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湖北省黄冈部分县市2013年秋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13年11月13日8:30-11:00 命题:漆喜元 审题:高永平
注意:1. 卷面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千骑(qí) 埋怨(mán) 罪愆(qiān) 寻常巷陌(mò)
B.半晌(shǎng) 打量(liang) 脚镣(liào) 繁文缛节(rù)
C.天堑(qiàn) 提防(tí) 羌管(qiāng) 户盈罗绮(yí)
D.巷道(hàng) 华发(huá) 料峭(shāo) 羽扇纶巾(gu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德一项是
A.举案齐眉 鳏寡孤独 前合后偃 苌弘化碧
B.无可置疑 危机四伏 阿谀献媚 诏告世人
C.残羹冷灸 孤立无援 休憩相关 归根结蒂
D.燥动不安 丰盈饱满 垂暮之年 负荆请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站在塔山山巅,一眼望去,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青山绿水秀色可餐,不由得让人感慨这真是一片世外乐土。
B.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方块字体系,其象形功能不但便于人们的理解记忆,且衍生出美轮美奂的书法艺术,这是很了不起的。
C.多次饰演伟人形象的著名演员唐国强内心睿智而沉着,既有书生的儒雅又有帝王般的霸气,他的风度令人侧目而视。
D.中国选手周洋打破奥会记录,夺得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冠军的消息传来后,引起国内各家媒体的强烈关注,一时间各种报道甚嚣尘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正是深重的灾难,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B.造成高房价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财政的病灶、腐败枉法的危害、房地产商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和炒房者“搅混水”的混乱等因素引起的。
C.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有史以来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历史上国际参展方最多的一届。
D.在第41个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土资源部确定我国今年地球日的主题为“珍
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5.下列四个选项中,文史知识错误的一句是
A.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1933年发表处女作四幕剧《雷雨》,一举成名。他的代表作有《北京人》《原野》《王昭君》《胆剑篇》等。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热情悲壮,倾吐着爱国及壮志难酬之情。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D.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誉为“时代的灵魂”。在其代表作《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母后最终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悲愤交加,喝毒酒自杀,加重这部悲剧氛围。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儒墨之争给儒学带来了什么
孔德立
①早期儒学的传承创新既是早期儒家自身传承的结果,又是排拒与融合其他学说的结晶。墨子“非儒”与孟子“辟墨”是儒、墨两家争鸣的重头戏,对儒、墨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凸显出早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②孟子“学于子思之门人”,是孔子、曾子、子思这一系早期儒家谱系的传人。孟子时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面对咄咄逼人的墨家,孟子以“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毅然起而“辟墨”。
③“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之争的核心问题。要击退墨家的进攻,必须彻底揭露兼爱的危害。恰好,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举动暴露了墨家的理论缺陷。墨家赞同薄葬,批评儒家的厚葬主张,而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做法正违反了自家学说。当孟子批评夷之时,夷之却以儒家主张的“若保赤子”为借口,辩解说“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亦为儒家所赞同。孟子对夷之的论调予以坚决的反击,他指出,丧礼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财产的多寡,而是源于子女发自内心对女母的真爱情感。这种特定的情感体验由血缘关系决定,而绝不可能来自外部,也不可能依靠推论方式获得。但墨家既承认有发自内心的情感之爱,又认为这种爱可以用语言与推论方式施于他人。墨子津津乐道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兼爱精神,实际上是把特定情感庸俗化了。孟子认为,墨家把他人之父视为己之父,消弭了父亲的特定内涵。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儒、墨在仁爱与兼爱问题上有着不可弥合的分歧,因此,孟子才尖锐地批判墨家的“兼爱”学说是使人成为无异于“禽兽”的“无父”之学。
④传统说法认为,孟子辱骂墨子为“禽兽”,遂以为孟子与墨子的学说是对立的。但如果把墨学置于孔孟之间加以分析,就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在捍卫儒家仁学核心价值的同时,亦悄然对墨学进行了吸收。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儒学的新贡献,但如果我们只注重孟子对儒学的传承的一面,很容易忽略墨学对孟子的影响。简帛《五行》篇出土后,我们从子思五行说中发现了性善论的直接来源。但是,子思与孟子对“仁、义、礼、智”的论述尚有一定距离。子思的仁、义、礼、智既重外在之行,又重内心之德,德行并重。而孟子已经把仁、义、礼、智完全转化为内心之德、人性之善。子思并没有把人性与善画等号,而孟子直接说人无仁义礼智则“非人”。可见,善性已经成为做人的必然条件。那么,孟子性善论的至善源头到底是什么呢?
