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综合测试A
一、基础积累(3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舟楫(jí) 蹩进(bié) 跬步(guǐ) 残羹冷炙(gēng)
B.蛇鳝(shàn)老聃(dān) 骐骥(jì) 沉溺其中(nì)
C.狭隘(ài) 慰藉(jiè) 吝啬(lìn) 锲而不舍(qiè)
D.孱头(chán)消磨(mó) 倾心(qǐng)礼尚往来(shà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以为轮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余嘉其能行古道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非能水也
A.登高而招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4.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国内学术管理体制的改变,基本资料整理工作不被人重视,而大型资料汇编一人难以独力完成,这造成很多学者对此项工作望洋兴叹。
B.外国朋友对戏剧舞台三两个演员将手中的木头刀枪互碰一下,口中吆喝几句就表示一场战争的表演感到不可理喻
C.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锲而不舍地对其精心打磨,那一块块璞玉终将成为美玉。
D.上级领导做出指示,区城管局要以该事件为鉴,举一反三,加强队伍建设,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做到文明执法、柔性执法,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深圳市一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中小学生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认识社会和探索兴趣、创新思维、科学精神。
B.过去,农作物秸秆的用途主要用于取暖、做饭和喂牛,如今,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村能源结构的变化,秸秆失去了用武之地。
C.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已经上映,这部以120帧拍摄的电影,挑战了新技术,但全球仅有少数几家影院能达到放映要求。
D.近日山西屡现的文物失窃事件,此类现象不仅造成山西古建筑资源流失,还破坏了村落的原始风貌和地域特色,建议采取措施加强监管。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只写序号)(4分)
①英国文化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雅思考生的写作考试成绩是全球最低的。
②功利性阅读败坏了中国孩子的阅读品味和胃口,甚至导致他们怨恨读经典作品。
③阅读方面的偏差必然导致中国学生写作能力的欠缺。
④这一令人尴尬的现实令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
⑤孩子们手中放不下来的书籍,多半是课本、习题集、作文选、动漫作品、恐怖小说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德国全国有6000多家公私图书馆,无论白天夜晚,你都会在大街小巷看到安静读书的德国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民族会诞生康德、黑格尔、贝多芬。因此,要让我县的大街小巷遍布图书馆,这样我们的市民会更有条件读书,就会更爱读书,就一定能诞生康德这样的哲学家。
①大量图书馆与诞生康德、黑格尔、贝多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材料,为其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3分)
《时间之书》是第一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此书不仅可以让人重温节气文化,还对人们的生活有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除了可以自己阅读收藏之外,更是新年赠礼佳品:送朋友带他重新认识节气;送爱人,细数春夏秋冬,体味节气浪漫;送长辈,懂节气,知养生;送孩子,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美妙。
9.下面是诗人顾城曾经为数学中的“弧”写的四句饱含诗意的形象化的句子,请你以“直线”为对象,发挥想象,写出两句形象且有诗意的话。(3分)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仔细观察漫画《刚出壳的鸡》,请说明漫画的内容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53分)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18分)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是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人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人未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所谓“糟粕”,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了时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极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将其说得一无是处。
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想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的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贏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决不会报以青睐的。所以对热衷于“拿来”的人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正如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品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11.本文中作者所提出的“拿来主义”与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否一样?为什么?(4分)
12.文章第4段中说“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最后一段又说“贡献于全人类”,请简要分析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关系。(4分)
13.“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认为我们要强调“拿去主义”?(5分)
14.本文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5分)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18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5.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不及
B.不耻相师 耻:羞耻
C.士大夫之族 族:类
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16.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今之众人 郯子之徒
B.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
C.择师而教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师不必贤于弟子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而耻学于师
A.蚓无爪牙之利
B.不拘于时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同的。
B.选文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C.选文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从论证方式上看,选文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1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17分)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而陡增诸多妙趣。
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佘地和宽松环境。
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疑问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
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
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髙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有改动)
20.“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分)
21.阅读全文,分析我们为什么要“慢阅读”。(4分)
22.文中第4~6段从哪两个方面对电子阅读进行了分析?论述的角度与前文相比有什么不同?(5分)
23.结合第7段并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应该怎样开展名著阅读。(5分)
