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 4 写作 思路要清晰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 4 写作 思路要清晰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02 21:1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写作 思路要清晰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作者在讲述教与学的关系时,先谈到了教困促学,进而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B.写演讲稿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和场合;要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把演讲的结构层次清晰地传达给听众;多用口语词,少用书面语词。
C.《北冥有鱼》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大鹏须依靠海风的力量向南飞行。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D.梁衡在《壶口瀑布》中不仅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伟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很自然地联想到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转向对人的歌颂。
2.为下面关于演讲稿的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听现场演讲与读文章的不同在于,听众无法像读者那样反复阅读,慢慢思考。
②演讲稿要清晰地把思路展现出来。
③尤其要注意用提示性词语、关联词语和过渡性语句来提示自己的思路,将其更直接、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④因此写演讲稿时要注意提高自己观点和思路的“辨识度”。
A.②①④③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①④③②
3.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演讲的类型很多,但大都要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要特别关注演讲者是怎样围绕观点来安排思路、组织内容的。
B.《登勃朗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一篇游记,文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也是他的作品。
C.“记”是古代一种文体,用来记事、记游、状物或表达情感,如《礼记》《桃花记》《小石潭记》等。
D.成语“鳏寡孤独”现在泛指失去依靠,需要照顾的人。具体鳏是指老而无妻者;寡是指老而无夫者;孤是指幼而无父者;独是指老而无子者。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B.演讲的类型很多,但大都要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要特别关注演讲者是怎样围绕观点来安排思路、组织内容的。
C.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其中描写景物和抒发感受是写作的重点,需要详写;交代游踪则宜简略,只要能起到交代和串联作用即可。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安石,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5.下列知识中,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马致远是“元杂剧四大家”之一,他的《天净沙·秋思》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谦称自己的意见为“高论”。
C.“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中的“坏”已经不是贬义色彩了。
D.“写作时,我们的思路要清晰。”中“我们”是代词,“清晰”是形容词。
6.下列知识中,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汉代贵右贱左,故将官员被降低官位职位称为“左迁”。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谦称自己的意见为“高论”。
C.“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中的“坏”已经不是贬义色彩了。
D.“写作时,我们的思路要清晰”中“我们”是代词,“清晰”是形容词。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色的薰衣草花海把偌大的原野淹没了,带上相机去采风的游人纷纷驻足捕风捉影分享这梦幻美景。
B.《红岩》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D.做事情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既要明确纲目之大,又要锱铢必较。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B.演讲的类型很多,但大都要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要特别关注演讲者是怎样围绕观点来安排思路、组织内容的。
C.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其中描写景物和抒发感受是写作的重点,需要详写;交代游踪则宜简略,只要能起到交代和串联作用即可。
D.“舍”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弟弟为“舍弟”。“令”是敬辞,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令尊”“令堂”这样的称呼。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说”古代一种抒情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者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如韩愈的《马说》。
B.演讲词特点鲜明,风格各异。但大都要有鲜明的观点、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
C.《大道之行也》中“矜”指老而无妻,“寡”指老而无夫,“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
D.《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10.【文化长廊】小雅搜集了一些文学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逍遥游》。作者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B.演讲的类型很多,但大都要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
C.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不一。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D.小雅是个有礼貌的学生,她请老师修改作文说“斧正”,请同学帮忙说“劳驾”。
二、填空题
11.细读文章,完成任务单。
西湖秋意
赵丽宏
大自然的规律毕竟是无法改变的。落叶,这秋的尾声、冬的序曲,依然在西湖畔不慌不忙地飘荡……
有飘零的黄叶,自然有枯秃的树木。我在树林中寻找……
是什么使我眼前豁然发亮:一片耀眼的金黄,彩霞一般垂挂在宁静的湖畔。这是我视野里最酲目最辉煌的色彩,西湖的黄昏也仿佛因它们而明朗起来、亮堂起来……
看清楚了,是两稞高大的梧桐。在盛夏的烈日中,它们曾用蓊郁的树冠在湖畔铺展一片浓绿的荫凉,谁不赞叹它们的绿叶呢!此刻,每一片绿叶都泛出了金黄的色彩。然而它们还是紧紧依偎着枝干,在湖畔展现出另一番更为激动人心的景象。
谁能说这是衰亡和委顿呢?两棵梧桐像两位精神健旺的老人,毫无倦色,也毫无愧色地面对夕阳,面对西湖,那肃然伫立着,似乎在庄严地宣告:即使告别世界,我的生命的光彩依然不会黯淡!
