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故都的秋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并具体研读了第一幅秋景图,体味到了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通过作者的景物描写,我们感受到了古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的其他四幅秋景图,继续跟随作者感受古都的秋味、秋色、秋声。
导入新课
1
任务一:品读课文
3
任务三:情感探讨
5
任务五: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2
任务二: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高考链接
4
目录
7
任务四:小结
6
学习目标
1.继续品读课文,进一步体味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
2.品读课文,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4.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任务一:品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课文中的秋色图,按照第一幅图的欣赏方法,我们来看看其他四幅图中,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体现古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1.落蕊图。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地看到了扫帚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地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
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2.秋蝉图。
3.秋雨图。
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凉好个秋与那声“唉,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
北方果树处处都是,重点写枣树,目的表达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但是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结束了,看着年华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
4.秋果图。
任务二: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高考链接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有没有提到其他地方的秋色?在课文里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除了写故都的秋色之外,还写了江南的秋色,主要在第2段和第13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通过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2.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的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段,后者在第13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任务三:情感探讨
1.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第1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2.确定了情感,下面我们来看第12段,作者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请同学们思考下,为什么作者喜欢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会有这样悲凉的情绪产生?
客观 方面:
主观 方面:
故都秋天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萧索落寞的景象。
(1)社会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的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他情感色彩的外显。
(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
(3)文人的“悲秋情结”。
高考链接
高考考点
题源探究
解读高考
《故都的秋》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进行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强调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
赏析文学作品中的对比、衬托手法
题源探究
运用衬托手法的典型例子有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二者都是以动衬静的佳句。本课中“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等,描写的都是一些细微的声音,而能听到这些细微的声音,正是说明北平的寂静。这也是衬托的手法。
解读高考
解读高考
对比、衬托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而分析对比、衬托手法的作用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要求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如下:
(1)运用该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解读高考
解读高考
(2)运用该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在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中,本考点大多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题,有时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题,其考查频率接近100%。在命题时,本考点既包括对表达特色的辨识,又包括对其运用效果的具体解释,因此试题有一定难度。
解读高考
真题研习
(2019 辽宁抚顺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摸,冷得像烙铁一样地生疼。
有人从河堤上走来,手一直捂着耳朵,四周的白光刺着眼睛,眯眯地睁不开。天把石头冻硬了,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痛得“哎哟”一声,俯下身去。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回来。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里,不动也不响,一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千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有拾粪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铲子捡驴粪,驴粪却冻住了。他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笑,做出长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扫树叶,一个沙窝一堆叶子,全都涂着霜。扫叶人手已经僵硬,偶尔被树枝碰了,就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原地吸溜打转儿。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
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出来。
真题研习
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戴着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不再去恋爱了,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扒在玻璃窗上往外看,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总是化了。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大叫。
一声枪响,四野一个重重的惊悸,阴崖上的冰锥震掉了几个,哗啦啦地在沟底碎了,一只金黄色的狐狸倒在雪地里,殷红的血溅出一个扇形。冬天的狐皮质量好,正是村里年轻人捕猎的时候。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大,也没有死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住雪,捏个团子,说:“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结了。”
真题研习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离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他觉得有些超尘,想起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桩。他吓了一跳,那雪桩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脱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权上。”
真题研习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枝上,一动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还看到什么吗?”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了:“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那么单调……”
真题研习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
“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为冬景里的奇景。
[选自《贾平凹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书社1992年版)]
