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3-11-25 09:3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时 教 案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 题 6.1数据收集
教 学目 标 1. 回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知识;通过简单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3.通过具体活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材分析 重 点 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
难 点 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
教 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我们生活的地球可谓危机重重,粮食、能源、人口……每一项都将人类的发展推向困境,而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它所面临的危机无疑成为全球第一大危机。2011年以来,江西省降水持续偏少。资料显示:2011年6月1日上午8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为10.31米,较前一天下降了0.13米。截止目前,鄱阳湖正在经历严重的旱情。春夏之交,本应是碧波荡漾的鄱阳湖却变成了一片草场。鱼儿失去产卵地,沉水植物失去萌芽机会,冬候鸟的口粮堪忧……鄱阳湖正经历一场旱灾大考。请大家观看《干旱的鄱阳湖》图片。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节约用水的有关问题。(引出课题)二、社会调查成果展示:调查一: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调查二:进行全班性的调查,完成自制水资源利用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统计,分小组就调查你数据做出简要的分析。水资源利用调查问卷1.你是几口之家? ( ) A 1~2 B 3~4 C 5~6 D 6以上2.请问你家每月的人均用水量在什么范围 ( ) A 2吨一下 B 2~3 吨 C 3~4吨 D 4吨以上 3.请问你家大概水用水最多 ( ) A 你 B 爸爸 C 妈妈 D 其他 4.请问用水过程中哪些方面用水比例较大 (选一到两项) A饮食用水 B 洗衣服 C 个人卫生 D 冲厕 E 家务 F 其他5.你通常是怎么处理生活用水的,如洗完衣服的水,洗过菜的水( ) A 再利用 B 直接倒掉6.你觉得自己循环用水(如洗完菜的水浇花,洗衣服的水冲厕)的时候 多吗?( ) A 经常这样做 B 有时候这样做 C 基本不做7.如果看到有人忘记关水龙头,你会 ( ) A 马上去把水龙头关掉 B 有时会去关掉 C 不去管它 三、合作学习阅读教材155—156页,回答以下问题:1.观察课本155页图6-1,从小颖的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2.观察课本156页图6-2、6—3、6--4回答:问题1.在小明调查的40人中,各年龄段各有多少人接受了调查? 问题2.通过小明给出的调查数据,你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 3.四人一组谈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如何节约用水?并选出代表发言。4. 议一议: 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1) 明确调查的问题和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 选择调查方法,设计调查问题;(4)实施调查(形式多样,如问卷、访谈等。)(5)收集并整理数据;(6)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帮助人们作决策。5. 想一想 阅读教材157页想一想内容并回答问题。四、随堂练习: 教材157页 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1. 请介绍你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2. 收集数据有几种方式?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的 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 你会设计调查问卷吗?通过社会调查的经历和 “读一读”总结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过程 随堂检测1.数据收集的方法是(  )A.查资料B.做实验C.做调查D.以上三者都是2.收集数据的方式有很多,常见如 、 、 、 .(问卷调查、 查阅资料 、 实地考察 、 试验)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实地考察3.收集数据的方法有: 、 、 .(查找资料、询问他人、做调查)等.4.为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需要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统计图有 、 、 .5.若有:①分析数据;②收集数据;③作出决策;④整理数据;⑤提出问题,则下列关于决策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A.⑤②④①③B.⑤②①③④C.④①③②⑤D.⑤③②④①
布置作业 习题6.1 1——3
教学后记
课 时 教 案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 题 6.2普查和抽样调查
教 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这些基本概念. 2.在调查中,会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过程与方法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处理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数据收集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分析、判断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材分析 重 点 1.掌握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与联系.2.掌握总体、样本及个体间关系.
难 点 1.获取数据时,选择哪种调查方式较好,何时用普查,何时用抽样调查,并能说明理由.2.应用意识的培养,设计方案.