我知道,一夜秋风,也许就能扫落这满树黄叶,然而我再也不会忘记它们那灿然的金黄不会忘记它们那最后的动人的微笑、最后的悲壮的歌声……
在一座小土山上,终于看见一棵脱尽了叶片的树,一棵桃树,在夕照中伸展着枯瘦扭曲的枝干。
“瞧,桃树的影子。”诗人指着桃树边上一条鹅卵石路,轻轻地告诉我。
是树的影子,像一幅浓墨构出的画,又潇洒又道劲地铺展在卵石路上,是一棵花满枝头的春天之树的影子啊!而且这影子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条黑白相间的小路上,白的是卵石,黑的也是卵石,铺路者用黑卵石勾勒出了桃树那奇特的投影。
此举用意何在?我百思不得其解。只有靠自己去理会,去想像了。
也许是一种梦境吧——是桃树的梦,也是人们的梦。在秋风里,在冬雪中,憧憬着发芽,憧憬着用新绿,用万紫千红去装点西湖的春天……
永不消失的梦境呵,每年都会有一次蓬蓬勃勃的兑现的!到春天,人们大概再也不会注意这镌刻在小路上的影子了。影子边,有缤纷的花,有缀满新芽的树枝,远处的梧桐,也一定会悄悄披上绿色的新衣。影子,将融化在绿荫里……
(选自《赵丽宏散文选》,有删减)
秋雨
张爱玲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含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渐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料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选自《张爱玲散文集》,有删减)
“跟着名家学写景物”任务单
【思路清晰】
(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4)_______
【技法巧妙】
(1)《西湖秋意》中作者用“金黄”这一色彩,既写出梧桐树的形象,又让读者体会到它们的精神:①________;而在结尾“梦境”中,反复出现“绿色”则是因为②_______。
(2)《秋雨》中运用大量灰暗的色调描绘景物,而第三段中出现了“桔红色的房屋”和“红砖”。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结合全文,加以探究:_______。
【类型明确】
《西湖秋意》是一篇(1)_______类型的散文,《秋雨》是一篇(2)______类型的散文。两文都运用色彩描摹景物,散文类型不同,绘景目的便不同。
12.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小题。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面对语文试卷,使我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我们的初中语文学习之旅结束了。三年来,点点滴滴的情感悸动, A (情不自禁 油然而生)地漫上心头:偶然飘来的种子,竟扎下理想的深根;掀起万丈狂澜的黄河,zhāng xiǎn( )着民族的精神;雄奇壮丽的三峡,绦荡着世俗的情怀:……搏大精深的语文课程是坚实的基石,奠定我们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它是精神的gānlín( ),浸润我们焦渴的心灵;是人生的指南,教会我们对义与利的取舍:B , ……此刻,面对试卷,不胜感慨。②我暗暗告诫自己要迅速平静下来屏气凝神,心无páng wù( )地解答和研读试题。考好这次试,走好这一步。我深信:只要鼓起自信的风帆,就一定能赢得人生的精彩。
13.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14.15.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指出并改正过来
将“ ”改为“ ” 将“ ”改为“ ”
16.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A处横线上。 A处的成语是 。
17.上面文段中①②两个划线句都有语病,请分别改正。
第①句语病修改意见:
第②句语病修改意见:
18.仿写在B处横线上补写一个比喻句,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修辞。
B ,
信息提取综合实践题。
19.给下面这则消息加一个标题,准确的一项是( )
自贡日报讯 4月28日,卧龙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在汇东东大酒店举行。高新区管委会规划建设环保局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组成评标小组,对竞标方案的规划设计理念、设计思路、业态分布、功能设计、建筑创意、技术指标、成果完备等内容进行了综合评审。最终,胜德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设计方案胜出。
据悉,为加快建设卧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打造高规格、高水平的休闲度假区形象,高新区管委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公开招标。当日的评审会上,5家知名商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了方案介绍。
A.卧龙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在汇东大酒店举行。
B.高新区管委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组成评标小组对卧龙湖公园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C.卧龙湖湿地公园设计方案通过评审。
D.胜德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设计方案胜出。
20.阅读下面一则短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
为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日前,省教育厅召开“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动员大会,要求全省70万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活动要求,我省中小学教师,通过说课、讲课展示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此外,教师们要全员定期家访,覆盖全部学生家庭,主要了解学生家庭基本状况和生活习惯等,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及表现,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要根据每个学生情况,建立跟踪回访制度。
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A.“先谈到了教困促学,进而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有误,作者在讲述教与学的关系的时候,用“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由讨论“学”过渡到了“教”,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同时强调了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故选A。
2.A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这是一段说明文语段。说明内容是演讲稿清晰地把思路展现出来;②“演讲稿要清晰地把思路展现出来”是总起句,交代说明内容。①“听现场演讲与读文章的不同在于,听众无法像读者那样反复阅读,慢慢思考”说明清晰地把思路展现出来的必要性。紧接②。④“因此写演讲稿时要注意提高自己观点和思路的‘辨识度’”,“因此”一词表明④紧接①讲具体方法,③“尤其要注意用提示性词语、关联词语和过渡性语句来提示自己的思路,将其更直接、更清晰地呈现出来”是在④的基础上继续说明具体方法。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选A。
3.C
【详解】C.《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的“记”是对“礼”的解释;而非文体;
故选C。
4.D
【详解】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勃,选项中“唐朝诗人王安石”表述有误;
故选D。
5.B
【详解】B.“高论”指的是别人的见解,不是谦称,是尊称;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愚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故选B。
