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写作指导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写作指导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1 21:4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写作指导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写法导航】
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说理论证要辩证,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作辩证分析,就是要从事物的两方面进行辩证思维,或一分为二地认识事物,或比较和其他事物的异同,或从侧面与全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思考,这些都有助于全面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地揭示事物特征,提出准确全面的观点或理由。
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学习好的议论文,要认真研究这些文章是怎样对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的。
【技巧点拨】
一般情况下,对议论的中心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
1.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作文示例: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3.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新题速递】
(2019·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们将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叫作“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某史学博士: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某诗人: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某学者:我不排斥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某政协委员:《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族”们。
你怎样看待“碎片化阅读”?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与态度。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佳作展台
碎一世界,一全一人生
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而我却要说,一片片碎片为我们打开一个世界,但只有完全自我,才能开启属于自的人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早已成为人们必备物品,电子书与网上阅读也成了人们接受名著与文学熏陶的主要途径。但这种碎片化阅读真的能使我们接受文化的洗礼吗?其实不然,它只能使我们窥视到文学的一角,无法使我们真正进入文学的人生。
史学博士廖峰说:人或许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诗人欧阳江河也说: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生活。这种种的抗议声使我们意识到一点:碎片化阅读只能开启一个新世界,而只有阅读才能真正丰富我们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们碎片化式地阅读《半生缘》,我们可以感受到张爱玲笔下人物的悲凉与现实的残酷吗?如果我们碎片化式地阅读《撒哈拉的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三毛那令人热爱的内心与生活的感悟吗?如果我们碎片式地阅读《李嘉诚的创业史》,我们可以领会到李嘉诚创业的艰辛以及做人的道理吗?
在如今这个灯红酒绿霓虹闪烁的喧嚣时代,我们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沙砾,而在这个人人都为名利而陶醉,为金钱而疯狂的时代,我们如何能寻找到那一个安静纯洁的角落,捧起一本书,使自己远离喧闹,远离那令人心累的繁忙生活圈,安静地享受书中的感化,书中的熏陶。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碎片拼凑的文章不是一本完整的书籍,不能使我们拥有这进步的阶梯。
在人们都争着看电子书中的碎片时,争着在网络上快速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时,我们更应该坐在书店里,尽情地感受一本完整的书中文字的美妙与那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和书中跳动着的作者的思想智慧。
《双城记》中曾说: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孤独的时代。我们应保持内心那最初的纯净,在书中享受自我与安宁。碎片不是我们的选择,完整全面才是我们应为之倾倒的资本,让我们尽情地在作者们那完美的书中,接受我们成长的磨练与指导吧!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串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学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串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素材积累
哲理思辨: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世界
【素材1】
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的震撼画面被传造假
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一直代表着纪录片的最高水准,每个拍摄构思,都独具匠心。每一段拍摄画面,都让人大开眼界。观众们深信——英国广播公司出品,必属精品。但近日,英国广播公司被传在著名的纪录片《人类星球》中的一集《沙漠:火炉中的生活》中存在造假。据消息称,该集记录了蒙古国游牧民族的生活,并讲述他们如何应对狼群的攻击,但因为拍摄时找不到野狼,只好找来一只被半驯化的“野狼”来充当“演员”。事实上,这并不是英国广播公司首次被传出纪录片涉嫌造假。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纪录片《巴塔哥尼亚:地球的隐秘天堂》中有一段智利南部“火山雷暴”的视频实际为后期制作合成。对此,英国广播公司给出的说法是,火山雷暴确实存在,却难以一次拍摄成形。2011年,在纪录片《冰冻星球》中,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北极熊野外产崽的画面后来被披露是北极熊在一家动物园内分娩,配以野外的背景制作合成的。英国广播公司当时解释说,拍摄北极熊野外产崽“几乎不可能”。因为一旦摄像机被发现,北极熊要么杀死北极熊幼崽,要么杀死摄像师。类似的纪录片造假事件,英国广播公司可以说是恶果累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给英国广播公司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万能解读
