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学习目标
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感知。
精读品味,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心理。
调动学生自己的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了解作者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代表作有《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安徒生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17岁
发表诗剧《阿尔芙索尔》,崭露才华,被皇家艺术剧院送
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1828年,
升入哥本哈根大学。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的编写剧本。进入大学后,
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
1835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
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
译为150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地发行和出版。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安徒生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
乡间别墅,享年70岁。
《安徒生童话》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是其代表作之一。
《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集,共由166篇故事组成。该作爱憎分明,热情歌颂劳动人民、赞美他们的善良和纯洁的优秀品德;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王公贵族们的愚蠢、无能、贪婪和残暴。
《安徒生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童话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以及家具、玩具等都可被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创作背景
《皇帝的新装》原本是从中世纪西班牙民间故事移植而来。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也曾在其戏剧中运用过这个素材。故事的结局是那个国王光着身子在朝臣和全城百姓面前走过,大家都噤若寒蝉、不吭一声。安徒生改写时,在结尾处让一个孩子喊出了“他没有穿衣服”这句真话。
这篇故事写于1837年,和同年写的另一起童话《海的女儿》合成一本小集子出版。
文章结构
爱新装
( 第一段)
(引子)
做新装
(第二段~第四段)
(开端)
看新装
(第五段~第二十二段)
(发展)
穿新装
揭新装
(第二十三段~结尾)
(高潮.结局)
研讨故事,理清情节
1.皇帝之所以上当受骗,骗子之所以行骗成功,你觉得是源于什么?
2.“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3. 最后,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的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评析人物,体会主旨
1.请用下面一句话说说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我认为皇帝是一个____的人,因为_____。
这是一个穷奢极欲的皇帝 夸张
这是一个狡猾的皇帝 语言
这是一个虚伪的皇帝 心理
这是一个昏庸的皇帝 夸张
全城的人都听说这件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
城里所有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
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
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这两个骗子又要了更多的钱、更多的丝和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了腰包,连一根线都没有放到织布机上去。不过他们还是照常继续在空机架上工作。
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神织布……
两个骗子整夜都没有睡,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
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
这是狡猾的骗子
这是虚伪的骗子
这是装腔作势的骗子
这是贪婪的骗子……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
品孩子的“真”,明做人的“理”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在丹麦那个特定的病状社会里,上层的成人世界有着太多的骄奢淫逸、巴结讨好和不称职,穷苦百姓则是小心翼翼、随声附和、不敢做自己。骗子设计的“新装”就是一面照妖镜,照见了封建腐朽的王朝,照见了成人世界的功利事故,照见了人性的黑洞。
在这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作者构思设计让一个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说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说明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也从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寄托了作者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
故事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欧洲封建统治阶级奢侈、昏庸、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