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01 23:5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和长征的故事;
2.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地位
3认识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即长征精神)。
教学目标
请思考:面对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国民党政府采取什么措施?
“围剿”
星星之火 已成燎原之势
直接原因:
材料一:
材料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博古、李德等人提出“御敌 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在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后,又提出“不让敌人侵占寸土”“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调集红军主力与优势敌军决战。敌人分路向中央苏区首都瑞金进攻后,他又分兵御敌,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
次序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比例 结果
一 10万多 4万多 约2.5:1 成功
二 20万 3万多 约7:1 三 30万 3万多 约10:1 四 30多万 7万多 约4:1 五 50万 8万多 约6:1 失败
1933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红军五次反“围剿” 情况对比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思,德回人1932年到上海,后到苏区担任军事顾问。他名义上是军事顾问。实际上独揽了红军的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李德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在红军边到重大损失后,又提出“不让敌人侵占寸土”“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调集红军主力与优势敌军决战。敌人分路向中央苏区首都瑞金进攻后。他又分兵御敌。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
博古
李德
由于当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上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
军事上冒险,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陷入空想、盲动、冒险的倾向
认识人物
1934.10中央
红军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突破4道封锁
★遵义会议
强渡乌江
前期路线
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血战湘江
1934.10中央
红军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当地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突破4道封锁
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时间
内容
地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1.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意义
遵义会议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挫折不断, 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胜利不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14年
转折点
幼稚
成熟
何谓长征
瑞金(1934.10 长征开始)
突破四道防线,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1935.1 转折点)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摆脱敌人追堵)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过雪山、草地
吴起镇会师(1935.10,中央红军—陕北红军)
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1936.10,长征结束)
后期路线
1934.10中央
红军瑞金出发
血战湘江
突破4道封锁
★遵义会议
强渡乌江
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四川·泸定铁索桥
飞夺泸定桥
云南皎平渡红军渡江纪念碑
(2)巧渡金沙江
(3)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海拔4800米的红军烈士墓—雅克夏山红军烈士墓
1936年,12名红军战士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长眠在雅克夏山之巅。直到16年之后,烈士们的尸骨才被发现。于是就有了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爬雪山
过草地
四川·松潘草地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会宁会师楼
材料一: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
材料二: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三: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在漫长的艰苦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的意义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毛 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弘扬
长征精神?
在国家利益面前要有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要体现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有坚定理想、 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困难面前要有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走好新的长征路
不忘初心,
意义:
陕北会师 1935年10月 (吴起镇)
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
原因:
结果:
经过: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渡过湘江
强渡乌江
遵义会议.生死攸关转折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
瑞金出发
突破腊子口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左倾错误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课堂小结
1.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张文天 B. 周恩来
C. 毛泽东 D. 王稼祥
2.1935年3月20日夜,刚刚三渡赤水的红军主力离开隐蔽地,居然又重新向东回头,再次在二郎滩、太平渡等地渡过赤水。”这次军事行动(  )
A.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B.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 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D.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B
课堂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