教 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放学回家后是否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你们认为家务活都包括什么?你常在家干什么?[师]每位同学统计一下你每周干家务活大约有多长时间?[师]要想了解你在家干家务活时间多少相对于你们班其他同学干家务活时间的多少,你该开展哪些调查工作?[师生共同讨论小结]二.概括概念,探索交流1、请同学们自学以下概念,然后进行交流。⑴普查: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⑵总体 :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⑶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2、想一想[师]开展调查要做哪些准备工作?3、师生共同探讨小结如下:⑴首先确定调查目的.⑵其次确定调查对象,明确总体与个体.⑶设计调查表,收集数据.三、精讲例题,拓展研究1、出示例1: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当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时,总体就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驻的人口的年龄,个体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自学后指出调查目的、总体、个体.2、出示例2:为了考察××学校××班同学每周干家务劳动的时间.请同学们指出调查目的、总体、个体.3、议一议⑴你们学校所有八年级(六个班)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⑵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你准备如何获得这个数据?与同伴交流.[师生共同探讨,小结如下]分析:(1)调查目的:×校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总体:×校八年级全部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x1,x2,…xn个体:符合条件的每一位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调查方式:采用普查.注: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体数目又多,工作量大,我们不方便对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所以不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获得这个数据?讨论: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各自优缺点,哪个所得数据与实际较接近?⑶你能用普查的方式调查某一天离开你所在地区的人口流量吗?⑷你愿意采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一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吗?4、学生自学以下概念:抽样调查、样本、样本容量。5、出示例3:我国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的抽样调查,其中被抽取得1%人口就是全国人口的一个样本。通过这个特征数字,估计总体的情况。四、练习巩固,促进迁移1.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2、下列调查中分别采用了那些调查方式?⑴为了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⑵为了了解你们学校学生对新教材的喜好情况,对所有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进行调查。3、说明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各指什么?⑴为了考察一个学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⑵为了了解一批电池的寿命,从中抽取10只进行实验。⑶为了考察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园的人数进行了统计。五、回顾小结,形成结构
布置作业 练习册普查和抽样调查
教学后记
课 时 教 案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 题 6.3.1数据的表示
教 学目 标 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教材分析 重 点 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难 点 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并且正确地获取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教 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预习导学】小强是校学生会体育部部长,他想了解现在同学们更喜欢什么球类运动,以便学生会组织受同学们欢迎的比赛.于是他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全校每个班随机选取了10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最喜欢的球类运动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得票数69632796369(1)如果你是小明,你会组织什么比赛?你是怎样判断的?(2)喜欢篮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 。喜欢足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 。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其他球类运动的百分比分别是 、 、 、 。上述所有百分比之和是 。(3)你能设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上述结果吗?【落实任务,自主探究】1、顶点在 的角叫圆心角.扇形统计图中,所有扇形圆心角的和 为 .2、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 与360°的比.3、扇形统计图的绘制,具体做法如下:(1)计算各选项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并填在下表中:(2)计算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圆心角度数=360°×该项所占的百分比(3)在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百分比【独立思考,回答问题】1、做一做 (课本P166页)观察图6—8,回答问题:(1)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扇形 表示总体的25%。(2)如果用整个圆表示你们班的人数,那么扇形B大约代表 人。(3)如果用整个圆表示9公顷稻田,那么扇形C大约代表 公顷稻田。2、议一议 (课本P166页)图6—9表示的是甲、乙两户居民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小明认为对全年食品支出费用乙户比甲户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理由: 3、想一想 (课本P166页)小明对在全班40名学生中进行了“你对哪些课程非常感兴趣”的调查,获得如下数据:语文20人,数学25人,英语18人,物理10人,计算机34人,其他12人.他想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却发现6项的百分比之和大于1,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 (3)画圆、画 ;(4)标出 ;(5)写名称.
教学过程 【互助学习】讨论总结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五步)(1)计算各部分的 ;(2)计算各部分 的度数(3)画圆、画 ;(4)标出 ;(5)写名称.【当堂检测】1、顶点在圆心的角叫________.2、在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扇形_____与360 °的比.3、一个扇形统计图中,某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为, 则该部分所对扇形圆心角为_____.4、一个扇形统计图中,某部分所对的圆心角为36°,则该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为_____.5、甲、乙、丙、丁四个扇形的面积比为1:2:4:5,如图1,则扇形丙的圆心角丙为______度.6、如图2是一个扇形统计图, 请根据图中提供的数计算甲扇形区的圆心角的度数为________.
