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地理科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读下表,完成1~2题。
行星名称 与太阳距离/(108 km) 公转周期/年 自转周期/天 大气及成分 表面平均温度/℃
水星 0.579 0.24 58.79 极稀薄,氦、钠(气体) 白天350,夜晚-170(固体表面)
金星 1.082 0.62 243.69 浓密,CO2 480(固体表面)
地球 1.496 1.00 1.00 浓密,N2、O2 22(固体表面)
1.下列关于表中各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金星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 B.水星公转方向为自东向西
C.水星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D.金星固体表面平均温度比水星低
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上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存在液态水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七夕节是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为蓝本设定的节日,其中男主角所寓意的牛郎星是七夕节天空中格外耀眼的星座,七夕节时,我国许多地区几乎整夜肉眼可见牛郎星。如图示意某年七夕节时地球、太阳与牛郎星的大致位置。完成3~4题。
3.关于牛郎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 B. 由炽热气体组成
C. 和地球质量相差不大 D. 其光芒来源于太阳的反射光
4.牛郎星比太阳明亮很多,科学家推测在牛郎星周围有潜在的宜居带,判断该行星宜居的主要依据是( )
A. 有与地球相近的宜居温度 B. 有与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C. 与恒星的距离接近日地距离 D. 能获得与地球上相似的可见光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
A.月球或水星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土星
6.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7.“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与该古诗所描绘情境相符的月相是( )
A. B. C. D.
2020年6月21日,一场日环食在非洲中部和东北部、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中国南部省份上演。如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日环食照片。据此完成8~9题。
8.日环食期间,大部分被遮挡的太阳大气层和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分别是( )
A. 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 B. 色球层、太阳耀斑
C. 光球层、太阳黑子 D. 色球层、日珥
9.太阳活动增强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 产生极光现象 B. 扰乱卫星导航信号
C. 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D. 流星现象突然增多
下图为太空拍摄到的极光景观图。为进一步加强极光观测研究,中国在冰岛建立了极光联合观测台。据此完成10~11题。
10.造成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的太阳活动是( )
A.黑子 B.耀斑
C.日珥 D.日冕物质抛射
11.观测台选址冰岛的原因是( )
A.地基稳定,地质灾害少 B.位于极光带,利于连续监测
C.降水少,大气能见度好 D.离城市近,基础设施完善
读表,完成12~13题。
12.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13.乙的末期( )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如图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根据如图完成14~15题。
14.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 )
A. 总体比较寒冷 B. 总体比较湿润 C. 冷暖干湿交替 D. 温暖干旱明显
15.在图示甲时期( )
A. 被子植物繁盛 B. 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
C. 海平面高于现代 D. 水稻、小麦等频频歉收
下图a为某地10月4—15日气温变化,图b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
a b
16.最可能为降水天气的日期是( )
A.4—5日 B.6—8日 C.12—13日 D.14—15日
17.据图判断,14日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
A.白天①强,夜晚④弱 B.白天②强,夜晚③弱
C.白天②弱,夜晚③弱 D.白天②强,夜晚④弱
如图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图。根据如图完成18~19题。
18.下面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描述正确的是( )
A.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部分
B. 地核接近液体,主要成分是铁和镍
C. 地幔呈固态,各部分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
D. 地壳的厚度各地相差不大
19.下面关于地震波速度描述正确的是( )
A. 纵波传播速度快,只能穿过固态物质
B. 横波传播速度慢,可以穿过气态、固态、液态物质
C. 横波在2900千米深度突然消失,因为外核是接近液态的物质
D. 在地球1000千米的深度,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均变慢
20.低层大气中除了干洁空气,还含有水汽和杂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多
②水的相变不能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③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④水汽和杂质含量会因时空差异而变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7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微信变动了启动画面,位于中间的图像是由离地球36000千米高空的“风云4号”气象卫星拍摄获得的。据此完成21~22题。
21.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风云4号”气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A. B.
C. D.
22.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 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万里无云
C. 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D. 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根据如图完成23~24题。
23.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 光照太强 B. 热量不足 C. 日温差较小 D. 年温差较小
24.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 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B. 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 增强地面辐射 D. 增强地面保温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如图示意某大湖静稳天气下某时刻湖陆风垂直结构。根据如图完成25~26题。
25.据材料可知,此时( )
A. ①处为西北风 B. 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 ③处风力小于①处 D. 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26.关于图中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 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增大
C. 围湖造陆将使湖陆风减弱 D. 湖陆风使城市空气湿度下降
如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27~28题。
27.图中各地的气压值( )
A. 甲>乙>丁>丙 B. 乙>甲>丙>丁 C. 丙>丁>甲>乙 D. 丁>丙>乙>甲
28.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 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D. 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29~30题。
29.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30.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14分)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结合材料二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 ,B为 ,地震波从上往下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的特征是 。(6分)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C ,D+E ,F+G 。 (6分)
(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2分) 。
32.(12分)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生命起源于前寒武纪,前寒武纪包括 宙、 宙和 宙。(6分)
(2)古生代,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 。(2分)
(3)简述海洋动物向陆地动物进化的过程是 ,进化的理由是 。(4分)
33、(14分)“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图1为我国西南某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图2为该地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
(1)如图3,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______(单项选择题)(2分)。
(2)图1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单项选择题)(2分)。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加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3)依据所学,简述图中“穿堂风”形成的基本原理是
。(2分)
(4)如图4为沿图2中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2分)
图中A、B、A′、B′四点的气压值大小顺序是______,A、B、A′、B′四点的气温值大小顺序是 ______。(用PA 、 PB、 PB ′、 PA ′表示各点气压,用TB 、 TA 、 TB ′、 TA ′表示各点气温。)(2分)
(5)在图2中甲处画出风向,判断甲乙两处风力最大的是 ,原因是
。(4分)开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C 2. D 3. B 4. A 5. B 6. C 7. B
8. C 9. D 10.D 11. B 12. B 13. A 14. D
15. B 16. B 17. B 18. A 19. C 20. D 21. C
22. D 23. C 24. A 25. B 26. C 27. A 28. D
29. A 30. D
二、综合题
31.
(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壳 地幔 地核
(3)利用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32.
(1)冥古 太古 元古
(2)联合古陆
(3)过程:海洋动物先进化为两栖动物,再进化为陆地爬行动物。
理由:海洋面积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气候变得干旱,水源稀少。
33.
( 1 ) D
( 2 ) C
( 3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山林增温慢,气温较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石质地面增温快,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空气由山林(高压区)流向石质地面(低压区),从房屋中穿过形成“穿堂风”。
( 4 )
PA > PB > PB ′> PA ′或( PA ′< PB ′< PB < PA ); TB > TA > TB ′> TA ′(或 TA ′< TB ′< TA < TB )
( 5 ) B
( 6 )如图
甲地 原因:甲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所以风力大。
改卷任务安排:三题综合题由林伯安、李秋琴、孙徐川三位老师平均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