三、古诗文默写(4分)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出自《论语》“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2)《劝学》中用螃蟹的例子,从反面说明学习只有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竟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与点拨
1.B(A项,“跬”应读“kuǐ”。C项,“吝”应读“lìn”。D项,“孱”应读“càn”;“倾”应读“qīng”。)
2.D(A项,“知”同“智”。B项,“輮”同“煣”。C项,“受”同“授”。)
3.B(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C项,名词的意动用法。D项,形容词作名词。)
4.B(“不可理喻”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可改为“难以理解”。)
5.C(A项,搭配不当,应在“探索兴趣”之前加上“培养”。B项,句式杂糅,应把“的用途”去掉;或把“用途主要用于”修改为“用途主要是”。D项,前后脱节,应把“山西屡现的文物失窃事件”中的“的”去掉。)
6.②⑤③①④(整个语段谈及的问题是阅读制约写作。②⑤讲的是阅读的问题,⑤中所提到的“孩子们”应是②中的“中国孩子”,故⑤应放于②之后;①③谈写作的问题,③是原因,①是结果,故①应放于③之后;④中“这一令人尴尬的现实”显然是指①,所以应该放在①后面。)
7.②不是有图书馆了市民就一定喜爱读书。③不一定喜爱读书,就一定会诞生康德这样的哲学家。
(推断存在的问题,要理解前提和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因此“要让我县的大街小巷遍布图书馆,这样我们的市民会更有条件读书,就会更爱读书”一句中前提是“大街小巷遍布图书馆”,结果是“市民会更爱读书”;“就一定能诞生康德这样的哲学家”前提是“市民爱读书”,结果是“诞生像康德这样的哲学家”。理解了这些内容,很明显能看出其中的悖论。)
8.标题:二十四节气国民读本的现实意义理由:材料由三句话组成,首句是总结句,交代《时间之书》的重要地位,强调其是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第二句重点讲述《时间之书》对现代人生活的指导意义;第三句则交代《时间之书》的适用人群和不同作用。因此,“二十四节气”“国民读本”“现实意义”是材料的三个关键词,以“二十四节气国民读本的现实意义”作为材料标题最为合适。(一个好的标题,应该具有如下特点:①准确贴切;②简洁明快;③新颖醒目;④生动活泼。标题紧扣话题最为关键,本段文字重点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时间之书》的地位和现实意义。“二十四节气”“国民读本”“现实意义”是这段文字的三个关键词,考生将这三个关键词合理组合,即可得出准确的标题。)
9.示例:太阳与月亮同来地球造访,恋人年轻时约定的旅程。
(一定要注意先找到所要仿写的语句,然后仔细揣摩它的句式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它的内容要求。要研究所给句子内容上的特点,研究句中对应的词语。抓住例句中关键性词语,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例句可知,在内容上,可选取自然事物也可选用人作为对象,然后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直线”的特点。)
10.画面由一个裂为两半的边缘不齐的蛋壳和一只刚出壳的小鸡组成,小鸡嘴巴的斜上方写着“破玩意儿”。画面讽刺了那些羽翼未丰就忘本的人或现象。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认真观察画面内容,读懂漫画其次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客观地表述画面内容。再次要注意漫画的寓意,一般来说,漫画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分析寓意的时候要注意联系社会现实,注意漫画的讽刺性。)
11.有一定的区别。本文中的“拿来主义”是指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是指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本文中的“拿来主义”是针对“拿去主义”而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针对“送去主义”而言。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12.我们只有能够“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才能够谈“贡献于全人类”;如果我们不能“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也就谈不上“贡献于全人类”。目前,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很有限,我们就必须“拿来”,并作艰苦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我们的文化,以“拿去”给全世界,贡献于全人类。(意思对即可)
13.①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
②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③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虽有成就,但与西方相比发展较慢,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14.本文语言朴实平和,娓娓道来。而《拿来主义》却言此意彼,语锋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15.B(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6.D(于:介词,比。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这。B项,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他们。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递进。)
17.C(C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被动句。D项,判断句。)
l8.D(应该是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
19.(1)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知识向老师学习,有的知识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20.读书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或:读书需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21.①“慢阅读”能够达成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和书香琴韵的自然衔接,从容不迫、饱满自在地完成“体验”“思考”质疑”“沉淀”等精神活动。②让兼收并蓄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③电子阅读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浮躁和功利化,将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不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理清全文的思路:从正面说明“慢阅读”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论证“慢阅读”的必要性,然后倡导人们“慢阅”。)
22.从电子阅读的误区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从反面展开论证,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了“慢阅读”的好处,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4~6段论述了电子阅读的误区和危害,是从反面进行论述的。)
23.注重心灵和图书的互动,让心灵走进名著,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在轻松自由的读书环境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注意语言的积累、分析与欣赏,在理解内容和思想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
(开放性题目,联系实际,符合文章的主旨即可。可以从名著的筛选、读名著的目的和读名著的作用等角度谈论。)
24.(1)圣人无常师(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25.【写作指导】
题目要求针对“浅阅读”的讨论写一篇作文,其实就是要求考生发表对“浅阅读”的认识,至于是谈得失利弊的哪一点或几点,由考生自由选择。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抑或是辩证看待,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对于本题而言,阅读方式的发展与变化也是与时俱进的在当今时代,“浅阅读”以其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等特点而受到很多忙中偷闲的人的喜欢。当然,与格物修身的深刻精神活动—传统的“深阅读”相比,“浅阅读”难免让人产生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之感。
不过,什么都不是绝对的,任何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因素存在的。所以,写这种文章,在语言表述上切忌有过激表达。在赞同某种阅读的同时,千万别将另种阅读一棍子打死,要辩证思维,得体表达。当然,本题并非只能就阅读谈阅读,从阅读方式的选择与变化,也可折射出人们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的差异与变化,据此去选择立意也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