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习题6.3 1、2、3
教学后记
课 时 教 案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 题 6.3.2数据的表示
教 学目 标 1.能通过实际问题说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2.能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能作出条形统计图,体会数据能帮助我们作出合理决策的作用;3.在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获取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产生新认识的数学活动经验;4.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材分析 重 点 利用表格整理数据,能作出条形统计图.
难 点 频数直方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关系.
教 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在课外最爱读那一类书籍?文学类(A)、漫画类(B)、科普类(C)、历史类(D)下面是小亮调查的七(1)班50位同学喜欢的书籍,结果如下:(投影片)A A B C D A B A A C B A A C B C A A B C A A B A C D A A C D B A C D A A A C D A C B A A C C D A A C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读那一类书吗?他的数据表示方式是什么?学生:这些数据没有经过统计、整理,必须把A、B、C、D的个数全部数清,才能比较出哪类书是该班同学最喜欢的.数据越多越不方便,所以我认为小亮的数据表示方式不太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小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我们小组用如下方式表示:书的类别学生数A23 B8 C13D6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生:简单明了,一眼可以看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我们小组采用如下方式表示数据.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直观,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很快判断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还可比较出差别是否悬殊很大二、 新课引入活动内容:下表是某校初一(2)班的同学入学信息表:见课文第168页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等级?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成绩优良中人数2253三、自主合作学习(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认识)活动内容:(2)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同学入学时的语文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处于哪个分数段?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对于(2)小明还想采用表格和统计图的方法,结果他觉得很复杂.68分72分75分78分79分80分81分82分83分85分人数111212223186分87分88分89分90分91分92分94分41211311你能帮小明改进吗?这时他借鉴英语成绩的表示,将语文成绩按10分的距离分段,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成绩段60~7070~8080~9090~100人数15186
教学过程 你能明白小明的做法吗?我们把上面这幅图的横轴略作调整.如果样本数很大,样本中数据的差距也比较大时,频数直方图能更清晰、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四、练习提高 请将上面表格中的数学成绩按10分分段,用频数直方图表示.五、课堂小结(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地反映各个项目的具体数量.(2)图表与条形统计图在反映整体成绩的特点.(3)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优越性.(4)频数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作业 必做题:课本习题6.4 1、2、3
课 时 教 案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 题 6.3.3数据的表示
教 学目 标 1.能把数据进行分组,知道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决策;3.能从各种图表中准确地获取信息.
教材分析 重 点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难 点 将一组数据正确地进行分组并画频数直方图。
教 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阅读课本172页例题,记录有疑问之处。小组讨论:在绘制频数直方图时大致经历哪些步骤?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自主学习】为了参加全校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对抗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158 158 160 168 159 151 158 159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8 159 167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162 161 157 157 164 155 156 165 166 156154 166 164 165 156 157 153 165 159 157155 164 156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身高)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哪些身高范围的学生较多,为此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分组进行整理和描述,便可一目了然,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即极差上面数据中,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它们的差,即最大值—最小值= .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 cm.第二步:确定组距和组数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两个端点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根据问题的需要,各组的组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题我们作为等距分组,即令各组的组距相同。如果从最小起每隔3cm作为一组,那么由于,所以要将数据分成8组:这里组数是 ,组距是 第三步:列频数分布表 请你根据上面的数据补全频数分布表身高分组划记频数149≤x<152152≤x<155155≤x<158158≤x<161161≤x<164164≤x<167167≤x<170170≤x<173第四步: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为了更直观的看出频数(各组中数据)的分布情况,根据上面统计表画出下面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请你补全空缺部分).根据上面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你将如何选择参加广播操比赛的同学呢?【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大致步骤是什么?