⑤如果我们考虑到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不难发现,墨子对“天”与“善”的论述正被孟子悄然吸收了。《墨子》书中“天民”一词出现2次,《孟子》书中出现了3次。值得关注的是,这个词却不见于其他早期儒墨两家著作。墨子把至善之天与民连接以来,为人性找到了至善之源。“爱人利人以得福”,扶危救困、爱人利人之人,获得天佑而得福,墨子虽未明言人性善,但推行兼爱之人必定以人之善性为前提。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贼”的主张,从“农与工肆”选拔官吏的提议,均是墨子提升民众地位的举措。经过墨家的宣传及实践,墨子的这些主张已经唤醒了民众积极争取自身利益的意识。在风起云涌的墨家“革命”之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外,孟子“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的论述,既坚持了儒家仁爱的核心价值观,又受到了墨子“行天下大义”的影响。墨子“非乐”,孟子则劝导统治者“与民同乐”,把墨子认为贵族专享的乐舞文化转化为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
(选自《光明日报》2012年3月26日,有删节)
6.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所处的时代,墨家影响力十分巨大,以至“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B.面对墨家强大的势力,孟子作为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自觉担负起与墨家争鸣以捍卫儒家仁学核心价值的使命。
C.“兼爱”属于墨家的核心思想,与儒家“仁爱”说相比,虽然都有“爱”,但是两种学说却风马牛不相及。
D.孟子挞伐墨家,是很善于选择突破口的,如他抓住墨家夷之厚葬其亲的做法,来攻击墨家自身的理论缺陷。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孟子的攻伐,夷之运用求同思维方法用自认为是儒墨公认的主张来为自己辩驳,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B.孟子认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不是从物质财富的多寡层面上讲的,而是从子女对父母的真情方面而言的。
C.儒家认为子女对父母的真爱情感体验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绝不可能来自外部,也不可能由推论的方式获得。
D.儒家认为墨家的“兼爱”思想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庸俗化了,容易模糊人与禽兽的区别,也使墨家沦为“无父”之学。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孟子认为墨家的“兼爱”思想消弭了父亲的特定内涵,这触及儒家的核心价值,因而遭到孟子的尖锐批判。
B.孟子在对“仁、义、礼、智”的理解上,融合了墨家的思想,因为孟子性善论中的至善源头应该是墨家的思想。
C.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从“农与工肆”选拔官吏的提议等提升民众地位的思想,也促成了孟子民本思想的建立。
D.孟子对墨学的借鉴是反其道而行之,如墨子主张“非乐”,孟子却倡导“与民同乐”,将其转化为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
苏武传(节选)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9.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B.武与副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百余人俱。 假:临时充任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10.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帮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3分)
(2)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3分)
(3)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3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10分)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13.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14.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6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人生如梦, 。(苏轼《赤壁怀古》)
(2)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5)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 ,户盈罗绮,竞豪奢 。(柳永《望海潮》)
四、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松 侣
宗璞
一位朋友曾说她从未注意过木槿花是什么样儿,我答应木槿花开时,邀她来看。过了些时,偶然走过图书馆,却见两排木槿,花朵已全落尽了。一路很是怅然,似乎不只失信于朋友,也失信于木槿花。又因木槿花每一朵本是朝开夕谢的,不免伤时光之不再,联想到自己的疾病,不知还剩几多日子。
回到家里,站在院中三棵松树之间,那点脆弱的感怀忽然消失了。我感到镇定平静。三松中的两棵高大稳重,都似很有魅力,可以倚靠。第三棵不高,枝条平伸作伞状,使人感到亲切。它们似乎说,好了,不要小资情调了,有我们呢。
它们当然是不同的。它们不落叶,无论冬夏,常给人绿色的遮蔽。那绿色十分古拙,不像有些绿色的鲜亮活跳。它们也是有花的,但不显著,最后结成松塔掉下来,带给人的是成熟的喜悦,而不是凋谢的惆怅。它们永远散发着清净的气息,使得人也清爽,据说像负离子发生器一样,有着实实在在的医疗作用。
更何况三松和我的父亲是永远分不开的。我的父亲晚年将这住宅命名为三松堂,言“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其寄意深远,可以揣摩。我站在三松之下感到安心,大概因为同时也感到父亲的思想、父亲的影响和那三松的华盖一样,仍在荫庇着我。父母在堂时,每逢节日,家里总是很热闹。70年代末,放鞭炮之风还未盛,我家得风气之先,不只放鞭炮,还要放花,一道道彩光腾空而起,煞是好看。这时大家又笑又叫。 放了几年,家里人愈来愈少了。剩下的人还坚持这一节目。以后因子侄辈纠缠,也还放了两年。再以后,没有高堂可娱,青年人又大都各奔前程,几乎走光,三松堂前便再没有节日的喧闹。
