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秋景、析秋情、品秋味。
2.品鉴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4.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以及作者的视角,进一步掌握散文景与情的关系。
3.品味散文语言
难点
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观景,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美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散文的结构美。
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虚实相生、形散神聚的特点,了解文章的结构美。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它是王勃眼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杜甫笔下“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的沉雄,是苏轼文中“纵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浩渺烟波。它有刘禹锡“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超拔豪放,有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绵绵愁绪,有辛弃疾“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的慷慨悲情,更有毛泽东词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勃勃生机。那么在散文家郁达夫的眼中,北平的秋天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走近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去看一看。
而作为一个江南人,为什么他要留住北国之秋,而不是南国之秋呢?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见资料库)
三、介绍写作背景
四、解题
“故都”即“北京”,当时称为“北平”。作者为什么不说北平的秋”呢?
“北京”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用“故都”从情感上写出了作者对它的眷恋与热爱,从意韵上写出了这个地方作为经济文化中心浓厚的文化积淀。“故都”与“秋”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相互契合。
五、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音韵、意境美
1.听名家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音韵美,初步感受作品的意境,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深入体会文本的语言音韵美以及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学生自由交流文中的语言音韵美及作者的情感。
六、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结构美
1.作者对故都的秋怀有眷恋、热爱的情感,从哪些句子中可明显地体现出来?找出来一起朗读。
明确:(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作者不辞辛劳只为饱尝故都的秋味,那故都的秋味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具体在文中哪些段落描写了出来?
明确:清、静、悲凉。
作者的这些情感具体在第3段至第11段,
3.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12、13段,总结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作者写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2段和第13段写南国之秋,写出了南国之秋的慢、润、淡的特点,一方面使之与故都的秋形成对比,从而使故都的秋的特点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从文章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之势。第12段插入了有关中外诗文中对于写秋的诗文的议论,为文章创设了文化氛围,同时也呼应了题目。
4.散文讲究虚实结合,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实写?哪些内容是虚写?
明确:本文第3~11段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等意象实写故都的秋景。第12段中外有关秋天的诗文的议论、第3段、第13段通过对比手法,写作者对南北秋景的感受,第14段直抒胸臆,抒写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热爱之情。第12~14段是虚写。
七、布置作业
1.在积累本上整理杜甫、王维、刘禹锡、柳永等人写秋的诗歌,概括诗歌的内容及感受诗人的情感。
2.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家乡的____________”(画线处填上季节)的散文。
板书设计《故都的秋》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赏秋景、析秋情、品秋味。
2.品鉴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4.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以及作者的视角,进一步掌握散文景与情的关系。
3.品味散文语言
难点
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观景,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赏析作者描写的北国秋景,体会作者的生活感受与审美情趣,领悟作者的心境。
2.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美。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的心境。
2.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美。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学作品能从中侧面透露出作家的很多信息,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北国秋景图,走进郁达夫的内心世界看看他写作文时的心境如何。
二、探究课文重点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第3~11段。
2.探究北国秋景图。(从意境美入手,品味五种景观所表现的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从中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1)为了写出北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选取了几幅秋景图?请找出相关内容并用简练的词语给每一幅图命名。
明确: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或: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秋人、秋日胜果
或:庭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
(2)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任选一幅秋景图,根据下列问题进行讨论:(要求:各抒己见,求同存异选出代表板演本组观点)
板演要求:标出各幅秋景图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用了哪些修饰词语来突出这些意象的特点,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①秋晨图
天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
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写出了环境的“静”,以闹衬静
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
牵牛花:蓝朵
作者欣赏的是冷色调,营造一种冷清的氛围
秋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让人感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
房屋:残破的
给人以历史沧桑感、营造荒凉的氛围
②秋槐图
槐蕊:落下来
给人凋零、凄凉之感
扫帚的丝纹:一条条
给人落寞之感
③秋蝉图
秋蝉:衰弱的残声
显现出无限的凄凉
④秋雨图
秋雨:息列索落的风雨
给人凄清悲凉之感
⑤秋果图
枣子:淡绿微黄
也属冷色调,还有一份苦涩
所有的意象共同营造了北国(故都)清、静、悲凉的秋的意境。
(2)作者在写秋景时,有没有关于人的描写?这些人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选择这些人来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皇城人海”为背景,紧扣文题。选取“扫街的”与“都市闲人”还特别强调了“都市闲人”的青布衣衫咬着的烟管、缓慢悠闲的声调,显出了一种情调,他们是普通的民众,不一定有多么高雅的文化修养,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那一份淡然而悠远的态度,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景之间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显示了来自作者心灵深处的那份平民意识。
(3)在故都,描写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美丽的北海公园等等,无不映出秋天的倩影,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
明确: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平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写作时代背景。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这导致他思想苦闷,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只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融入了他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第二:作家的生活感受和平民意识。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3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这造就了他抑郁善感的气质。
第三:作家的审美情趣。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他以静为美,以淡雅、悲凉为美。
(4)从对课文秋景图的赏析中,你能总结出写景散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吗?
明确: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三、拓展运用
借助秋景图的意象,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首诗词或小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明确
天净沙·秋思
浓茶破屋残垣,
鸽声蓝朵云天,
枯草漏光秋蝉。
槐蕊纷飞,
落寞人在深院。
四、课文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故都的秋味是那样的清、静、悲凉;那样的悠远、甚至有些孤独、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融入了郁达夫的生活、血液、生命中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读出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深深的眷恋!
五、布置作业
1.学生收集关于秋的古今诗歌、名言名句,并简单说出其中承载的情感。
2.以“故乡的秋”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