教学过程 【当堂检测】1.某班级的数学成绩统计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得分在70~80分之间的人数最多 B.该班的总人数为40C.得分在90~100分之间的人数最少 D.及格(≥60分)人数是262.为了解某学校七年级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学校对七年级女生的身高进行了一次测量,所得数据整理后绘制出统计图(如图)(1)中m和n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 (2)将统计图补充完整后再用频数折线图描述数据.组别人数百分比 145.5~149.512% 149.5~153.548%153.5~157.5m40%157.5~161.51530%161.5~165.58n165.5~169.524% 3.银行在某储蓄所抽样调查了50名顾客,他们的等待时间(进入银行到接受受理的时间间隔,单位:min)如下:15 20 18 3 25 34 6 0 17 2423 30 35 42 37 24 21 1 14 1234 22 13 34 8 22 31 24 17 33 4 14 23 32 33 28 42 25 14 2231 42 34 26 14 25 40 14 24 11将数据适当分组,并绘制相应的频数直方图。
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习题6.5 1
后记
课 时 教 案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 题 6.4.1统计图的选择
教 学目 标 1、通过三种统计图的比较与选择,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清晰、有效地描述数据。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分析、作出决策的统计活动过程,发展统计观念。3、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合作交流能力与数学表达能力。4、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 点 1、 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难 点 1、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2.会制作三种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 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启导引入内容:学生收集的统计图展示活动2、 探究体验,归纳特点 内容:提供情境问题:下面是某家报纸公布的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50年后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如图)根据小亮制作的统计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①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内容?②从哪幅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③2050年非洲人口大约将达到多少亿?你是从哪幅统计图中得到这个数据的?④2050年亚洲人口比其他各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你从哪幅统计图中可以明显地得到这个结论?⑤比较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我们知道,数据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那么通过分析统计图,你想给联合国秘书长就世界人口问题情况提出哪些合理化的建议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认识并能说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3、应用拓展,合作实践 内容:1.某一家电卖场对其销售的空调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下面的信息:2008-2010年A、B、C三品牌空调的销售量(单位:万台) ABC其他品牌总量2008年1.710.84.582009年1.61.21.2592010年1.551.452510(1)请你制作适当的统计图,反映下列信息:①2008-2010年,C品牌空调在该卖场销售量的变化情况;②2010年,A、B、C及其他品牌的空调在该卖场的市场占有率情况;(2)如果你是该家电卖场销售部经理针对A、B、C及三种品牌的销售情况你会考虑怎样进货 4、小结归纳 强化目标 内容:师生互相交流总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怎样选择统计图?统计对于合理决策的作用是什么?5、布置作业 巩固目标 
布置作业 导学案A,B,C分组完成
教学后记
课 时 教 案
第 周 星期 第 节 年 月 日
课 题 6.4.2统计图的选择
教 学目 标 1. 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及其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2.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应用能力。
教材分析 重 点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并参与调整、统计、研讨等活动;2.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及其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
难 点 分析具体情境中,一些数据及其表示方式给人造成一些误导的原因,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应用能力。
