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下图为地球圈层给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可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5.图中字母及数码对应正确的是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A.a一莫霍界面,②一地壳
B.a一古登堡界面,①一地壳
上无效。
G.一莫霍界面,②一地慢
D.b一古登保界面,③一地核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6.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考试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B.生物圈独立存在,与其他外部圈层没有联系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C,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符合题目要求的。
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均有明确的界线
据国外蝶体报道,鲸鱼应Y星(恒星)有5颗行星环绕,其中“鲸鱼座y星”行星可能具备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地处内华达山脉西麓,其标志性的U形峡谷(如下
孕育生命的条件。据此完成1一2题。
图)形成于距今约1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据此完成7~8题
1.鲸鱼座y星与其5颗行星构成的天体系统,其级别相当于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鲸鱼座y星e”行星潜在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可能因为
A.该行星的昼夜温差适中
B.该行星上有厚厚的大气
7.该公园内U形峡谷的形成源自
C.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该行星是一颗特殊的星球
A.溶蚀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力作用
D.该行星表面的温度适宜,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
8.该公园内与U形峡谷相伴而生的地貌景观可能还有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4日,南极出现了日全食,下图为日全食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A.溶洞、峰林
B.沙丘、风蚀柱
C.冰斗、刃脊
D.海滩、海蚀岸
下图为某游客于稻建霞浦南歧村拍极的一张景观图。据此完成9一10题。
3.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与外围发亮的部分分别可能是
A.色球层光球层
B.光球层色球层
C.日冕层光球层
D.光球层日冕层
9.下列关于图中甲、乙地貌名称与外力作用的对应,正确的是
4.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会出现的太阳活动现象有
A.甲一海蚀崖海浪侵蚀
B.甲一海蚀崖海浪堆积
A.太阳黑子
C.乙一海岸沙滩海浪侵蚀
D.乙一海蚀平台海浪堆积
B.太阳耀斑、日耳
10.海岸泥沙的主要来源有
C.太阳风
①海底
②山体岩石
D.日冕物质抛射
③河流
④西北地区沙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地理试题第1页(共6页)
地理试题第2页(共6页)2022-2023学年河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B【解析】从材料得知,y星为恒星,有5颗行星环绕,构成的是恒星天体系统,与太阳系级别相当,B正确。地月系指的是地
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属于行星系统与材料描述不符,A不选。γ星不是银河系的中心天体,所以该天体系统不是银河系
或河外星系,排除C、D。故选B。
2.D【解析】昼夜温差适中,有适宜温度,或者有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单存在适宜的温度或者大气,不一定有生命存在,AB不
选。外观和位置特殊,不是具备生命的必备条件,C不选。水是生命之源,行星表面温度适宜且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那是最可能
有生命存在的,D正确。故选D
3.B【解析】太阳外部大气由内而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被日全食遮挡的部分是光球层、外围发亮的部分为色球层:
日冕层的亮度很小,很难被肉眼直接观测到。故选B。
4.A【解析】光球层主要出现太阳黑子,太阳黑子其实并不黑,只是该区域的温度比光球层其他区域低,显得暗一些,A正确:而
太阳耀斑则是出现在色球层,成因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而日饵也出现在色球层,喷射出弧状气体,像太阳的耳朵,B
错误:太阳风以及日冤物质抛射都位于日冕层,C、D错误。故选A。
5.D【解析】图中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地核,故选D。
6.C【解析】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A错误: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B错误:水圈是地表
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C正确: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D错误。故选C。
7.C【解析】该公园内的U形峡谷形成于距今约1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表明其形成主要受冰川侵蚀作用,注意题干中第四纪
冰期可以迅速锁定答案,故选C。
8.C【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形峡谷形成受冰川侵蚀影响,冰斗、刃脊等也是典型的冰川地貌,C正确。溶洞、峰林多是流
水侵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沙丘、风蚀柱受风力作用形成:海滩、海蚀崖受海水作用形成。故选C。
9.A【解析】观察景观特点,甲外观陡峭,是海浪长期拍打海岸岩石,逐渐侵蚀形成的海蚀崖:乙为海水携带的泥沙在海岸堆积
形成的海岸沙滩,故选A。
10.B【解析】该地区位于东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加之河流流经山区时,水量大,落差大,水流
速度快,使得两岸的山体岩石风化物及敲碎的石块和泥沙等由河流携带入海,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这是海岸泥沙的主要来源,因此
②③正确:海底的泥沙受重力作用很难被携带至海岸,因此①错误:西北地区沙漠距离该地很远,风力不可能将沙子带到此处,④错
误。故选B。
11.B【解析】从图中的峰林、溶洞、溶沟等信息判断、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首先在石灰岩分布区形成溶沟,逐渐发展为溶洞,
后期溶洞坍塌,地表留下峰林,所以②③①正确。故选B。
12,A【解析】矿产资源开采会破坏地表,加速该地貌形成进程。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全球变暖,流水化学溶蚀加速。植
被覆盖率增加,保持水土,会减缓该地貌形成进程。故选A。
13.D【解析】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自然原因:地质:地壳运动活跃:地貌:地势起伏大:地表:多松散物质:气
候:夏季降水多且集中。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开矿、修路:破坏地表,影响岩石稳定性,②④正确,故选D。
14,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图中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③为高层大气。据图可知,在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在平流
层,海拔越高,气温越高:在高层大气,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先递减后递增。所以“天问一号“探测器上升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
化趋势为递减→递增→递减→递增,故选D。
15,C【解析】①层为对流层,对流层的厚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越高,对流运动越旺盛,对流层厚度越大,所以其厚度在两极
地区比赤道地区小,A错误:对流层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根本热源才是太阳辐射,B错误:对流层对流运动旺盛,易发生风
地理答案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