这一切变迁,三松和院中的竹子、丁香、藤萝、月季和玉簪都曾亲见。其中松树无疑是祖字辈的,阅历最多,感怀最深,却似乎最无话说。只是常绿常香,默默地立在那里,让人觉得,累了时它总是可以靠一靠的。
这三棵松树似是家中的一员,是亲人,是长辈。燕园中还有许许多多松柏枞桧之类的树,便是我的好友了。
在第二体育馆之北,有一片用松墙围起来的园子,名为静园。这两年,每天清晨坚持散步是我性命攸关的大事。散步的路径,总寻找松柏之处,静园外超过千步的松墙边便成为好地方。一到墙边,先觉清气扑人,一路走下去,觉得全身的血液都换过了。
临湖轩前有一处三角地,也围着松墙。其中一段路两边皆松,成为夹道。那松的气息,更是向每个毛孔渗来。最主要的是那气息,清到浓重的地步,劈头盖脸将人包裹住了。这时便想,若不能健康地活下去,实在愧对造化的安排。
走出夹道不远,有一处小松林,空气自然是好的。我走过时,总见六七位老太太在一起做操,一面拍拍打打,一面大声谈家常。譬如昨天谁的媳妇做的什么饭,谁的孙子念的
什么书。松树也不嫌聒噪,只管静静地进行负离子疗法。
中国文学中一直推崇松的品格。松树的不畏岁寒,正可视为不阿时不媚俗的一种节气。这是“士”应有的精神境界,所以都愿意以松为友。白居易《庭松》诗云:
即此是益友,岂必交贤才?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最后两句用松之德要求自己勉励自己,要够格作松的主人。松不只给人安慰,给人健康,还在道德上引人向上,世之益友,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自然界中,能为友侣的当然不只松柏一类。人若能时时亲近大自然,会较容易记住自己的本色。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纵然手不能举足不能抬,纵然头上悬着疾病的利剑,我们也要俯仰自得,站稳自己的位置。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由松树自然联想到与之永远分不开的父亲,父亲虽然离去了,但他的思想和人格,还一直影响着“我”,使“我”感到安心。
B.作者回忆一家人在松树下放鞭炮的热闹情景,目的是与父母离世后家庭的冷清、寥落形成对比,表达物是人非、家道衰落的伤感情怀。
C.文章写小树林里老太太们运动、聊天等喧闹的场景,突出她们生活的安闲快乐,而这正是默默付出的小松林带给她们的。
D.文章由松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再由“三松”写及“松墙”和“小松林”,以“松”为中心意象,连缀全篇,衔接紧凑,构思严谨。
E.文章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熔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既有可读性,也有哲理性,给读者深刻的启发。
17.文章本意在写松,开头却从木槿花的凋零写起,作者这样构思文章开头有什么用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的理解。(5分)
答
19.请联系全文,对作者以“松”为“侣”的原因加以探究。(6分)
答
五、语言运用(12分)
20.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它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字艺术品。近
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各种汉字抒写比赛,其目的不言而喻。请根据下列要求书写汉字(错字、漏字该题没有分)。(4分)
①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把那些怯懦、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比作 。
②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瑰宝,它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等。其中伴演老年男子的角色叫做 。
③在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叫做 。
④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叫做 。(写一成语)
21. 请简要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和寓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请根据“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语句展开想像,写出离人酒醒后的具体场景,要求:①想像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少于40字。(4分)
六、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果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2013秋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A骑jì C提dī 绮qǐ D峭qiào)
2.A(B昭告世人;C残羹冷炙,休戚相关;D躁动不安)
3.A(“秀色可餐”既可指女子姿容非常美丽,也可指景物非常优美。符合题意。B“美仑美奂”形容新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它不能形容书法艺术。C“侧目而视”指“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应换成“刮目相看”D项“甚嚣尘上”,是一个贬义词,指“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
4.D(A项成分残缺,“铸就”缺宾语,可改为“铸就……的风格”;B“原因是……引起的”,句式杂糅;C位置不当,将“有史以来的”提到“第一次”前。)
5. D(哈姆莱特的母后是“误饮毒酒而亡”。)
6.C(原文是“儒、墨在仁爱与兼爱问题上有着不可弥合的分歧”,而非“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不相及”的说法有误,两种学说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7.D(偷换概念,“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错,文中说的是“把特定情感庸俗化”。)
8.D(“孟子对墨学的借鉴是反其道而行之”错,原文中说的孟子的“仁义”思想受到了墨子“行天下大义”的思想的影响。)
9.D(阴,暗中。)
10.D(①副词,适逢,恰巧/②动词,会合,聚会,引申为共同,一同;③副词,活活地/动词,活着.)