教 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铺垫复习,启导引入内容:1、师提问:(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4)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来选择哪种统计图呢?意图:通过学生的回答熟悉统计图的三种特点,能清晰有效地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表述出来。(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2)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3)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用来描述离散型数据,频数分布直方图用来处理连续型数据,条形统计图体现具体数目;折现统计图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2、某市市场上有两种品牌的牛奶,2010年的市场调查表明:甲品牌牛奶的销售量为8000吨, 乙品牌牛奶的销售量为4000吨,甲公司在销售广告上印制了下面的统计图,这个图给你的最初感觉如何?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师总结:统计图可能给人形成错觉,造成误导。
教学过程 第二环节 应用拓展,强化目标内容:社会调查(提前一周布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各尽所能收集生活中各行各业和我们身边的对于同一个问题研究对比的统计图及对应的统计表。通过活动,希望学生能从统计图表中发现直接观察到的信息的差异,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师:统计图表在报纸、杂志、广告中频频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但你是否想过,如何从中获取准确的、有用的信息,以更好地作出客观评判和决策 师:前面学习了统计的相关内容,已经基本能用有关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用我们所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分析一个问题:甲、乙两种酒近几年的销售量和价格如下:(多媒体演示)甲品牌酒的产量和价格2002年2006年2010年年度销售量(万瓶)150180210该年度的单价(元)405060乙品牌酒的产量和价格2006年2008年2010年年度销售量(万瓶)160180200该年度的单价(元)405060师多媒体演示如下的折线统计图,提问:(1)你认为哪一种酒的价格增长较快?为什么?这与上面画出的折线统计图,给你的感觉一致吗?为什么图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师:左图与右图两个统计图相比,左图横轴(年份)被“压缩”了,而纵轴(价格)被“放大”了。因而直观上看,甲种酒的价格增长的快,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虚假广告就往往利用人们的这种错觉骗人。如题中的两个图中横、纵轴上的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因此在比较两个统计量的变化趋势时,为了较为直观地比较它们的变化速度,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图中,横、纵轴上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意义应一致。(2)甲种酒的销售人员将甲种酒的销售信息制作成了如下的条形统计图,请你在右图中作出甲种酒的年度销售量的条形统计图:(3)两幅条形统计图给你的感觉一样吗? 在甲种酒销售人员画的条形统计图中,2010年甲种酒的年度销售量看上去是2002年的多少倍?实际上呢?师:根据数据信息,可以计算出在2010年的销售量是2002年的210÷150=1.4倍,但是在甲种酒的销售人员自己画的统计图中,感觉上2010年的销售量是2002年的3倍左右,增加得很多。原因是什么?因为图示的统计图的纵轴不是“0”,下面一段被“砍掉”了,所以会产生3倍的错觉。第三环节 归纳特点 合作实践师:由刚才例题我们知道,通过两幅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在比较两个统计量的变化趋势时,应注意横(纵)轴的一致性;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纵轴上的起始值应从“0”开始,从而避免造成“误导”、引起“错觉”。牛刀小试1、下图反映了我国2009年对三个地区货物出口额的情况直观地看这个条形统计图,2009年我国对哪个地区货物出口额最大?对哪个地区货物出口额最小?最多的大约是最少的几倍?图中所表现出的直观情况与此相符吗?为什么?为了更为直观、清楚地反映我国对三个地区货物出口额之间的比例关系,应做怎样的改动?该条形统计图,直观地给人的感觉不可靠,我们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不难发现,纵轴上的出口额的起始值是从1500开始的,如果让纵轴上的出口额从0开始,欧盟的出口额从直观上看就不是香港出口额的5倍,而是顶多两倍。这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柱”高看相应的出口额,也就是说在上图中,“柱”的高度与相应的出口额并不成正比,因而易给人造成错觉。为了更为直观、清楚地反映实际情况,上图中,纵轴上的起始值应从0开始。2、小明将他的8次数学测验成绩按顺序绘成了2张统计图:(1)图(1)和图(2)给人造成的感觉各是什么 (2)若小明想向他的父母说明他数学成绩的提高情况,他将向父母展示哪一个统计图 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回到课前我们讨论的问题:某市市场上有两种品牌的牛奶,2010年的市场调查表明:甲品牌牛奶的销售量为8000吨, 乙品牌牛奶的销售量为4000吨,甲公司在销售广告上印制了下面的统计图,我们形成错觉的原因是什么?实际情况是如何? 师:统计图中用实物图代替了长方形,实际情况是甲牛奶是乙牛奶销售量的两倍。第四环节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练习册统计图的选择(2)
教学后记
你最喜欢的球类运动是( ) (单选)
A篮球 B足球 C排球 D兵乓球 E羽毛球 F其他球类运动
篮球 足球 排球 乒乓球 羽毛球 其他
百分比
篮球 足球 排球 乒乓球 羽毛球 其他
对应的圆心角度数
图1
图2
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频数直方图.
轻轻告诉你:
频数:就是落在每个小组内的数据总个数.
如:①在149≤x<152这一组的数据有149、151两个,所以这组的频数就为 .
②在164≤x<167这一组的数据有 个,所以这组的频数就为 。
人数
分数
8000
4000
甲 乙 品牌
销售量/吨
MILK
MILK
2002年
2006年
2010年
甲种酒的年度销售量
0
50
100
150
200
250
年份
销售量
(万瓶)
2002
2006
2010
甲种酒的年度销售量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年份
销售量
(万瓶)
2002年
2006年
2010年
甲种酒的年度销售量
180
210
150
0
50
100
150
200
250
年份
销售量
(万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