6.B
【详解】B.“高论”为尊称,古人谦称自己的意见应为“愚见”,所以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B。
7.C
【详解】A.使用不正确,“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此处是望文生义;
B.使用不正确,“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用来形容故事情节曲折不恰当;
C.使用正确;
D.使用不正确,“锱铢必较”用来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是个贬义词,用来表达做事从细微入手不恰当。
故选C。
8.D
【详解】D.“令”是敬辞,在称呼别人的父母时可用“令尊”“令堂”这样的称呼。
9.A
【详解】A.“‘说’古代一种抒情性文体”错误,“说”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
故选A。
10.A
【详解】A.“作者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表述不正确。作者庄子,名周,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故选A。
11. 思路清晰:(1)肃然伫立(或紧紧依偎着枝干) (2)黑白相间 (3)苍黄的草 (4)跳跃的癞蛤蟆 技法巧妙:(1)①即使在暮年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②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希望与向往(或对桃树和梧桐焕发生机、彰显生命力量的期待与坚信) (2)示例:作者描绘灰白色的云片、苍黄的草等一系列灰暗色调的景物,组成一幅令人压抑的秋雨图;眼前鲜艳的景物反映作者内心闪现的一丝希望,但最后哪怕“桔红色的房屋”不过像“垂头合目”的老僧,“红砖”的色彩则如“刺激性的猪血”一般,看似鲜艳却笼罩在银灰色的秋雨中,更突显环境沉闷。两种色调相融相衬,表现内心不可排遣的哀愁和悲楚。 类型明确:(1)托物言志 (2)写景抒情
【详解】“思路清晰”一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提炼。
(1)(2)空答案从《西湖秋意》中寻找。(1)空从第四段“金黄的色彩”后可以找到形态为“紧紧依偎着枝干”或者从第五段两棵梧桐树后可以找到形态为“肃然伫立”。(2)空可以从形态“潇洒”“遒劲”找到第九段,可以很明显地找到关于色彩“黑白相间”的描写。(3)(4)空从《秋雨》中寻找。(3)空从文章第二段可以找出,所写的景物“园中的石榴、桑树、葡萄藤”下一句即为“苍黄的草”。(4)空在第三段“潮湿的红砖”之后,“灰色的癞蛤蟆,在湿料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这一句,总结一下为“跳跃的懒蛤蟆”。
“技法巧妙”一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技巧的分析。
(1)题第①空可从文章第五段寻找答案,运用比喻把“两棵梧桐树”比喻为“两位精神健旺的老人”,从而写出其虽到暮年,生命的光彩依然不会黯淡,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第②空的关键在于对“绿色”的理解,绿色给人一种春天到来,朝气蓬勃的感觉,再结合前文,可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向往或对生命复苏的期待。
(2)题中一系列灰暗色彩的描绘,使人感受到秋雨的压抑,“桔红色的房屋”“红砖”看来色彩鲜明,但“桔红色的房屋”像“垂头合目”的老僧,“红砖”则和“有刺激性的猪血”一般,看似明亮的颜色,却更显得压抑沉闷,两种颜色相互映衬,更能凸显作者心中的烦闷。
“类型明确”一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体裁的分析。
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写景抒情是关键;哲理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西湖秋景》作者从“两棵梧桐树”“桃树”具体意象写感悟,对于春天及新生的期待,可以得出其采用的手法为托物言志。《秋雨》全篇用大量灰暗色调描绘景物,突出自己内心的烦闷,可得出其采用的手法为情景交融,写景抒情。
12.(1) 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2)举例论证,列举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能证明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牛顿的物理学著作中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讲得头头是道。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独立见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初,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详解】(1)议论文的论点一般会在题目、首段、末段中出现。本文的题目点明了论点。根据首段中的“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可提炼得出中心论点: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2)示例是先指明了论证方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论证效果。第四段列举了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细心揣摩“见”与“望”不同的表达效果的事例,这是举例论证。联系本段首句可知,此处举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的观点。举例论证的应用,使文章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本题考查补充论据,开放类试题,能证明文中观点,是名人事例即可。如:德国数学家须外卡尔特在研究中,质疑欧几里得《几何原理》中的一条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质疑推动了数学的一次突变。德国数学家黎曼从须外卡尔特的思路中得到启发,指出欧几里得几何并不是在所有空间都适用,例如在地球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就大于180°。
13.彰显 甘霖 旁骛
14.将“绦”改为“涤” 将“搏”改为“博 ”
15.情不自禁
16.第①句:把“面对”或“使”删去 第②句:将“解答”与“研读”调换位置
17.示例:是视野的桥梁,架起我们思维的空间。(内容紧扣语文的作用,运用比喻修辞,语言简练即可得分)
【解析】13.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准拼音,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注意声调和词语的含义,然后写出正确的字来。“骛”字,比较难写,注意。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易错字。两组错别字都是“形似字”。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15.试题分析: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第①句:成分残缺:把“面对”或“使”删去 第②句:语序不当:将“解答”与“研读”调换位置。要求学生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识记常见的语病类型。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试题解析:仿写句的类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本题属于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应注意仿写句要注意内容上的连惯性与延伸空间的关系。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9.C
20.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参加“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
【详解】试题分析:阅读材料,了解新闻中叙述的主体事件,据此抓住文中有关“时间”“地点”“事件”等关键信息,概括判断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