11.B(虞常要射杀卫律,尚未付诸实施,所以还不能称为“行动”;况且,他想射杀卫律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在汉的母亲和弟弟“幸蒙赏赐”,这是从个人的私利出发,根本谈不上什么爱国主义。)
12.(1)我的确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因此派人拿着璧从小路回赵国了。(得分点:“诚”“间”,被动句式。)
(2)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跟随苏武回来的总共有九人。(得分点:“官属”“物故”“凡”)
(3)张衡一到任,就严厉治理,整顿法纪,暗中查明奸党的姓名,将他们同时逮捕、拘押。(得分点:“下车”“阴”“禽”)
13.交代了环境,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清泠的基调,烘托了气氛。
14. 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结果。
15.(1)一尊还酹江月;(2)水随天去秋无际;(3)一蓑烟雨任平生;
(4)烽火扬州路;(5)徒慕君之高义也;(5)市列珠玑。
16.BC (B“物是人非、家道衰落”错,C“这正是默默付出的小松林带给她们的”错。)
17.首段写木槿花的花期短、凋零快,而自己错过了它的花期,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惆怅,自然勾起对自己疾病在身、时日不多的伤感。(2分)这样写,欲扬先抑(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面写松树及自己心境的转变张本(铺垫),并照应结尾。(3分)
18.这句话呼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题旨。(3分)这是作者从自然中获取的人生感悟,并号召人们无论处境如何,都要保持一种乐观自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守本色、不阿时不媚俗的人生态度。(2分)
19.①松可以给“我”安慰,尤其“三松”,它们与我们一家密不可分,是我们过往生活的亲历者,仿佛是“我”的亲人、长辈,让“我”感到亲切、安心,可以倚靠。
②松可以给“我”健康,松树散发出的清净的气息让人清沁肺腑,身心愉悦;给疾病在身的“我”注入坚强活下去的动力与信心。
③松在道德上引人向上,它不阿时不媚俗的节气让我们能坚守自己的本色,保持一种向上的精神境界。
(前两点每点3分,最后一点2分)
20.①孱头 ②外末或外 ③乞骸骨 ④莼鲈之思(每一空1分,错字漏字该题无分。)
21.答案示例:(1)一位老人摔倒在地,旁边围着三个人,口里齐声说着:“大爷,您该补补啦!”三个人手中分别拿着“补血”“补钙”“补脑”的牌子。(2)讽刺现代社会中一些人为了利益不顾道义的现实。
22.答案示例:河的两岸,烟水迷离,杨柳参差,习习晓风吹拂,一弯冷月挂在柳梢,发出清冷的光。孤舟离人,长叹一声,黯然伤神,独对着天边的那弯残月,沉思……
23.作文审题与立意
审题思路:(1)这则材料有哪几个描写的对象?(2)这些描写对象有哪些行为?(3)这些行为导致了怎样的结果?(4)从不同的行为和结果中,你确定了什么立意?
立意(对象):①(老人)在子女的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 ②(年轻人)一味关心爱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③(胡杨树)一定要夯实基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