真题研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作者善于多角度抓取景物,他笔下的冬景有河边的远景、村外的中景、村里的近景,构成了一幅浓郁独特、富有立体感的北方冬景图。
B.作者笔下的冬天虽然寒冷却富有生机,在一片喧闹声中,两个陌生人的对话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顿悟的心灵世界,使得文章境界大开。
C.文中的加线词语“超尘”,本指人品超过一般,不同凡响,在这里指走在雪中观景,再无他人作伴,自觉有些孤独与高洁。
D.本文结构上采用电影蒙太奇方式,各个景物之间各自独立,文章因省去了过渡性文字而更加凝练,为读者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
真题研习
B
点拨: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毎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一片喧闹声”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前半部分渲染了四周的静寂,声音的描写是以动衬静,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两个陌生人的对话才会凸显出来,创造了一个空灵的心灵世界。
真题研习
2.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展现冬景的景物特征,试从文中找出三处主要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真题研习
(1)侧面烘托。借冬日里物的状态和人的活动、感受来展现冬的寒冷,丰富写景角度,激发人的想象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2)修辞手法。“冷得像烙铁一样”“电线肿了”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动静结合。狗的叫声与封冻的小鱼、毛驴的奔跑与主人的不动不响等处,一动一静,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使景物描写和谐统一。
(4)细节描写。作者对人的行动和物的形态做了细致描绘,如拾粪人在“原地吸溜打转儿”,“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等,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致入微,景物特点更为突出。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展现冬景的景物特征,试从文中找出三处主要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然后到文中找出描写冬景的句子,分析冬景的特点;再看是借助何种方式来展现这一特点的。从文中来看,第十六段的开头说“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这就提示学生,描写冬景的内容应在上文,主要是突出冬景的寒冷。如第一段“冷得像烙铁一样地生疼”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凳比作烙铁,用具体的感受体现“冷”。如第十段“电线肿了”,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现出落雪后电线的情态。
真题研习
点拨:如第二段写人的表现,“手一直捂着耳朵”“瞅着一个小石块踢一脚,石块没有远去,脚被弹了回来”“船夫没有出舱,吹着他的箫管,若续菪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这是通过人的表现来侧面展现冷;还写了物的情态,如“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这是借物体来侧面展现寒冷。如第三段写到“狗”,“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又跑回来”,这是动态的画面;写到“小鱼”,“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这是静态。第四段写人“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里,不动也不响”,这是静态的;写毛驴跑着”,这是动态的,动静结合展现画面特点。如第五段写扫叶人的表现,“伸着手指在嘴边,笑不出来,哭不出来,原地吸溜打转儿”,这是细节描写,展现天气的寒冷。学生围绕这些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真题研习
方法指导
如何赏析文学作品中的对比、衬托手法
对比
对比指的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两个相对的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其答题思路是,通过××与××对比,突出××的特点、心情、感情、性格、品质等对比的作用,主要是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看清问题。
方法指导
如何赏析文学作品中的对比、衬托手法
衬托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烘云托月”式的表现手法,分为两种形式,即正衬和反衬。其答题思路是,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衬托主要事物,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突出或衬托主要事物的特点、心情、感情、品质等。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并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常见形式: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以小衬大;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等等。
方法指导
如何赏析文学作品中的对比、衬托手法
答题模板
赏析文学作品中的对比、衬托手法
【解题步骤】
第一步,读懂原文,了解文章中截然相反而形成鲜明对照的双方。
第二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分析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要突出强调的内容是什么。
第三步,参照参考句式答题。
【参考句式】
“……与……形成对比,凸显了……”或“将……和……加以比较,突出表现了……”
任务四:小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者浑然一体。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任务五:布置作业
1.以“中国古代文人与秋”为话题,写一篇小评论。
2.写一篇欣赏季节的散文。(共15张PPT)
故都的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更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竞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导入新课
1
任务一:检查预习
3
任务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5
任务五:总结
学习目标
2
任务二:解题
4
目录
7
任务六:布置作业
任务四:重点品读第一幅秋景图
6
8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
3.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
任务一: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介绍作者、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任务二:解题
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故,有历史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
任务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呢?
作者在第1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静
悲凉
清
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是怎样表现这种特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北国秋色的。
文中3~11段描写了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意象来表现秋色。
破屋,日光,牵牛花都是庭院的景色,所以第3段可将其归纳为秋院景色。
秋雨(秋雨话凉)
秋蝉(秋蝉残声);
秋槐(秋槐落蕊);
秋晨院落(小院秋晨);
第6-10段
第5段
第4段
第3段
秋果(秋日异果)
第11段
任务四:重点品读第一幅秋景图
同学们将第一幅“秋晨院落图”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1.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第一幅图是如何体现出这些特点的呢?
(1)从视觉方面,使用冷色调描写画面。
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2)从听觉方面,通过声音来体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静”)
(3)从环境的描绘来体现。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作者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品味这种悲凉的氛围。
2.故都北平,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主要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3.齐读描写秋院的这段文字,体会其中的韵味。
任务五:总结
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表露心迹,没有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笔下的客观景物之中,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情景交融”,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可以达到“不著一字而尽显风流”的效果。
任务六:布置作业
剩下的四种景物——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同学们课后互相讨论。下节课派代表发言,分析这四种景物分别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的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