核心角度1:违背事实,欺骗观众。纪录片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如果连最基本的“真实”都没有达到,无异于是在欺骗观众,而且纪录片作为观众特别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一个途径,在节目内容上造假,势必会造成误导和欺骗。
核心角度2:艺术真实,在于效果。纪录片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在于创造,也在于效果。纪录片不等于“绝对真实”,为了创造出更好的视觉效果,必要的“摆拍”“合成”也是可以存在的。
创新角度:辩证看待,多些宽容。英国广播公司在一些纪录片中的造假行为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它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给观众呈现更好的审美效果,让画面看起来更震撼人心。我们应该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求全责备,允许英国广播公司在反思中改进与完善。
【素材2】
教材撤下地动仪:“求真”才是对张衡最大的尊重
据《新京报》2018年10月的一个报道,近日,一则“张衡地动仪被历史课本删除”的新闻成了热门话题。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地动仪相关内容确实从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材上撤下,不过是被改编进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
实际上,张衡本人的科学贡献并不是地动仪,而是他记载了浑天说对天文现象的认识,还制作了重要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关于张衡地动仪的存在和可能的工作方式,都来自史书上那几百个字的描述,且对于地动仪的内部结构的描述,仅有《张衡传》里“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几句,并不能让后人掌握它的工作原理。以前,中小学课本、邮票等所使用的“地动仪”图像是科学史学者王振铎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制作的,他使用的“直立柱”模型已被证明存在原理上的错误。除此之外,目前较为流行的另一版地动仪复原模型是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冯锐提岀的悬垂摆原理模型。它虽在实验室经受住了人造地震的检验,但同样不曾在真实的地震中使用过。从王振铎设计的地动仪模型到如今,已经过去了60多年,如今科学史界对于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科学史界主流观点认为,以往关于张衡地动仪的宣传并不科学,因而在无定论之前,从教材中删除地动仪,也是秉持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万能解读
核心角度1:教材应实事求是。复原的地动仪模型无论遵循哪一种原理,都不能证明就是张衡地动仪的构造和原理。那么,对于这种不准确的资料就不应该放在教材里,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核心角度2:还原历史真相。张衡对地震的认识应与当时的文化水平一致,企图用现代地震学的知识去复原“地动仪”是一种“穿越式”的附会。
创新角度:认清历史,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史上众多的科技发明与发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正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越是清醒、对古代文明的理解越是客观,这样的文化自信也就越有力量。
【素材3】
莫言“丑书”,贵在真实
2018年10月13日,莫言的首度书法个展《笔墨生活——莫言墨迹展》在北京博物馆正式展出,此次书法个展有近百幅莫言的个人书法作品展出。书法作品对面的展览柜里,还陈列着莫言“走出去”的几十部文学作品,书和字相互交融,它们以无声对话的方式,述说着莫言的笔墨生活。
书法个展中的展品风格多样,除了常见的古代诗词外,还有不少笔记式的随笔及感悟。另外,此次书法个展还展出了莫言以硬笔书写的文学作品手稿。面对自己的书法作品,莫言在开幕式上说:“最近十几年来,我在朋友的鼓励下拿起毛笔写字,先用右手,后用左手,耗费纸墨无数,但进步甚微。”但后来他发现,进步还是有的,只是表现在钢笔字上,这对他而言是个意外的收获。莫言坦言,几十年前,他看过几位握了半辈子毛笔的先生写的钢笔字,被字里一种古朴苍劲的精神深深吸引,那种精神是与古人相通的。而今,我们这些用钢笔写了大半辈子字的人,拿起毛笔写字,想要接通气脉,写出古意,的确十分困难。但也许,会有别的收获。
随着“莫式书法”的首次集中展出,莫言也没忘记调侃自己一番。他说,自己的字不能称为书法,他办这个展览更多的是想向老祖宗和书法家致敬,并且希望自己能在评比中求得进步。他同时还表示,目前坊间和网上流传的很多所谓“莫言手书”,均不是出自他的手,办这个展览也是想让大家看到他的字的真实模样。
在开展之前,莫言已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的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有的也曾在网上遭遇了一些争议。有的网友称莫言的字写得“丑”,有的网友则大加赞美,称莫言的字有派天然之趣。为此,莫言也曾发文表示,办这个书法个展的目的是“为大家充当反面教材”。
万能解读
核心角度1:追求真实。莫言对书法的热爱是真实的,他的热爱既不矫饰,也不浮夸。莫言的“丑书”对于现在书法艺术界中的沽名钓誉者、假创新之名恶搞者、以书法为媒行受贿之实者而言,反倒显得真实自然。
核心角度2:敬畏书法艺术。莫言不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展称作书法展,而称作“墨迹展”,可见他对书法有所敬畏。随着人类书写工具的变化,书法艺术的传承越来越困难。莫言以自己为反面教材,以唤起大家对毛笔书写的热情,足见他对书法艺术的敬畏之心。
创新角度:敢于接受批评。莫言表示愿意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当成一面镜子,愿意接受一切的批评,并且希望在批评声中求得进步,可见他的虚心。作为知名作家,莫言敢于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展览出来,接受大家的批评,仅从这一点来看,他的这份勇气和态度非常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