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语文园地四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
读小说关键——理解人物形象
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桥》中的老支书、《穷人》中的桑娜。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呢?我们以《穷人》为例来谈一谈。
交流平台
1、 读小说时,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如,关注写桑娜语言、动作、心理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
你读了小朋友的话,你收获了什么?
我们先以《穷人》为例来谈一谈。
心理描写: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天性善良
语言、动作描写: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朴实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抚养孩子。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
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穷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村桑娜夫妇的热心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
我拓展,我积累。
(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许多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作用,如”长坂桥张飞退曹军”,就是一个经典情节。
朗读下面的片段,读出张飞的神勇之气。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1.旄钺(máo yuè):本为旗帜和兵器。代指军权。
2.旌旗(jīng qí):旗帜的总称。借指军士。
3.旄钺旌旗指的是军队。
4.尽皆股栗:所有人都非常害怕,双腿都发抖了。
5. 青罗伞盖:青罗制成的伞盖。 明 制,五品官伞盖用青罗。
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 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 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知,尽皆股栗。
长坂桥张飞退曹军片断
本段运用了什么描写?你觉得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张飞不畏强敌,威猛骁勇。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了解了短文的意思后,请反复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朗读的时候要感情饱满,张弛有度,注意节奏和语速,开头和结尾部分语速稍平缓,中间的战争场面语速稍快,张飞的话要读出胜券在握、霸气冲天的气势。
操叫酾(shāi或shī,滤酒,斟酒,分流,疏导)热一杯酒,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我拓展,我积累。
《三国演义》中其他通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的经典片段还有很多,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场面描写
关公的威武神勇、战术高超。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那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读一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样,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不安,说明她具有善良、甘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体恤丈夫、害怕他突然回来、责问自己、作好决定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通过“我”的心理描写,心痛战友,担心暴露,不忍心看,又忍不住不看、盼望出现奇迹、心如刀绞等复杂心理,从侧面反映邱少云的伟大、无私。
试着结合上面的写法,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
1.看不看书。 2.做错事
我拓展,我积累。
示例一:
妈妈催促我:“睡觉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的课外书。进了房间,突然,我眼前一亮,躲进被窝里,打开手电,翻开书,在被里面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突然,我听到了一阵脚步声,我赶忙钻出来,一看没什么动静,又钻了回去。我忐忑不安的想:如果妈妈来了怎么办?……不!她不会来的!……如果被发现了该怎么办?被训一顿?……反正我看书也没什么错。……不!毕竟我不该在被窝里看书。明天再看?不行,明天未必有时间呢!……算了,等有时间再看吧。经过一番心里斗争后,我又将书偷偷地放了回去。
练习
路灯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出现在我眼前。我忐忑不安,心里七上八下,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我匆匆地一路小跑,心里不住地埋怨自己:前几天爸爸刚说过,放学后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我刚遵守了几天,就又给忘了。这回爸爸一定会特别生气,说不定还要揍我呢。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创作背景
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走近作者
1.偶书:随便写的诗。2.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3.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4.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减少,疏落。
【注释】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诗歌大意】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延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