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A.保证了民众基本消费
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促进了地区文化认同
D.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
历史试题
4.《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
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老、庄认为“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书
注意事项:
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表明老庄思想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谁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A.凸显了道法自然思想
B.包含了朴索的辩证法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C.呈现了自然命定色彩
D.蕴含了无为而治埋理念
上无效。
5.下表是古今史学著作对秦朝郡县的论述和考证,据此可知,秦朝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著作
作者
内容
考试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
《史记·秦本纪
司马迁
把天下分为36那
《秦郡新芳》
评其骏
郡级行政单位46个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A.郡级单位个数难以确定
B.分层管理体制得以优化
1.神人兽面纹往往发现于良褚的玉踪上,作为良渚文化的标志性器物,玉琮又出现在大约千年
C.专制皇权统治空前强化
D.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之后的三星堆遗址中。不仅如此,玉踪的出土向南到达了广东石峡遗址,并且在陕西石峁遗
6.下图是汉高祖到汉武帝期间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中军功受益阶层所占比率变化图。这
址和甘肃的齐家文化也有出土。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一占比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生不息
B.多元一体
120
C.源远流长
D.兼收并蓄
100
2.下图是《周朝主要地方封国的分布》示意图,周代的封国主要分布在以前商朝人的要地上,或
R门
是位于交通路线上。这一分布主要是基于
四周分封形势图
高祖
文帝
武帝湖武帝中
■一三公儿一●一王国相
◆那太守
▲平均
A.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
B.中外朝制度的推行
C,王国的威胁逐渐消除
D.统一战争基本结束
7.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所载汉代经济活动(部分)。这表明当时
世善农稼,好货殖…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资至巨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
B.防范商朝贵族的反叛
《昌言·理乱篇》
豪人之室…船车赏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郑城
A.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力
C推动区域交通的发展
D.控制地方的政治需要
A.经济作物得到发展
3.《荀子·王制》记载:“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翻、齿革、曾
B.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这表明“市”的发展
D.国家抑商政策调整
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2022-2023学年河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C【解析】生生不息侧重强调未曾断绝.多元一体侧重多元起源形成一个核心,源远流长侧重文明历史悠久,兼收并蓄侧重对
外来文明的吸收。据材料可知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故C项正确。
2.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主要封国或是建立在以前商人要地上,或是位于交通路线上,主要是
出于更好地镇压和控制地方的需要,D项正确: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力不是这一分封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防范商朝贵族的反叛不能
说明位于交通路线上的信息,排除B项:推动区域交通的发展无法体现“主要分布在以前商朝人的要地上”,排除C项。
3.D【解析】据材料信息,各地的特产,然后被中国得而用之,故“市”的发展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
“民众基本消费”,排除A项:“消除了”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各地物产流入中原地区,与经济有关,未涉及
文化,排除C顶。
4.C【解析】老、庄主张按照自然行事,认为事物都是“命之行也”,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主张,反映不出庄子
相关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事物间的对立转化,排除B项:材料中老子思想未涉及治理的内容,排除D项
5.D【解析】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郡是秦朝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区划,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说明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提升,D项正
确:不能因为郡的数量不同就认为郡级单位个数难以确定,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分层管理体制优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仅涉
及秦朝的郡的数量,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没有显示专制皇权统治空前强化,排除C项。
6.A【解析】根据材料“汉高祖到汉武帝期间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中军功受益阶层所占比率变化图”可知,各阶层军功所属
者所占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王国相在武帝中期后几乎为零,这一占比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减少了任命军功所属者为高级官员,
加强专制集权,符合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中外朝制度的推行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不能说明之前的变化情况,排除B
项:王国的威胁逐渐消除只是在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排除C项:统一战争基本结束,不是这一占比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7.B【解析】根据材料“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豪人之室…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可知,地方
豪强势力强大,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作物得到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长途贩运贸易兴盛的信息,故排除C项:汉代
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动,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8.C【解析】据“以原籍旧名安置,并给予诚免赋役的优待”可知“侨州郡县”有利于快速安置南迁侨民,减少社会混乱,故C项
正确。大量北民南迁势必造成与原住民的土地资源的争夺,“避免了南北民之间的矛盾”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侨州郡县”使地方
行政管理一度复杂混乱,排除B项。“加速了东晋政权统一进程”与题干及史实均不符合,排除D项。
9.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显示,表中唐诗反映出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运用了战争、和亲、册封、经济交流等多种方式,这说
明民族政策比较灵活,D项正确:材料“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反映了战事频繁,但是其他选项不涉及这一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
调的民族关系,不能说明对外交流十分广泛,排除B项:民族交往不仅仅是文化互动,排除C项。
10.B【解析】根据材料的这一规定可知“庶人有身死家贫”不能“供葬”的,可以卖掉自己的“永业田”,“乐迁就宽乡者”也可以
卖掉自己的“口分”以及“卖充住宅、邸店、碾础者”也可以“亦听私卖”,这一规定客观上反映出当时政府放松对农民的控制,体现人身
依附关系减弱,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C、D三项。
11,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人物品评以道德判断为标准,而魏晋时期对曹操
个人才智的肯定,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道德作为人物品评的标准,C项正确:思想领域的混乱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选官制度变革的
原因是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并非是由于人物品评标准的变化,排除B项:重才能而轻道德的品评实际上是对儒学伦理的冲击,但儒学
仍是正统思想,排除D项。
12.C【解析】“市易法“规定:由政府出资在若干重要城市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去,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这有利于平抑物价、抑制兼并,增加国库收人。同时市易务还参与到
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的这一变法举措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
确:从某种程度上看,市易法会激化地主阶级内部矛盾,排除A项:改变了政府的抑商政策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B项:市易法加强对
市场和商人的控制,不能直接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排除D项
13.B【解析】根据材料“北面官是辽的最主要机构,下又分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南北枢密
院是辽朝最高行政机构,也称南北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推行南北面官制度,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辽
朝北面官分工的情况,但是无法看出效率高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排除C项:军事实力的高低从
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D项
14.A【解析】由题干材料“北方人口南迁都会引起大争论,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
文化的扩散等方面”可知这一争论的实质是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与碰撞,故A项正确:材料是人口南迁对文化的影响不是经济重心对
文化的影响,逻辑错误,排除B项:材料还涉及“北方新移民”,这部分人不一定是草原文明,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冲突不是民
族融合,排除D项
15,D【解析】根据“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可得出陈尧咨的母亲认为射术精良
应该要精忠报国,而不是炫技,这反映出当时忠君报国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没有体
现商业发展影响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母亲教育孩子忠君报国的信息,没有涉及读书人的思想观念,排除B项:本末思想针
对的是经济方面,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6.【答案】
(1)理念:实施德治:明德慎罚:敬天保民:家国一体:礼乐治天下。(4分,任答2点即可)
主要原因:民本思想的影响:商亡周兴更迭的教训:周公等统治者的提倡。(4分,任答2点即可)
(2)变化:突出思想控制;引礼人法,礼法并用,德主刑辅:融人天人感应的思想:将君权神化。(3分,1点2分,答出2点3分)影
历史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