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6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6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1 22:5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人文主题”
“学习任务群”
两条线索
理想信念
文化自信
责任担当
立德树人
整体规划
有机渗透
群文阅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 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致云雀》雪莱
“青春的价值”
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唐]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群文学习任务】
反复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以下问题: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我们该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
知识卡片:“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 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月4日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定为青年节。
知识卡片:“五四运动”
知识卡片:“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两只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1916年8月23日)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
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
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1917年12月)
老鸦
胡适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二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小米!
(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壶卢。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1924年10月3日)
我的失恋(鲁迅)
——拟古的新打油诗
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
“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
鲁迅《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
“不过是三段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阿唷,我要死了’这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做一首‘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
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9.4
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
“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象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胡适《尝试集·四版自序》,1922年
“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因此,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上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
——胡适:《谈新诗》,
《星期评论》 1919年10月10日
“从三百篇到近来新诗的发生,不但打破了五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了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是第四次的诗体大解放(从诗经——骚体——唐诗——宋词元曲——自由体新诗)。这种解放,初看去似乎很激烈,其实只是《三百篇》以来的自然趋势。”
——胡适:《谈新诗》,
《星期评论》 1919年10月10日
笔立山头展望(郭沫若)
大都会的脉搏呀!
生的鼓动呀!
打着在,吹着在,叫着在,……
喷着在,飞着在,跳着在,……
四面的天郊烟幕朦胧了!
我的心脏呀,快要跳出口来了!
哦哦,山岳的波涛,瓦屋的波涛,
涌着在,涌着在,涌着在,涌着在呀!
万籁共鸣的Symphony
自然与人生的婚礼呀!
弯弯的海岸好像Cupid的弓弩呀!
人的生命便是箭,正在海上放射呀!
黑沉沉的海湾,停泊着的轮船,进行着的轮船,数不尽的轮船,
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
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
近代文明的严母呀!(1920.6)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 X 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 Energy 能量的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便是我呀!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天狗(郭沫若)
“抒情诗是情绪的直写。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扬抑相间,这发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
——郭沫若:《论节奏》,
《创造月刊》 1926年3月第1卷第1期。
“诗的创造贵在自然流露”,而这“自然流露”之中,便有自然的谐乐和自然的画意存在,“因为情绪自身本是具有音乐与绘画之二作用故。情绪的吕律、情绪的色彩便是诗。诗的文字便是情绪自身的表现”。“诗的原始细胞只是些单纯的直觉,浑然的情绪。到了人类渐渐文明,个体的脑筋渐渐繁复,想把种种直觉情绪分化起来,于是诗的成分中,便生了个想象出来”。一直到1925年,在一些文章中,郭沫若仍然把情绪视为诗歌生命的源泉,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有节奏的情绪的世界”,“诗是情绪的直写”。又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这些都表现了郭沫若新诗本体观中情绪所占的核心性的位置。
——孙玉石《郭沫若浪漫主义新诗本体观探论》
人们熟悉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就是一首典型情绪的爆发之作。从诗人的自白看来,这首诗没有理智的参与,而全凭情绪的奔涌。狂暴的诗产生于狂暴的自然景观触发的情绪。亲身的“经验”正是这种主观情绪的基础和集聚,诗意也就在诗情中产生了。理智退到了极次要的隐身地位。
——孙玉石《郭沫若浪漫主义新诗本体观探论》
倘若反过来对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做一番重新审视,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美学追求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产生的弱点。那就是过分信赖情感自然流露而缺乏哲理思考的深沉韵味。郭沫若相信情绪的流泻,相信灵感的冲动,相信诗是写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因此他将自己的创作的心态与歌德创作冲动时的表现相比拟,追求一种灵感爆发时“发疯”时刻的到来。这在一定的火山喷发时期固然是可能出现的事实,但就在这时候,诗人也忽略了深沉的思考在灵感爆发中所起的作用。他的一些诗篇,有热烈的诗情,而缺乏值得嚼味的深蕴。
——孙玉石《郭沫若浪漫主义新诗本体观探论》
“没有看过海的人或者是没有看过大海的人,读了这首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或者会嫌他过于狂暴。但是与我有同样经验的人,立在那样的海边上的时候,恐怕都要和我这样的狂叫罢。这是海涛的节奏鼓舞了我,不能不这样叫的。” ——郭沫若《论节奏》
“我的论点是,一首诗中的时代特征不应去诗人那儿寻找,而应去诗的语言中寻找,我相信,真正的诗歌史是语言的变化史,诗歌正是从这种不断变化的语言中产生的。”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底表现,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
“一个人只要他与自然契合,便变成了伟大的那个他,与自然契合的刹那,便是他的伟大的刹那。在那个刹那里,他与自然合而为一,分不出是自然,还是人了。在那个刹那里,我便是自然,自然便是我。这样说来,泛神论与自我主义,不仅不相反对,简直就是一物之两面,一而二,二而一的。泛神论、自我主义并存于郭君的诗中,便是为此。”
——朱湘《郭沫君的诗》,
选自《中书集》,上海书店
“我们要如暴风一样唤号,我们要如火山一样爆发,要把一切的腐败的存在扫荡尽,烧葬尽,迸射出全部的灵魂,提呈出全部的生命。”
——郭沫若《我们的文学运动》
新课导入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郭沫若
题解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阳平 去声?
