆 满门抄斩
目的
强化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加强君主专制。
影响
禁锢思想,摧残文化和人才,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3、制造文字狱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徐俊
1.东南:
1662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 清朝统一台湾
1684 清朝设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
2.东北
(1) 17世纪清朝抗击沙俄
(2)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
楚条约》,划定中俄东
段边界。(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是中国领土)
3.西北、北方
(1)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叛乱
(2平定维吾尔族 大、小和卓
叛乱
(3)在蒙古族设立盟旗制度
(4)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4.西南
(1)册封达赖、班禅
(2)1727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西藏的管理权,专设理藩院。
(4)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强化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二、疆域的奠定
管理少数民族机构
管理少数民族政策
——理藩院
——因地制宜
1、清朝前期对边疆的管辖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二、疆域的奠定
十八省 总督、巡抚
东北、外蒙、新疆则设立五个将军辖区
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
2、疆域及行政区划
雍正皇帝认为:“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也。”
中国地图
清朝奠定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
二、疆域的奠定
3、版图的奠定
问题探究: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巩固了边防,开发了边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外部边缘逐渐清晰,疆域性质也由王朝传统疆域向近代主权国家疆域转化。
清帝国的疆域、边界具备自我认定和法理认定,同时已取得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承认。
为现在中国处理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提供了不容争辩的史实。
三、统治危机初显
统计于张宏杰著: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乾隆时期官场风气恶化最严重的表现,是官僚队伍的腐败已经积重难返……乾隆晚年最宠信的军机大臣和珅即是一个超级贪官,查抄其家产,即值银2亿2千多万两,相当于5年国库收入……表明清朝统治机器已经严重腐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可以看作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的一个标志……这场斗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③ 阶级矛盾(白莲教起义)
①资源危机
② 政治腐败
1.内部危机
山顶已植黍稷,
江中已有洲田,
川中已辟老林,
苗洞已开深菁,
犹不足养,
天地之力穷矣!
——汪士铎
三、统治危机初显
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要求开拓中国市场
① 西方:
② 中国:
实行闭关锁国,广州一口通商;
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 ——《全球通史》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
清初对付沿海抗清斗争;
西方殖民者东扩,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天朝上国)
2、外部危机
评价:
积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原始积累;阻碍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全球视野之下:中国与西方
清军入关
《尼布楚条约》
设立军机处
闭关锁国“一口通商”
删销焚毁书籍
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
美国发表《独立宣言》
法国大革命爆发华盛顿宣誓就职
1644
1689
1729
1748
1757
1776
1789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0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出版《论法的精神》
1765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打败法国确立世界霸权
中国 西方
政治制度 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经济发展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
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 妄自尊大,天朝上国思想 近代自然科学勃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乾盛世
君主专制的发展
推行奏折制度
设立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经略边疆
疆域奠定
治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反击沙俄:《尼布楚条约》等
管辖西北: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等
共治西藏:册封达赖班禅、(改土归流)等
内部危机
外部危机
结果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