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开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27.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②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5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③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姜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
①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②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等。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③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牌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④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均衡、比例等造型元素,体现着建筑外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看,它需要经历岁月的检验,这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所要表达的。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即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它深刻的寓意。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寓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
⑤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城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不仅提高了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其艺术欣赏价值。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
①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的报刊亭就能逐一实现。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②“以前的报刊亭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至有些新的小区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但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③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经营者章女士告诉记者:“原来一天从早到晚开门12个小时,现在能有4、5个小时就不错了。没有生意守着也白守,你看现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业’,要不然真没办法。”
④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2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一份报纸。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现在工作都比较忙,能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刊亭,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翻、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⑤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爱好者们营造一个文化驿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现状:经营难“副业”多》)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各种符号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符号体系,形成了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文化。
B. 哈尔滨着力打造冰城符号,提升城市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境界和文明高度。
C. 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符号诸如文字、色彩等可成为城市的标志。
D. 材料三以记者实地调查的形式报道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的现状,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3分)
A. 音乐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演出常态化、多样化,而且深入市民内心,成为城市文化印记。
B.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城市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城市文化符号又居于建筑立面改造的重要地位。
C. 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这些符号的深刻寓意。
D. 城市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对城市建筑立面的恰当改造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的实用功能以及审美价值。
下列说法中, 不 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四合院屋檐上雕刻的蝙蝠与寿字等,使北京四合院成为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
B. 徽派建筑,以白墙黛瓦,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黛色又称青色,合在一起谐音为:清白。
C.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鸟巢、水立方传遍世界,这些建筑无疑成为北京的代表。
D. 旧时南京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许多文人在乌衣巷、朱雀桥边尽显诗酒风流,一片繁华。
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近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3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哦,香雪
铁 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鸟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作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作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列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地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
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地拍打着玻璃,冲风娇叫喊着:“风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一位旅客。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做。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原载《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 “迎候贵宾”“接受检阅”,姑娘们将自己客体化,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低微的地位上,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
C. 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们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 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定在城市人的位置上,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将情节片段加以组接。
自动铅笔盒多次出现,简析其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映衬作用。(6分)
请分析小说以“哦,香雪”作标题的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22.0分)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隋书·长孙览传》)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B. “金就砺则利”中的“金”代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C. 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D.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称为道家“五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课文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 课文第2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
C. 课文第5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D. 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6分)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咏 槿
李 白
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
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
芬荣①何夭促,零落在瞬息。
岂若琼树枝②,终岁长翕赩③。
【注】①芬荣:花芬芳,草繁茂。②琼树枝:此指槿花的树枝。③翕赩xì:光色盛貌。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首联运用铺叙手法描绘最致,“笑”“艳”两字写出园花和池草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特点。
B. 颔联写在诗人的眼中,满园争奇斗艳的花草都比不上木槿,可见诗人对槿花是情有独钟的。
C. 颈联中“夭促”“零落”写出美丽总是太仓促,常在瞬间零落,流露诗人对青春消逝的感伤。
D. 从诗意看,诗人思绪奔涌跳荡,情感炽烈动人,这一切都深深根植于诗人李白的浪漫气息。
诗歌是如何描写“槿花”形象的?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6分)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礼贤下士,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用“ ”比喻出时不我待之痛。
(3)“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4)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
(5) 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 ,这些句子是:“ , 。”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6)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感慨人生的短暂,情不自禁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写在江山美景中涌现出无数英雄。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中国人自古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甲】。以山水画为例,其诞生之初,在艺术功能上就标记地理位置的地形图迥然不同。像是南朝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就为中国山水画奠定了以艺载道、托物言志的基调【乙】。拟人化在诗画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十分常见。宋代画家郭熙就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以拟人的手法对自然山水展开讨论。诗词中拟人化的精彩描写更是不胜枚举【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诗人、画家与自然万物的对话,正应和了“天地入胸臆”“物象由我裁”的意旨。无论诗人还是画家,他们自觉自愿地融入自然,也请自然万物融之于“我”。在进行创作时,他们将景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寄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丁】。这样的作品,怎能不气韵生动,穿越古今?
文中漏掉了“画家的情思和智慧时时隐现于山水作品中”一句,放在文中哪处位置最合适? ______(3分)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B.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C.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D.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0题。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相信很多人都试图培养良好的习惯改变自己,但结果往往是心潮澎湃立下誓言,终陷入无法坚持的懊悔中。因为两大阻力阻碍着习惯的养成,一是无法开始行动,缺乏勇气和动力;二是无法坚持下去,缺乏意志力。微习惯,可以帮助你。
什么是微习惯?微习惯就是你强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比如,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缩减成每天做1个,把每天写3000字缩减成每天写30字,把每周看一本书缩减成每天看5页,把每天背100个单词缩减成每天背5个……微习惯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小到你不好意思不去完成。正是因为这个特性,它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相反,你每天的成功会帮助你提升自我效能感,一不留神的超额完成任务会让你获得满足和自信,增加坚持下去的惯性,提升习惯能力。微习惯不会花费你太多时间,在完成微目标后,你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3分)
根据上文,概括微习惯在习惯养成中的优势。(8分)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告别原来的班级,来到新的班级,有人欢喜,有人担忧,有人困惑。这涉及一个舒适圈的话题。何为舒适圈?惯常的定义,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惯性运作之下,过相对轻松的生活。不少人认为,年轻人长久呆在舒适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思进取;也有人认为,年轻人身处舒适圈,有安全感,能更好地发挥潜能,不断成长;还有人认为,每个人的舒适圈不一样,懒散者觉得发呆、无所事事很舒适,拼搏者觉得加班加点学习很过瘾;更有人觉得,对于舒适圈的判定,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表面现象与背后本质也许大相径庭……
对于舒适圈,你有怎样的看法呢?如果你所在的班级组织以“如何看待舒适圈”为主题的班会讨论活动,请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