读去声,想要吹响号角,表达清志的愿望
读阳平,是号叫——呐喊——惊叹——赞美的意思,和这首诗的疯魔状态匹配。
新诗奠基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名沫若。四川乐山人。
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等,此外还有历史剧多部,历史学、古文字学的专著以及杂文、随笔、文艺评论等多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
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人生经历】
【评价与贡献】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
【自由诗体】也叫自由诗,是指在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的较为自由的诗体。它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与当时诗歌内容的革命性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这类诗运用现代白话写作,打破僵硬的格律要求,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五四”前夕,一些新文学运动的参与者,如胡适等就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而真正从内容形式冲破旧诗樊篱,表现出彻底叛逆精神的则是郭沫若的《女神》,这是中国自由诗走向独立的代表诗集。
知识支架
了解浪漫主义
【含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内容】: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手法】: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
朗读课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诵读指导】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听配乐诗朗诵,标划节拍和重音,并练习朗读。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思考1:全诗自然分为三节,每节的内容各是什么?
第一节,描绘出一幅海天汹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
第二节,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了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破坏”与“创造”的主观感受。
第三节,诗人由大海奔腾的波涛引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发出对“力”的呼告与赞美。
抓住意象,品画面美
思考3: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明确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抓住意象,品画面美
思考1:全诗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它们引起读者的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抓住意象,品画面美
思考2: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提示: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所里和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描绘诗歌画面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
他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
意蕴解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动荡的时代
对旧世界的破坏
蕴蓄已久的力量
破坏与创造
对力的赞美
品鉴修辞,感悟化境
思考1:分析诗歌开头三句运用的修辞?
明确 运用拟人手法,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通过“怒”“推倒”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
品鉴修辞,感悟化境
思考2:“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诗人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
品鉴修辞,感悟化境
思考3:诗歌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哟!”是如何赞美“力”的?
明确 诗歌结尾从不同角度设喻,讴歌赞美“力”。“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
品鉴修辞,感悟化境
思考4: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试从修辞、句式和标点的运用上简要分析。
(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象征、拟人)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品鉴修辞,感悟化境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
⑷诗歌还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⑸叹号的使用。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点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五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是光辉灿烂的图景。从第二个更宏观的思想层次说,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比如诗人在同年写的《笔立山头展望》一诗中曾以极大的热情歌颂这种新兴的生产力:“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思考1: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明确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思考2:“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思考3:如何理解诗歌中的 “力”字
明确 ①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思考4: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巨人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思考5:你觉得本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
提示: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思考6: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侧重抒情?谈谈你的看法。
(1)这首诗侧重于写景,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室伟壮丽的图景。诗人热爱大自然,在诗人的眼中,“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这首诗描绘的北冰洋的白云、太平洋的洪涛,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间、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思考6: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侧重抒情?谈谈你的看法。
(2)这首诗侧重于抒情,热情歌了“五四”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颂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的,不可抑止的。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1: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思考1: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点拨:这首诗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主题探究
毁坏力
创造力
不断地努力
旧道德
旧礼教
专制政治
新事物
新制度
新思想
新文化
五四运动
十月革命
新文化运动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诗歌,请大家归纳一下现代诗歌的特点。
归纳概括:
心象(情)+物象(美)=诗。
诗歌要求
①要有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节奏 情感美 音乐美
②要有鲜明的形象,做到情景交融 意象美 意境美
③要有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 构思美 想象美
诗想象是蓝图,情感是方向,语言是方法。
歌的元素:想象、情感、语言。
课堂总结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对力的歌颂与赞美
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修辞、句式、标点等)
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同时也是“五四”时期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狂飙突进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诗文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